点击看视频
宋式风雅,在形在韵。
在杭州中河高架东侧,与胡雪岩故居一街之隔的地方,便是昔日的德寿宫,未来的南宋博物院(一期)。拾级而上,门口两棵黑松挺拔有力,威严冷静,正所谓“金张欲得朝朝见,接与兰阶岁向荣”。
视觉中央的牌匾上赫然印着四个字——德寿重华。
日前,由浙江三建承建的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EPC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杭州如何复原南宋建筑的风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韵文化价值内涵?项目负责人浙江三建品牌项目经理梁绍春笑着说:“我们主要从遗址展陈、建筑复原和数字展示三方面开展工作,在保证遗址本体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性地展示德寿宫遗址。”
据悉,该项目用地面积21367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2321平方米,由5个低层单体、宫墙、围墙组成。这座皇家宫殿建筑将以德寿宫遗址博物院的身份精彩亮相,立体展示以宋韵文化为主的历史建筑群落。
难题1
建筑怎么复原
充分展现“宋韵美学”
从整体布局到构件细节都有史可据
山光水色无尽时,千岩万壑藏云烟。
“德寿重华”不仅寓意美好,还点出了其历史脉络。
这个名字是源于这里曾经的两位“居住者”——德寿宫始建于绍兴三十二年,为宋高宗赵构退位后居所;在宋高宗时期被称为“德寿宫”,宋孝宗时改为“重华宫”……建成后的德寿宫屡经变迁,至开禧二年后逐渐荒芜被毁。
今复建之后的德寿宫是杭州传承宋韵文化的重要场所。
梁绍春
梁绍春说,建筑复原延续了“南宫北苑”格局。其中,中区宫殿主殿遗址是德寿宫遗址最具可看性的宫殿,其主殿开间达29米,是目前杭州城内发掘面积最大、规制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
梁绍春带着我们边走边看,一根根粗壮的木柱令人震撼。
宋代是中国古代木作的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形成了重要的“宋式”木作文化特色。德寿宫宫殿主体结构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钉子却坚固无比。
“非洲柚木纹理细腻,质地坚硬,耐久性、稳定性都比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泽能较好展现宋韵之美。”梁绍春说,为此还集合了全国各地20多位有经验的木匠师傅。再以栏杆上的望柱头图案为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比对各种文献资料,一个小图案,往往需要经过10多轮的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朱永
大到整体布局,小到构件细节,都有史可据,每一处都有满满的故事。
以南宋有名的香糕砖为例,一片香糕砖的复制,有多不容易呢?
第一步,得有设计稿,再根据定稿,进行样胚制样。“我们很幸运,德寿宫遗址里, 就发掘出完整的十字拼花香糕砖路面。怎么砌的?也看得清楚。”基于此,施工方经过反复比对,终于在河南找到一家企业,打磨出了这批香糕砖,“这种砖比普通的砖要沉,硬度强,敲起来清脆些。”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永说。
砌砖工人
砖好了,怎么砌?这也不简单。砌砖的师傅是“一心一意专一行”的有着浙江工匠、浙江最美建设人称号的聂伍军。聂伍军19岁就拿起了泥刀,从搬运砖块水泥手工拌砂浆到砌筑,手上的血泡长了破,破了长,最后成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古代的匠人用了巧妙的排列法排出了十字拼花图案。有多花费功夫呢?以西区遗址走廊上的那小片香糕砖路为例,我们两个人砌了近五天,恰好与遗址的区域形成对比,精巧又漂亮。”聂伍军说。
香糕砖仅仅是冰山一角。在现场,我们看到宫殿屋顶的脊饰瓦件有正吻、垂兽、戗兽、走兽、套兽、瓦当、滴水、火珠等多种形态,斗拱、柱础石、格子窗以及吻兽的屋面也各具特色。“每一样都没有现成的,都是如同香糕砖,一样一样去‘磨合’出来。”梁绍春说。
难题2
遗址怎么保护
把遗址文物保护放首位
既当施工员又当文保员
要对两处4600余平方米,符合露明条件的遗址开展施工,这对施工方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地下是文物,大家要小心……”工地整个建设过程中,只要一走进大门,就能听到喇叭声。“脚下都是文化遗产,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文保法。”梁绍春回忆,不同于普通地下室基坑开挖,德寿宫项目在开挖时遗址大约有2米厚的回填土,由于涉及文物保护,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来操作,必须先用小型机械挖一部分,余下大约还有1米厚的覆盖土,全靠工人一斗一斗挖出来,这些共计4300立方米的土再由工人一肩一肩挑出来。
开挖中,施工人员不仅要使出“愚公移山”的力气,更要 “火眼金睛”时时重点监测遗址本体,确保其不被水泡、不受侵蚀、保持稳定。项目中身兼数职的施工人员此时又多了一个身份——文物保护专员。
梁宝华
“项目部始终把文物保护放首位,将遗址展陈和建设复原完美融合。”作为项目经理,梁绍春对待文物尤其小心翼翼。文保部门要求,在挖掘至离文物遗址80厘米时,不仅要降低挖掘速度,还要设专人在一旁监督挖机动态,实时保护文物遗址安全。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牢筑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对涉及文物位置的作业活动严控一动作、一评估、一方案“三不缺”。
