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蕊 金丽娜
5岁的小宇(化名)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他非常聪明。
“老师教的东西,他一学就会,就是太调皮。”小宇的爸爸高天(化名)和家里视频通话时,几乎看不到儿子停歇下来,小小的身影总是在屏幕中一闪而过。
小宇这样的活泼让高天感觉安心,两年前,他一度以为自己要失去儿子。
来自甘肃的小宇患有先天胆道闭锁,大多数这样的孩子会在一年内因为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尽早肝移植手术是唯一希望。
高天一家在农村,夫妻俩平时靠四处打零工为生,巨额的医疗费是一家无法承担的,“我想过,如果孩子没了……”
那是锥心之痛。
幸运的是,高天遇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小黄人”公益项目,小宇成为这个项目第一批被救助的患儿:浙大一院为他免费实施了肝移植手术。
这个处在生死线的孩子被拉了回来,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也有了希望。2019年8月,浙大一院启动“小黄人”公益项目,为终末期肝病患儿提供免费救治,目前已为来自甘肃、云南、山西、安徽、宁夏、内蒙古等多省550多名经济困难患儿免费实施肝移植手术。
用实实在在的公益行动挽救濒危患儿的生命,托举起困难家庭生的希望。这是我国著名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专家、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发起此项活动的初衷。
身处绝境的孩子们重获新生
小宇出生几个月就因为黄疸过高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他的胆汁无法从胆管顺利排出,随之浑身蜡黄,变成“小黄人”,并逐渐发生不可逆转的淤胆性肝硬化,终至肝功能衰竭、肝昏迷。
肝移植是小宇唯一的机会,但几十万元的费用,对这个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亲戚朋友们觉得这是无底洞,劝高天放弃,也不敢借钱给他。
“我不能放弃啊,我要救我儿子。”高天不敢想以后,但也不知道眼下该怎么办。
时至今日,浙大一院肝移植中心钱轶罡医师再看到小宇的两张照片仍然会感慨:两岁的小宇躺在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ICU的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腹部鼓胀得大大的,看着像是睡着了。
“他是肝昏迷了,需要气管插管,小宇其实确诊得不晚,但因为费用问题被耽搁。”
不幸的小宇又是幸运的,浙大一院和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曾建立互联共联,当地医生帮高天联系了浙大一院。
2020年年初,小宇在浙大一院接受了免费肝移植手术,转危为安。来时,小宇毫无生气,高天心怀忐忑。走时,儿子活蹦乱跳,一家人有了念想。
三年来,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外卖小哥刘文虎开着快报废的破面包车,带着一岁的女儿,狂奔1300公里赶到杭州求救;7个月大的女宝命悬一线,胆小爸爸捐肝让这位“镜面”宝宝重生;所有人都来和不到一岁的小皮(化名)说再见,只有坚决不肯的妈妈芳华(化名),最终为儿子找到生机……
如今,这些孩子都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快乐地成长。风雨过后,他们的父母却有相同的感触:感谢浙大一院。
这是医者仁心也是彰显担当
“小黄人”项目的发起源于梁廷波的医者仁心,作为移植领域的专家,他救治过太多这样的小患者。
“有一群小孩子出生以后胆道是闭锁的,这些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的胆汁无法从胆管顺利排出,随之浑身蜡黄,变成‘小黄人’,并逐渐发生不可逆转的淤胆型肝硬化,终至肝功能衰竭,很多活不过一岁。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做肝移植,平均花费在15万~20万元之间,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 这是梁廷波所知的现实,他想尽己之力去改变。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同样‘一个孩子也不能少’”。梁廷波表示,浙大一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秉承公立医院公益性,积极思考与探索新时代公立医院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此,造福全国肝病儿童的“小黄人”公益项目诞生了。
“小黄人”项目为终末期肝病患儿提供免费救治。梁廷波表示,这个项目面向全国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困难患儿家庭实施精准健康帮扶,切实减轻患儿家庭医疗经济负担,保障更多终末期肝病患儿得到科学、优质、高效的救治。
为了让“小黄人”项目惠及更多家庭,浙大一院曾在全国寻找“小黄人”,足迹遍布甘肃、云南、山西、安徽等中西部地区,他们还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12家医院、宁夏4家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小黄人”公益项目。
在杭州期间,为解决高天的生活问题,浙大一院为他在医院内找了一份保安工作。同时,医院还为像高天一样的“小黄人”家庭在杭州免费提供60天住宿。这些年,陆续有约20名来浙大一院治病的“小黄人”父亲成为了浙大一院的保安,他们有些在孩子完成治疗后,回到了老家,有些还继续留在这里。
这样的帮扶细致又体贴。
3年多来,“小黄人”公益计划也被全社会认可:2022年,浙大一院“小黄人”项目荣获中国慈善榜“年度慈善项目”称号。
组团式援助的“浙一模式”遍地开花
2021年,浙大一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入选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医院一直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助力共同富裕:除了“小黄人”项目这样的大病救助,援青援疆、山海提升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医疗扶贫”行动都在持续进行,致力于帮助家庭困难群众解决就医实际问题。
2022年年初,浙大一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陈水芳主任医师被评为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成为医疗领域唯一的获奖者。
陈水芳在海西州进行上门义诊服务
陈水芳是浙大一院援青的一员。浙大一院从2012年起便派驻专家到海西州人民医院进行短期帮扶,2016年以后,将短期帮扶变为派驻医疗专家管理团队进行长期帮扶,先后派驻四批医疗专家管理团队共17人次赶赴海西州,开启了组团式援青工作。
输血和造血并重,在浙大一院的协助下,海西州人民医院成立了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建成青海省首个州级临床检验中心;填补了海西州48项医疗技术空白;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培,连续专科对接帮扶,培养出了一支能独当一面的本土医疗队伍,目前本土团队基本掌握80%以上三级医院核心技术。
浙大一院打造出高质量援青的“浙一模式”。
同样的组团式医疗援助也在新疆开花结果。2016年至今,浙大一院先后选派行政管理、泌尿外科、病理科、眼科、麻醉科、胸外科、肾病科等领域援疆专家19人次,通过4批高层次医疗援疆专家的定向技术帮扶,精准补齐学科短板,重点打造“南疆病理诊断中心”。
“客人”变“主人”、“顶岗手术”变“帮带授徒”、“单兵作战”变“团队协作”……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这是浙大一院援疆的成绩单。
6年来,这支援疆队伍像胡杨一样扎根广袤戈壁,难怪当地人说,即使嘎嘣脆的“冰糖心”也不比浙一人的援疆心甜。
援青、援疆、援贵、援非、双下沉、山海提升、重大医疗救助……充分履行“国家队”的责任担当,积极践行大型公立医院使命责任,浙大一院一直在路上。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常怀感恩之心,将爱心传承、久立精诚之志,让公益助梦,把好事做大做好,努力为最需要、最困难的患者解决最迫切的就医需求,为健康中国事业添砖加瓦,助力共同富裕。”这是梁廷波作为一名医生的初心,也是浙大一院的坚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

钱江晚报

1675万获赞 112.1万粉丝
30年一贯靠谱!新闻快、资讯多、服务全!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