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时分,粤东名山阴那山云雾缭绕,山中千年古刹灵光寺钟声悠悠,老茶农李赞隆一早就打开了寺外特产店的店门,沏上一壶阴那山绿茶,将名山、名寺、名茶共冶于一炉,静待游客前来。“靠山吃山,品牌打响了,回头客自然源源不断”。
这片叶子,寄托着山区茶农增收致富的希望,也是苏区梅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梅县区茶叶种植面积55408亩,产量2770.4吨,茶叶总产值146965.75万元,茶区茶农人均收入达2.53万元。
茶树吐翠,茶香四溢。王志成 摄
今年6月,梅县区茶叶产业园入选广东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迎来了产业升级、发展壮大的黄金期。当前,该区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构建“两核两带两区”空间布局,集中要素探索以园赋能、以茶兴农之路,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基础扎实
茶叶种植面积超5.5万亩
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
梅县于南北朝置县,有1400多年历史,地处莲花山脉(韩江上游)茶叶产业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冷同期,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种植茶叶的光、温、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
“月光华华,细妹泡茶,阿哥兜凳,大伯食茶;茶又香,酒又浓,食到大伯面绯红……”茶在梅县落地已有千年,当地农民素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习惯。清代光绪年间《嘉应州志》亦有记载:“州境山高石露,故产佳茗,而以清凉、阴那、三台诸山所产为最,味清冽,似龙井。”
茶农喜获丰收。何森垚摄
根据《梅州茶业》记载,梅县为绿茶产区,分为梅南、畲江、水车等南部区域,雁洋、丙村等东部区域,大坪、梅西、石坑等西部区域,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乌龙茶、红茶为辅,“梅县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中,阴那山绿茶、九龙绿茶以鲜爽醇厚回甘的口感而声名远扬。
眼下,正是秋茶采收时节,登上海拔800多米的梅州市阴那山茶种植有限公司有机生态茶园远眺,大美秋色尽收眼底,2000多亩茶田伴着晨钟暮鼓,绿意盎然。茶树旁,茶农忙碌不停,双手在茶尖上飞舞,摘下一缕秋色熏染的茶香。
“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果香型物质的积累,苯乙醇等成分含量增加,成茶香气尤为浓郁,自然是好茶,均价基本在800元/斤至1200元/斤。”该公司制茶厂厂长李泗贤笑道。
李泗贤的自信,来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阴那山五指峰海拔1297米,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时常可见“五指峰晴云,灵光寺晓雨”的奇观,早晚温差大,土壤含有机质高,非常适合茶叶种植。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其他茶园不同,阴那山茶园内的茶田并不绵延,每隔一段距离便是一片自然森林,茶田与树林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茶树管理方面,我们同样坚持‘自然出好茶’理念,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全天候太阳能驱虫灯防控,施生物有机肥。”
云雾缭绕出佳茗,匠心工艺品客韵。
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阴那山茶园种植管理标准实现了“传统—无公害—有机—生态”的层层升级,成为国家现代化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全国名优茶的试验基地,其联动区农科所引种的“金螺春”绿茶还斩获广东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特等金奖。
阴那山茶园的成长史,正是梅县区茶叶产业多年突围、转型升级的缩影。
千年茶香萦绕,在传承与发展中,梅县区的茶叶版图不断扩大。如今,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55408亩,产量2770.4吨,茶叶总产值146965.75万元,已培育出阴那山、雁南飞、健神、骏珲、洞天碧茗、嘉园等茶叶品牌。
茶旅融合
二三产占茶叶总产值73%
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是梅县区最美的底色,生态和农业是梅县区的资源优势之一。立足于此,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茶旅融合是其中的关键抓手。
以雁洋镇阴那村为例,千米高山、千年古刹、千亩茶田坐落村中、融为一体,毗邻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雁山湖景区等优质文旅资源。为此,该村联动华银集团先后打造了五指峰观景台、茶山乡村、茶山夕照、茶海观峰、佛祖峰等景观节点,连续10年举办“禅茶文化节”,打响“名山名寺名茶”招牌,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采茶之乐。
推动三产融合的同时,华银集团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200多户村民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850亩,推动实现产业联动、产业兴村、产业富民。
种了30多年茶叶的阴那村老茶农李赞隆正是其中的受益者,靠山吃“茶饭”的他如今还在灵光寺景区门口经营一家特产店,其中阴那山绿茶尤为畅销,“回头客占比较大,其中还有不少海外华侨,每年都会找我订购茶叶”。
茶旅融合的“梅县实践”,不止有阴那村在探索。资源变资产、村庄变景区、农民变工人、村民变股东的“长教模式”更是其中的典型。
茶旅深度融合的雁南飞景区绿意盎然。何森垚摄
早在1995年,雁洋镇长教村便联合宝丽华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该村开发建设了集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雁南飞旅游度假村,并将其成功打造为梅州目前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
“在这种模式下,村集体和村民将1.5万亩山林、1200多亩水田旱地租赁给宝丽华集团,按水田每年每亩800斤干谷、旱地每亩500斤干谷的市场价折款收取租金。”长教村党总支书记叶华波介绍,企业还引进名优茶叶品种,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肥料,鼓励村民在已被租赁的土地上种植,有近200名村民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参与管理茶园并收取管理费,为长教村村民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超3500元。
“我负责管理茶园,老公在景区当厨师,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每个月7000多元,每年还有3000多元的地租收入,我们已经相当满足了。”长教村民曾晓红是雁南飞景区最早一批入职的员工,谈起在家门口就业,曾晓红掰着指头笑了。
推动茶旅深度融合,既能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激发产业链和功能升级,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同时也能激活农村产业活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农民增收拓展新渠道。
除雁南飞茶田景区、阴那山茶田景区外,梅县区目前已初步建成上官塘茶文化生态旅游区、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生态茶园等茶旅融合示范点,茶主题旅游年接待达490万人次,产业园内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3.52亿元,其中一产3.67亿元、二产7.65亿元、三产2.2亿元,二三产产值占比73%。