“德寿宫遗址于1984年发现,市考古所在2001年、2005至2006年、2010年以及2017年至2020年,先后对其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市考古所梁宝华说,这一次我们考古队员再次踏上被回填的遗址,除了对遗址进行重新清理外,还与施工方沟通配合。几十年来,梁宝华一直奋斗在田野,曾经连续多年带队发掘德寿宫遗址的技术骨干,67岁的他已退休,却仍然活跃在一线。
老党员梁宝华还有个科班出身的年轻党员“徒弟”李元初,师徒俩时而协助清理,时而协调与考古工作相关事宜,或处理各类临时出现的问题。日复一日,老梁成了德寿宫遗址现场“有什么事有他在放心”的“梁教授”;小李则成了建设方大哥大姐们眼里有问题可随时咨询的“考古妹”。
李师傅是项目的电工,他记忆深刻:“施工过程中,遇到大小问题,我们都会找他们来看看。”
梁绍春说,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在德寿宫项目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重华宫”项目在结构设计上创新运用一层钢结构、二层木结构,为主体建筑多元化展示打下基础;项目还运用了保护棚罩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蓄水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
难题3
防水怎么实现
“TAD止水帷幕”首次应用
创新工艺精准控制遗址保存环境
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气候潮湿多雨,这种地质和气候条件对遗址的保存非常不利。
“因此不难发现,杭州过去发掘的南宋遗址,多以回填保护为主,其文物展示价值并未能得到有效诠释。”梁宝华介绍,德寿宫项目所在地块同样面临着杭州特有的地质影响。由于地下水比较充沛,要保护展示这样一处地下遗址,“止水”成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施工方和设计方经过反复科学实验和对比分析,最终采取一系列国内先进的综合措施和工程技术手段。针对近4600平方米的遗址露明展示,充分考虑地下水、微生物、紫外线等不利条件和因素,综合采用了TAD止水帷幕、蓄水保护、“黑房子+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等国内领先的技术工艺,力图达到遗址保存环境的精准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TAD止水帷幕技术首次应用于德寿宫项目,确保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终于,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之间找到了平衡。
在施工过程中,遗址项目四周采用厚墙体阻挡地下水渗入,综合采用TAD止水帷幕技术来确保厅盆内地下水位处于可控状态。TAD工法,也称为“渠式切割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施工法”,是一种在止水防渗墙施工过程中插入混凝土预制板材的工法,采用此技术形成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集挡土与截水功能于一体,可以有效保护遗址。
“简单来说,先在遗址上设置一层保护棚罩,来有效隔离遗址本体跟外界环境。在遗址外围,采用TAD止水帷幕来隔绝地下水。同时,采用全空气风冷热泵通风系统、蓄水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精准控制遗址保存环境,实现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双赢。”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永说。
难题4
遗址怎么活起来
数字展示全景让遗址“说话”
“沉浸式”体验传承宋韵
德寿宫项目的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复原,想要让遗址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编码”,让观者如同阅读了一本“鲜活”的历史书。
“数字化复原展陈就是对考古解读的一次反推演,用数字化的手段将考古发掘、探索的过程演绎出来,让观展者知道,遗址会说话。”朱永说。项目通过实景引导、AI讲解、虚拟文物展示等数字化复原技术引入全景漫游展厅,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德寿宫前世今生。
以正殿遗址所在之处为例,观众能在中区遗址的设计动线上看到,三块巨型幕布将遗址北、东、西三面包围住,通过视觉融合技术四面成像,复原宫廷生活影像可以以裸眼效果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观者可了解德寿宫遗址变迁及建筑营造制度,俯瞰临安繁华,体验南宋皇家礼仪等。
数字展示还能弥补考古遗憾,“沉浸式”参观让宋韵传承。
“受限于场地条件,至今未能就德寿宫的北苑进行考古。”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化复原展陈,用三维技术对北苑“小西湖”进行动态演绎,全景宋画风格展示了“小西湖”十个节气和一天从晨曦微光到夜晚月色如水的时光变化,南宋园林之美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