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0月26日讯 (记者 郭恒瑞 通讯员 张建奇) 今年以来,山东省各地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锚定“三个走在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大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示范引领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有力推动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发展。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近日,省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评选确定了2022年度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和优秀实践案例。
其中,成武县入选2022年度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实践案例。
“水韵情” 暖万家——成武县民政局打造多维社会救助新样板
“伯乐故里,水韵新城”,拥有五湖四河水系,素有北方第一水上交通的成武县,通过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多维社会救助体系,结合地域特点推出“水韵情”多维社会救助品牌,探索 “五项”服务机制,兜住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民生福祉,积极推进幸福成武建设。
一、全面落实社会救助“一个体系”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压缩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时限,形成与医保、应急、农业、残联、卫检、住建、教体、司法八大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综合运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救助政策,健全医疗救助、住房保障、教育救助、就业服务、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化救助,全面建成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完备、体制机制高效顺畅、服务管理便民惠民、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救助服务精准及时,符合实际的“1+8+X”社会救助体系。
二、持续拓展救助服务“两种方式”
在做好常态化基本生活救助基础上,分层分类,探索开展服务类多维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
(一)物质救助:疫情期间,梳理救助对象物资需求,分门别类列出包括口罩、消毒液、米、面、油等多达200余种的需求清单,列出清单后,开通“爱心专送”热线,为困难群众提供“点单式”实物救助,为困难群众发放22万支口罩、1000公斤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和价值20余万元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资,有效保障了基本生活。
(二)服务救助:今年以来,分别对2793名分散特困人员与1799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进行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58932次,采用政府购买、建立慈善专项基金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累计费用272.8万元。
三、不断夯实社会救助“三项基础”
(一)加强智慧化救助建设。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模式,一是开发建成了成武县防返贫监测帮扶智慧云平台,平台整合民政、教育、住建、卫健、医保、残联等行业部门信息,通过对系统及云平台数据统计分析,即时推送到县级主管部门、镇街、村三级,镇街、村针对预警信息进行走访核实,若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人口,及时召开会议进行评议上报,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确保了防返贫监测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加大推广“爱山东APP”民政受理平台,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落实“掌上办”、“指尖办”,实现精准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二)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建设。在13个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和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三站合一”),统一窗口标识、固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建立服务规范、公示救助政策,方便困难群众咨询和求助。完善“首问责任”和“转介”机制,符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积极转介相关部门协同救助;需要慈善救助帮扶的,及时转介给相关公益慈善组织,形成救助合力。明确社会救助受理和转办流程,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理及时,菏泽市三站合一现场会在成武召开。
(三)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基于政社互动、优势互补的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搭建了镇(街)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协同救助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人,建立工作微信联络群,实现各方救助力量无缝对接。目前成武县三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已初步完成构建。县级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建立了“一门受理”窗口,在493个村(居)区设立民主协管员。招聘268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充实到镇(街)、社区,开展困难群众走访、调查、评估、志愿服务等活动。
四、创新开展多维救助“三项工程”
(一)丰富“情暖夕阳+”照料护理服务,打造“天天见”探视工程。
1.开展“情暖夕阳+”照料护理工作。成武县于今年6月15日率先在全省推行“情暖夕阳”照料护理工作,在照顾“一老”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一小”,在“情暖夕阳”项目基础上拓宽救助宽度,将303名低保残疾儿童纳入照料范围,对全县2099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低保残疾儿童等服务对象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和健康体检,通过委托养老服务机构或确定照料护理人员等方式,按照每周服务不少于1小时 的标准,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心理慰藉、帮办 代办、安全巡访等服务。
2.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纳入“天天见”探视工程。“天天见”探视工程由498名村救助协理员与2796名探访对象全面建立联系帮扶制度,将探访对象全部录入“情暖夕阳”智慧平台进行检测并开展定期探访服务。坚持普遍探访和重点探访相结合,采取上门巡访等多种形式,动态掌握被探访群众家庭情况,同时救助协理员对照料服务人员服务进行督导评估。定期对委托照料人开展服务情况进行督导,对委托照料服务实施全过程监督和评估,探察了解被照料人实际生活状况和委托照料服务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和被照料人的服务诉求,及时与照料服务人员进行沟通,督促其及时改进,确保照料护理质量过硬,探访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提升困难老年人智慧助老工程。依托成武县“晚霞红光”智慧养老服务工程,优先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经济困难老年人等困难老年人830余人免费入住新型农村幸福院,提供居家养老、就医、娱乐等服务,困难老年人亲属可通过网上平台即时了解入住老年人的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卫生健康等情况,为部门联合监管提供便捷途径。为失智老人发放219个“安心手环”。定位手环具备定位和SOS求救报警、智能定位、电子围栏、健康监测、足迹追踪、一键呼叫、摔倒报警等多项功能。通过在监护人手机上安装手环定位App,并与老人的定位手环绑定,设定电子围栏,做好老人日常行动轨迹监测,降低失智老年人的走失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衔接工程。一是政府主导,衔接互补。坚持政府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紧密衔接,做到资源互补、项目互补、方式互补,实现协调配合、良性互动、有效对接。二是急难优先,精准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将生活特困、遭受急难、因病致贫等重点对象放在首位,立足自身专业特点和独特优势,优先救助现有救助资源和救助政策无法覆盖人员,提供满足困难群众发展性、多样化生存需求服务。三是支持引导,规范参与。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投入、宣传引导、搭建平台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强化政策培训、业务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救助。2022年在拥有爱心组织10家基础上新孵化培育爱心组织3家,提供日常项目指导40余次,成武县汶上集镇燕庄村农民王春风成立的春风爱心公益协会在民政局的指导下已发展会员36人,积极为燕庄及周边行政村150余名80岁以上老人服务每月进行一次照料服务,身体力行践行社会责任,疫情期间捐赠价值11.6万元的蔬菜,其事迹被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五、实施分类救助“五个精准”
救助信息精准核对。通过线上大数据核查与线下入户调查相结合,全面采集申请人家庭信息,同时,对全县低保家庭开展入户调查和需求评估,确保信息真实准确。救助需求精准对接。全面观察和了解评估救助家庭生活起居、医疗康复、家庭关系等方面状况,及时发现救助对象真实需求和救助介入点,切实帮助救助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救助对象精准认定。重点关注重病、重残困难家庭,严格落实刚性支出扣减、就业成本核减等规定,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和标准认定救助对象,做到救助申请精准识别,落实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救助项目精准实施。根据特困人员类型,重点开展生活服务类、医疗健康类、清洁服务类、提升服务类四类救助服务,做到需求服务细、政策覆盖全、保障服务准。救助流程精准监督。强化一线监督,县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采用随机抽查、交叉检查、明察暗访、平台定位等方法,深入核查救助政策落实、资金发放、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情况。强化精准监督,通过开门接访、电话接访、网上接访、现场接访等方式,拓宽群众信访渠道,完善群众投诉举报受理核查机制。
以分层分类救助加强民政兜底保障作用,以专业社工力量助力民生升温,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为民服务效能,打造“水韵情”多维社会救助品牌,将民政治理的精度转化成为民服务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