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第五、六章读起来很有劲道,后劲很足。第五章主要提出ESS策略,将进化论和博弈论结合在一起,去理解ESS策略。第六章则讲利他主义是出于基因的自私性。
道金斯用亲缘关系指数,计算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数值,通过计算说明近亲利他行为,只有当利他主义者拯救的个体的数目足以补偿该利他主义者自身死亡所带来的的损失时,利他基因才会存续下去,因为如果损失超过收益,哪位该基因将会慢慢消失。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讲到,在自然界中,每一物种都会试图去利用另一物种的本能,占便宜。很多鸟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里,这样就卸下了孵化养育的重担, 它就能下更多的蛋,但是被蒙蔽的鸟类如果不想被钻空子,那就只能提高识别力,而蒙蔽者就更是竭尽所能增加欺诈的能力。于是道金斯在亲缘关系指数以外,就引出了“肯定性指数”,因为一旦利他行为发生导致基因收益降低,利他基因是会消亡的,所以必须肯定“舍己为人”的对象和自己的具有亲缘关系。但是利他基因可能会搞错对象,这种错误可能是纯粹偶然的,也可能是由骗子或寄生者蓄力制造的。
比如,我们常听到失去孩子的母兽养育陌生的幼兽的新闻。收养幼兽的行为尽管感人至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许应该把它视为一条固有准则的失灵。这是因为这只慷慨收养孤儿的母兽并不给自己的基因带来任何好处。它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是可以花在它自己的亲属身上,尤其是它自己未来的儿女身上的。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了铁头兄曾对我说的话,养育子女的时候要多从子女的角度看问题,避免无意识的行为牺牲掉了子女的利益。比如说,你家境一般,有人找你借钱,或者你是老师,你亲戚把他家孩子丢到你家培优等等。你要仔细想想,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自己享受?还是为了培育他们的下一代?如果你答应了,那也就是说你是不是把你自身的部分资源给到他们培养下一代身上去了?那你有没有想过这部分资源,你是可以拿来培养你的下一代的。当然你家境很好,这都不是问题,因为你投资到你下一代身上的资源明显是溢出的,那你拿出来资助你的亲友是可以的。
道金斯用肯定性来说明,为什么同样的亲缘关系指数,父母之爱会比兄弟姐妹之间的利他行为普遍的多而且真诚的多,自身的利益甚至比几个兄弟更为重要。因为你能肯定谁是你的子女,比你肯定谁是你的兄弟姐妹要容易得多。道金斯用“识别问题”解释了为什么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乐于抚养下一代而操劳,外祖母比祖母更能识别谁是它的外孙或外孙女,因此,外祖母比祖母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同样舅舅对外甥或外甥女的利益应比叔叔或伯伯更感关切。这也是历史上皇帝喜欢立和自己比较像的儿子作为下一任继承者的原因了,别管贤不贤了,先看像不像,不像的话,甚至直接被腾笼换鸟了,那帝国再恢弘跟他没半毛钱的关系。所以我始终对嬴政是吕不韦的种是不信的,偌大的帝国会出现这样的漏洞?
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子女关系本身的根本的不对称性却无法解释。父母爱护子女的程度超过子女爱护父母的程度,尽管双方的遗传关系是对称的,而且亲缘关系的肯定性对双方来说也是一样的。道金斯提出了预期寿命这个变量,严格来说是“预期生育能力”。在儿童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父母长的物种里,任何操纵儿童利他行为的基因会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这些基因所操纵的利他性自我牺牲行为的受益者都比利他主义者自己的年龄大,更近风烛残年。在另一方面,就方程式中平均寿命这一项而言,操纵父母利他行为的基因则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另外资源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呢?
百善孝为先,历代王朝以孝治天下,说明什么?说明不孝是常态,如果人人都孝了,还用举孝廉?人生短短几十年,前十八年弱小懵懂,后二十年年老体衰,中间这三十年怎么办?浑浑噩噩吗?那你晚年大概率能看到子孙不孝了,指望养儿防老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几千年来无数的人印证这是小概率事件,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是很现实的,更或许因为你也未曾尽过孝啊(大概率),一报还一报罢了。毕竟你自认为给父母的尽孝,和当你老了你想要子女对你的孝,是两码事,只是你年老忘记了或者不愿意面对事实——你也不曾尽过孝。想要儿女尽孝,那你得有筹码,第一你要很有钱很有钱,第二你老了还能支配那些财富(就是牢牢抓住你创造的权力,参考赌王何鸿燊),第三你儿孙还得多,要是一枝独秀,就没有竞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