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几千年来,一直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状态,也充分地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逐渐的形成了华夏文明自己的建筑风格。

但当历史推进到现代的时间帷幕时,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不断涌现的中式建筑依旧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风采向世界人民展示着它那独特的美,并且非常值得现代的中国人去研究,发掘并发扬光大。

然而中国古代建筑里有值得探究的地方太多了,在此我也只能抛一块小砖,借《滕王阁序》中的“阁”字,浅浅的延展一下中国古代特色建筑中的一点小常识,如有不足,还望指正。

在这里主要是想按照以下顺序介绍下“亭,台,楼,阁,轩,榭,廊,舫”这几个建筑形式的区别,以便于以后再遇见时能够有多一个层面的理解。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比如周代的亭,主要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并设有亭史。

到了秦汉时期,亭这种建筑形式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运用,比如汉高祖刘邦的起始职位就是亭长。

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亭有两卒,一为停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的是驿。再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把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沿用下来。也有了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当然也是在这个魏晋风流的时间段,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建筑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经很普遍了,比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到了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的出现,比如长安城的大明宫中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又比如兴庆宫城有多组院落,内有龙池,龙池东面的组建筑中心便是沉香亭。

而到了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其精巧。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就详细的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就更多种多样了。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亭”最重要的印象则是见证了离别,从前车马慢,一次的离别或许就是一生的别离,也只有体会过离别之苦后,带有偏旁的“停”也就变成了没有单人旁的“亭”。

因此当脑海中再想起李叔同《送别》中的那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时,或许能有更深刻一点的感同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亭作为园林建筑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只要布置合理,全园俱活,如果设置不得体则会感到凌乱。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中,讲究一步一换景,所以亭子在园林中不仅仅是一个观景点,而本身也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身也成为了景物之一了。

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就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阴、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当然也有在桥上筑亭的,比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提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可以很好的利用水中的倒影,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

现如今只要有中国园林的地方几乎离不开亭。在园林中高处筑亭,既可俯视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山脚前筑亭,则可以衬托出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可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又能平添些情趣。

“亭者,停也。”

亭其实很符合中国的传统哲学,停是为了思念,思考,思想,思辨。

停并不意味着躺平,而是为了以后的路走的更加顺畅。

“台,观四方而高者。”

根据文献及考古发掘,“台”出现的其实很早,它起源于商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古老的建筑形式,古代的宫殿建筑多建于台之上。

早期的台就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作登眺之用,其功能主要是祭祀,并兼有观景和娱乐的功能。

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功能主要被划分为五种类型:

一、用于祭祀或纪念的“礼台”,比如北京的天坛和地坛(规模较大、较高者便叫坛)。

二、用于宫殿建筑群中的“崇台”,比如故宫建筑群。

三、用于观赏景色的“赏台”,比如月台或露台。

四、用于军事防卫的“御台”,比如烽火台,而长城就是把很多的烽火台连接在了一起。

五、用于观测星象的“天文台”,现如今的天文观测台也都设置在山顶等高处。

而台作为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类型,尽管有很多文献和诗歌中往往把“台”、“台基”、以及“台”上的殿宇统称为台,但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从空间架构上来讲,“台”是独立的建筑,其上可以修建台基,再在台基上修造建筑从而组成建筑群,比如故宫三大殿建筑群等等。

当然“台”也可以独立而建,其上不作建筑,比如天坛、地坛等,这一点也正是“台”和“台阶”或“台基”的本质区别。

“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混合到特化的过程,衍生出了众多的类型,并不断的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最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楼,重屋也。”

楼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观敌瞭阵,比如城市中的城楼、箭楼、钟楼、鼓楼等。也有供登高远眺的黄鹤楼、岳阳楼、望江楼等等。

后来发展成为供人居住的住宅,从空间样式来说,楼只在一面或两面开窗,供人们凭窗观景之用,这有点类似今天的楼房,通常是坐北朝南,南北通透,也会有挑出的平座,但仅限于一面设有可走出室外凭栏观景的平座,有点类似现代楼房的阳台。如果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类比的话,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别墅类的结构形式。

再后来楼被使用在园林建筑中,楼的造型多种多样,但一般为两层,个别也有三层, 一层为厅堂式建筑,外部设有立柱,用以支撑上层建筑,并形成一种外廊,楼的二层设有窗,若楼与楼之间的二层想通,称之为“串楼”,楼内有廊相通,可绕行一圈的,称为“走马楼”等等。


“重屋为楼,四敞为阁。”

阁起源于巢居的干阑式建筑,再经进一步发展而成,阁的平面可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但随着楼房的兴起,阁遂演变成供佛、藏书、游息、远眺之用的建筑物。

