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等。一般来说,序都是写在正文的前面,其用意是说明作者的来历和写作本书的动机。

在题材上,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散文…比如说《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在议论中夹着感概,因此这是一种议论文;《战国策序》主要是讲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素之间君臣兴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因此这是一种记叙文。可见,通过序的内容,可以帮助人们大致了解这部书核心内容和主要题材。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并不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韩愈读了李翰所作《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文章主要是讲述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为这篇文章是叙事为主,可并不是传记,而是序。

以抒情为主的序,大多数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这里要提醒的是,虽然这些序是为了抒情,但是也离不开叙述和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交替使用。以《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为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纪实,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片,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从唐代起,序义称为“引”。刘再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狗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续、序同音,苏询的父亲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人多沿用“引”字。

古人将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其用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闸发。

第二,为了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宗行、编辑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及有关同题的研究刚发

第三,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如韩血的《张中还传后叙)、柳宗元的(读韩愈所著〈毛颗传)后题》,等等。

赠序此文体始于唐代,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文人往往依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阳发自己的感想。抒发内心的情感,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愈的《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数书以观,每假得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院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勒且艰若此。”

这篇赠序,作者先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勒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大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的用心与香,最后说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局之情。

三者同样是“序”的形式,但是却又有一些个性特征。序和跋在写作内容上比较类似.但是前者一般在正文前面,后者一般在正文后面。而赠序则是在内容上和“序”“跋”有所区别。

举报/反馈

国学解说

1914获赞 396粉丝
看人不顺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