发力突破
完善“两核两带两区”布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梅县区茶产业从零散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产业基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成为该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但不可忽视的是,产业集聚度、现代化水平、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仍需要梅县区集中力量攻坚破题。
今年6月,梅县区茶叶产业园成功入选广东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每个产业园实施主体将获5000万元建设资金,梅县区茶叶产业就此迎来产业升级、发展壮大的黄金期。
在梅县区茶叶协会会长王标能看来,在全省大力打造产业园2.0版的契机下,发挥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创建梅县区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能在更深一层吸引和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进一步释放梅县区茶叶产业一产“接二连三”功能,进一步加快茶叶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从一片茶叶到一杯好茶,需要经过采摘、晾晒、杀青等工序。何森垚摄
根据《梅州市梅县区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方案(2022—2023年)》,产业园涵盖雁洋、大坪、南口、梅南、畲江等5个镇,总面积754.6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0.39%,初步形成“两核两带两区”空间布局,即茶产业精深加工核心区和三产融合发展核心区,客家茶文化生态旅游带和“红色根据地”生态茶园带,生态种植示范区和生产科技服务区。
未来两年,梅县区将立足完善“两核两带两区”空间布局,按照“生产+加工+科技+流通”的全产业链条建设要求,突出农业设施、产业融合、科技支撑等6个重点,建设生态茶园、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13个项目,推动茶叶产业由大到强、由强到精,让产业园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茶产业发展广东山区农业样板。
“产业园预计总投资2.1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5000万元,撬动地方配套和社会资本投资1.6亿元。目前,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设。”梅县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区农科所所长钟永辉说。
其中的重头戏——茶叶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由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梅州市珍宝金柚实业有限公司承担建设。步入位于畲江镇的基地建设现场,挖掘机挥舞铁臂,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各司其职,所见皆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目前,占地9700平方米的茶叶精深加工标准生产厂房及净化车间已完成‘三通一平’,正在加紧推进建设,接下来我们将购置年产50吨茶粉生产线、茶饮料全自动生产灌装系统等设备。”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伟斯说。
据其介绍,目前该企业已开发绿茶茶粉、茶柚香饮料、绿茶果脯、绿茶精酿啤酒、金柚花茶、梅青柚茶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年产茶粉50吨、茶饮料3万吨,年产值1.86亿元。
“茶粉、茶饮料等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是无人问津的夏茶,预计每年将向农户收购茶青1250吨,由此可实现变废为宝,使茶叶从过去的春秋两季收入变为三季收入,预计可带动农户增收1250万元。”
名片
梅县茶叶
梅县区是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最美茶园、岭南最美茶园,是广东十大名茶之一“金螺春”绿茶主产地,还入选了“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名单。
梅县区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乌龙茶、红茶为辅,“梅县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梅县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张云花 摄
截至2021年底,全区茶叶种植面积55408亩,其中产业园内茶叶种植面积51008亩,占全区92.06%,是全区茶叶种植核心区。全区产业总产量2770.4吨,茶叶总产值146965.75万元,茶区茶农人均收入达2.53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收入15%。
全区以茶叶生产为主要经营的各类经济主体超过5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上市企业1家、省级茶叶合作社示范社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
延伸
梅县区·荔湾区茶叶产业融合发展梅县区工作专班成立
推动梅县绿茶“出山入湾”
按照湾区所需、梅县所能,借外促内,茶叶无疑是其中最合适的资源之一。
为深化梅县区与广州市荔湾区对口帮扶产业合作,进一步推动梅县区优质茶叶资源与荔湾市场对接,促进两地茶叶产业融合发展,近日,梅县区人民政府成立梅县区·荔湾区茶叶产业融合发展梅县区工作专班,主动融入“双区”“双城”“两个合作区”建设,全力打造大湾区最优供给地、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
目前梅县区已开发绿茶茶粉、茶柚香饮料、绿茶果脯、绿茶精酿啤酒等茶叶深加工产品。何森垚摄
据悉,该专班由副区长刘演政任组长,区政协副主席郭龙元任副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科工商务局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将每季度召开专班办公室例会,每半年召开专班例会,共同商讨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工作如期推进。
“立足粤北生态发展区定位,生态和农业是梅县区最大的优势。让优势变为胜势,这正是最好的平台。”专班联络员钟永辉表示,茶叶是梅县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是梅县区的拳头农产品之一,通过苏区湾区携手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茶罐子”,能不断拉长梅县区茶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让梅县绿茶助力梅州实体经济在全力支持服务大湾区建设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据其介绍,接下来各成员单位将不断完善机制,凝聚工作合力,主动与荔湾区对接,谋划并尽快实施荔湾区芳村茶叶商圈梅县区茶叶展示平台。同时,结合梅县区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推梅县区茶叶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打造“名人名山名寺名茶”梅县茶叶名片,推动梅县绿茶闯出围龙、香飘湾区。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除署名外)
【通讯员】冯森达 王雅 曾勇
【作者】 黄韬炜;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反馈

南方Plus

69.1万获赞 11.4万粉丝
广东热门新闻资讯平台
南方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