阁的外立面中腰处有平座和腰檐,沿平座设往上层走的外走廊,在室内,一层的天花板与二层楼板之间是有结构层的,也就是通常说的暗层,这也是区别阁与楼的重要特征。

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平座设有美人靠,供人休息,凭栏观景。

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

此外,阁也可指古代女子的卧房,因此女子出嫁被称为“出阁”,即源于此。

然而随着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从西晋以后,阁这种建筑形式慢慢被统治阶级作为了自己专属的身份标识,特别到了唐朝,只有皇室及其成员才有资格建阁,除此之外的高层建筑只能是楼的形式。因此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只有滕王阁才是阁,其他的只能是楼。但现存的滕王阁是1985年开始重建的,更多采用了宋朝时期的元素,如果想看更纯粹的唐朝味道的滕王阁,可以看下位于四川阆中的那座滕王阁。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轩,原指古时的一种前顶较高且有帷幕的车,在《园治》中说“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意思是说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取其空敞又居高之意,把建筑置于高旷之处,可以增添观景之效果。这里的“轩轩欲举”,指的是虚敞而又高举之意。取自《酉养杂俎》:“明皇召李白于便殿,神气高朗,轩轩欲霞举。”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称“轩”的有两种:

一种是用于观景的单体小型建筑;

另一种是建筑构造上的专有名词,为江南园林所独有,即厅堂前带卷棚的部分。

因此在园林中轩这种建筑,形式甚美,但规模不及厅堂之类,而且其位置也不同于厅堂那样讲究中轴线对称布局,而是比较随意。当然也有的轩处在中轴线的位子,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随意,不甚拘束。比如北京颐和园里谐趣园北部山岗上的霁清轩,承德避暑山庄中的山近轩、真意轩等。另外像苏州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不但两边不对称,而且做的很狭长,好像一条长廊,而且此建筑的取名也比较特别,它来自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里的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此园中还有小山丛桂轩,位于园的南部。此名取自楚辞《淮南小山 招隐士》中的“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和庾信的《枯树赋》中的“小山则丛桂留人。”顾名思义,这里有桂花数丛。

轩与亭的不同之处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一般来说,园林中有的轩多为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所,要求环境安静,造型朴实,并多用传统书画、匾额、对联点缀,能给人以含蓄、典雅之情趣,当然也可以做赏景之用。在《红楼梦》中有一句:“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短短两句话就把那种园林的气息从玄妙的远观中渗透出来,通过建筑语言的表达,便知那轩中主人的生活风貌。

轩这种建筑形式更多的在于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静”,不管坐轩观景,还是吟诗作画,都是古代文人在喧闹尘世中的一处小小的静怡之地。

“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建筑”

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常见的园林休憩建筑,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的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园治》的记载:“榭者,籍也。籍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这段话就说明了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建的园林游憩建筑。隐于花间的称之为花榭,临水而建的称之为水榭。

在古代建筑中,高台上的木结构建筑称榭,其特点是只有楹柱和花窗,没有四周的墙壁。它的四周柱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内圈一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即可休息纳凉,也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对于水榭来说,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一,从平面形式(临水效果)来看:一面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四面临水。

二,从剖面看平台形式:实心土台,水流只能在平台四周环绕;平台下部以石梁柱结构支撑,一部分挑入水面,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平台下部全部挑入水面,水流流入整个建筑底部,形成临架碧波之上的效果。

对于不同地域的水榭来说,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江南园林中的水榭,体量小,常以水平线为主,一般是一半或全部跨入水中,下部用梁柱结构作为支撑。屋顶大多数为歇山回顶式,四角翘起、显得轻盈纤细,整体装饰精巧、素雅。

二,北方园林中的水榭,体量较大,色彩艳丽,红绿柱,黄瓦。

三,岭南园林的水榭,通常体量大、开敞、通透。

以上说的是榭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对于民间而言水榭的改变和运用则更加的实际,首先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社戏》中的戏台应该借用的就是水榭的建筑方式,三面临水而建,平台位于水面之上,下部用石梁柱结构支撑。听戏的人直接坐在乌篷船上,戏声借着水面反射更加的透亮,舞台也借着水面的倒影更加的有层次。


廊是连接两个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上有顶棚,以柱支撑,用以遮阳、挡雨,便于人们游走过程中观赏景物,其实用功能是使室内更不会受到风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会受阳光之炎热。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增加了空间层次。

廊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古城起源“考古中,河南偃师商城的宫殿遗址中,不仅在主殿的檐下和周边已有廊的遗迹,而且在整个宫殿的四周用回廊围成院落。

