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这句话今天再放在道光身上来看,再贴切不过了。


直到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签订完成为止,对于英国究竟在哪儿,距离中国有多远等等一系列的常识问题,道光依旧满脸懵逼,不知道自己为何好好的就挨了一巴掌,把清王朝的自大、封闭和腐朽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还,有幸的是,经过这次战争的洗礼,身处一线的有些官员和具有“经世致用”主张的某些思想家,开始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走出“天朝上国”的误区,是鸦片战争,留给清朝统治阶级的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在任赴广州前,林则徐对外国的情况了解也不多。但他本着实事求是和知己知彼的态度,努力学习了很多的域外知识。在广州期间,他对所能搜集到的有关西洋各国的情报,通通都进行了翻译。其中包括了西洋国情、中外交通、中西历法、各国货币、鸦片产地种类、各国对中国禁烟的反应,以及地球仪、航海图、地图集、地理书等。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先后汇译了《澳门新闻纸》《华事夷言》《各国律例》《洋事杂录》《四洲志》等书籍。这些知识在他制定禁烟策略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国最早了解西方万国公法的中国官员。


林则徐被罢黜后,他把《四洲志》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了《海国图志》一书,书中按照世界五大洲的排列介绍域外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况、风土人情、军事和科技等知识,可以说这是是一本关于外域其他国家信息的“百科全书”。



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的姚莹,在战前,就开始到处搜罗有关外域各国的有关资料。战后,又开始寻求抵御外敌入侵的方法。他对英、法等国家的国情,印度、尼泊尔入藏的交通要道,以及天主教、喇嘛教等有关情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判,指出英国从法国手里在拿下印度半岛后,对中国的西藏地区蓄谋已久,他建议朝廷加强对沿海城市和边疆地区的防务工作。


福建布政使徐继畬,也是一位意识觉醒的先驱者。他编撰的《瀛环志略》一书,系统地说明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位置、历史、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颇为丰富,叙述也较为完备。



战争或许是民族意识觉醒的催化剂,但是,如果统治阶级始终昏睡,意识也得被迫沉睡。或许是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惊醒力度还是不够大把,《南京条约》签订之后,道光居然还在一份奏折上询问:英吉利到底在哪里,道里远近?中国朝野依旧是歌舞升平。魏源、徐继畬等人反映出来问题,影响微乎其微。

举报/反馈

别说番茄不是西红柿

92获赞 101粉丝
给您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