各地出土的不少汉代画像砖(石)上,也可见到古代民宅中主屋两侧的配廊,以及院落中用木廊串联房屋的景象,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廊深阁回此徘徊”(李商隐)的生动镜头。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下的名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喙”,描写的就是秦代建筑中的廊。

廊作为房屋前檐、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通道延伸的部分,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的重要组成。它是分隔景致、划分空间、组成景区、形成透景、借景等多种形式布局的重要建筑形式,并且其本身亦成为园中的一景。在廊中常常会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等;隔墙上常饰以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廊的类别有很多种,如果把其他建筑形式比喻为人体器官的话,那么廊就像连接各个器官的血管,再配以象征肌肉组织的山水竹林景观小品等等,那么就可以把中式园林当成一个“人”来想象了。

廊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廊庑(lang wu)

本意就是堂下周屋、堂下四周的廊屋、堂前的廊屋,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以住人。梁思成先生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和遗产》中有:“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

一般而言,廊庑通常附于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尤其是宫殿和寺庙,用以衬托建筑本身的雄伟壮观,其整体造型多为直廊,比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山东孔庙的大成殿、山西晋祠的圣母殿等等,有的是前檐廊,有的是后檐廊,有的则是回廊。

游廊

与廊庑相比,游廊整体造型是以“曲”见长的,它的式样繁多,百态千姿,具有更高的文化审美情趣,所以被更多的运用于我国传统园林中。

游廊的妙就妙在“曲”,特点在“长”。在《园治》中有说:“宜曲宜长则胜。”长廊“随行而弯,依势而曲”,蜿蜒无尽,最是引人入胜,在园林中游廊是园林中的脉络,在园林建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列举下常见的一些廊的区分类别:

双面空廊

两侧均为列柱子,没有实墙,两旁托空不沿墙或贴靠其他建筑物而建,在廊中可以观赏两面的景色。双面空廊不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等等都可采用,不论在风景层次深远的大空间中,或在曲折灵巧的小空间中都可运用。

比如北京颐和园内的长廊,就是双面空廊,全长728米,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穿花透树,把万寿山前十几组建筑群联系起来,对丰富园林景色起着突出的作用

单面空廊

单面空廊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双面空廊的一侧列柱间砌上实墙或半实墙而成的;

一种是一侧完全贴在墙或建筑物边沿上,另外单面空廊的廊顶有时候会做成单坡形,利于排水。

复廊

复廊,即两廊并为一体,中间隔墙,墙上一般设有花窗,景色互为渗透,似隔非隔。人在廊中行走时就能感觉到移步移景的效果。其中以沧浪亭复廊最具特色。复廊由西向东,北面临水,若按传统方式筑墙,则欣赏不到园外美丽的水景,若设计成游廊,则显过于开放。此刻,睿智的造园者便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奇观一复廊。

人在园内走,可以看到古朴的假山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人在园外走,又能观望其喧闹的市井和幽静的院落。

双 层 廊

上下两层的廊,又称“楼廊”。它为游人提供了在上下层不同层次的廊中观赏景色的条件,也便于连接不同标高的建筑物或风景点,可以起到丰富园林建筑的空间构图。

暖 廊

暖廊是指用玻璃或窗户封闭起来的走廊,带有槅扇或槛墙半窗,因可防风保暖,故名暖廊。

这种类别一般在北方寒冷地区会比较长见,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暖廊。

直 廊

直廊是廊的形式之一,又称“修廊”。也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多用于尺度和空间较大的园林里,设置时常直中有曲,傍阁依亭,以破除单调感。

曲 廊

平面呈现曲折形式的园廊称为曲廊。有规整的曲尺形,也有比较自由的折带形,因需配合地势和交通的需要而曲折变化,形象生动活泼。

回 廊

曲折环绕的廊道,即是回廊,又称走马廊。回廊是围绕建筑物和庭院而建的,这样又可以在建筑周围创设一处相对独立的空间。

另外“回廊”的出处来自杜甫的《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爬 山 廊

爬山廊,建于地势起伏的山坡上,从而可以将山坡上下的建筑联系起来,也由于廊是随着地势时起时伏,所以显得更加轻巧灵活,别具自然之趣,从而丰富了园景。

桥 廊

桥廊亦可称“廊桥”,是相当独特的一种园林建筑,兼有桥梁与景廊的双重功能,桥廊的选址和造型一般都比较讲究,力求能形成美丽的建筑立面与水中的倒影景观,起到划分园景空间层次的作用。

记得1995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美国大片叫《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就非常的有中国的韵味,叫《廊桥遗梦》。

水 廊

水廊主要是凌跨于水面之上,所谓浮廊可渡,将水面的空间半通半槅,既增加了水源的深度又扩展了水面的辽阔。

水廊的主要特点是造型优美,似卧虹临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饶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称波形廊。

抄 手 游 廊

抄手游廊是连接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雨雪天也可方便行走。

抄手游廊的名字是根据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可以想象下一个冬天,北方人站在路边,左右手相互塞进棉袖筒的形象。

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叠 落 廊

叠落廊也属于爬山廊,是适用于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区,像楼梯踏步一样形成等差级数或等比级数的阶梯状排列。

这种爬山廊的高低叠落创造出了非常又韵律的屋顶景观,同时在其每段的平直部分构成了天然的观景平台,供游客凭栏俯瞰湖光山色,比斜坡式爬山廊更有趣味。

斜坡式爬山廊

斜坡式爬山廊是一种沿着斜坡地面建造的爬山廊,这种爬山廊每一间的檩、枋等木构件与斜坡地面是平行的,它由坡底向坡上延伸,仿佛正在向上爬,因此得名。

斜坡式爬山廊因为其依附的地形,形体自然有了起伏,即使廊本身没有曲折变化,也成为一道美妙的风景,如果廊本身形体有所转折,就会更加吸引人,同时,也将山坡上下的建筑与景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景观。

飞 廊

飞廊一般设于楼与楼之间,楼阁与楼阁上部之间要连接,必须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飞廊不仅使人们上下交通更为方便,而且使园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

廊在园林中的形式非常多样,有曲有直,高低起伏,蜿蜒曲直,宛若天上绚丽的彩虹飘落人间,为园林建筑增辉添色,是中国古典园林成为驰名中外的艺术珍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景观。

舫也就是船,一般指的是相对建造精致的船,如作为游赏之用的游船就称为画舫或游舫,其内部的装修装饰特别的精致,如地面上的建筑一样讲究,当然有时候其外部也有精美的装饰。

舫类建筑首次记载见于北宋欧阳修《画舫斋记》,文曰:“凡入余室者,如入乎舟中,..............山石蝤崒,佳花美目之植,烈玉门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名焉。”,在《尔雅 释言》中也有解释:“舫,舟也”。由此可见,舫类建筑是由舟、船、画舫等水上交通工具,逐渐抽象,演变形成的建筑类型。从先秦时期的独木舟、船,到秦汉时的楼船、画舫,再到隋唐时期的龙船、沙船,然后是两宋的车船、漕船,最后至明清的郑和宝船、福船,从这些不同的工具中,提取其外形、结构、元素,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化、符号化,是一个由观念到形式的转化过程。

船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作为生存、战争所必须的工具,逐渐演变为水上舞台,祭游、娱游之船,到再现水上生活,用于组织水上划船、游戏的活动,最终变成仿游的园林建筑----旱船。

不论是画舫、游舫,都是可以行走的舫,但现在介绍的园林中的舫,却是不能行走的舫,是被称为旱船的舫,只是园林中的一种建筑景观,是依照舫形而建的一种建筑同时,它也和其他的园林建筑一样,可以登临观景。

舫的分类一般根据其建筑与画舫、楼船的造型相似程度,划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舫类建筑形式。

写实型为模仿真船舫,追求形体上的高度相似,甚至将舫完全建造在水中,此类建筑被认为是“观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而写意型舫又分为写实写意和抽象写意两种类型:

写实写意,是指建筑仿造画舫、楼船,造型介于似于不似之间。又写实的成分,船和池岸之间设有石板仿跳板之意,船身分为三段式,较高的歇山顶建筑屋顶形式象征前舱,可赏景,中间较低的建筑作为中舱,可宴客,尾舱多为楼阁,可登高远观园外之景。

抽象写意,是指建筑从造型很难看出船舫的形象,一般通过环境的烘托、暗示来激发想象。通过匾额、楹联等,加以联想,使人产生一种身处画舫,水波荡漾的意境美,或者是通过内部细节的处理,将普通窗户改为支摘窗,似船舷,使人产生对船舱的联想。

舫以船这种特色的交通工具为意象,常置水畔,发挥着点景、观景、茶室、码头、仿游等多种功能,同时也使园林中能够体验到游船宴饮之趣,增加人文情趣的同时又以物明治,表达情思。

文至此处,发现按照800字的作文要求,现在已经是10篇作文的量了,因能力有限,表述的依旧很浅薄,只表达了中国古建中的沧海一粟而已,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北京的故宫和恭王府,苏州的园林等等地方,实地体验下,或许更能感受到中式生活的气息。

一个民族的建筑与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而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则会形成这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真的有很多优秀的文明是值得去传承与发扬的,希望能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为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中的绽放尽一点微薄之力。

举报/反馈

熬秃秃

66获赞 19粉丝
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想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