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民政协报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解小慧
古朴狭窄的坊市里,各式店铺人声鼎沸,各种小吃琳琅满目……每个青岛人心中都有一座劈柴院。近年来,青岛市加大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力度,将其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让百年老城区增添新动力、焕发新活力,重塑品质劈柴院正是其中关键一环。近日,青岛市政协搭建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围绕“如何激活劈柴院”主题举办第十八期协商活动。
“在我看来,一座城市,一个街巷之所以迷人,在于其中体现的风貌与个性,文化与底蕴。”刘佳委员作为一名用摄像机记录城市故事的制片人,多次在劈柴院附近拍摄过纪录片。他认为,劈柴院最美的是其中的市井文化气息。因此,刘佳建议,劈柴院的更新可以从街景创建起笔,通过有年代感的场景实现与居民的情感交融碰撞。
老字号,是市井民俗的写真,更承载着广大消费者的深厚感情。据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局长张卫平介绍,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中,市南区不断推进历史文化研究体系建设,注重加强劈柴院豆腐脑、锅贴等原有老字号、老品牌的传承发展,通过打造“劈柴院”城市文化IP,独树劈柴院市井品牌特色。以文化范厚植烟火气,以烟火气滋养文化范。
张辉崙委员建议,劈柴院升级改造完成后,聘请专业的运营团队搞好商业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劈柴院内的关键节点,将劈柴院打造成微缩版的青岛院子,重现往日“店铺人声鼎沸,小吃琳琅满目”的辉煌。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劈柴院,作为中山路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与中山路,乃至整个历史街区的发展连为一体,息息相关。
“在老城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劈柴院存在被同质化的风险。随着历史城区的生活功能被文旅功能取代,其独特的生活场景正在逐渐湮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烟火气正在消散,亟待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提升。”王鲁升委员剖析目前潜在的问题后认为,文化特性决定了商业定位。劈柴院作为市井文化地标,应与周边的商业街区和休闲文化街区相配套,成为中山路上的餐饮旅游消费区和民俗风情体验区。
青岛的历史城区不仅承载着城市的文化根脉,更肩负着融入生活、振兴经济的使命。委员们还建议要盘活“首店经济”“网红经济”,以丰富的时尚业态为支撑,让新业态、新产业等增量资源泽被老城区,推动历史文化城区实现历史性复兴。
“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很有启发。”张卫平表示,青岛将加快实施劈柴院及中山路周边区域的建筑修缮、道路改造、景观优化、设施提升及亮化工程,全面推动“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场景应用,吸引人流向历史城区“回潮”,产业向历史城区“回归”。
原文刊登于 2022年10月26日《 人民政协报 》第 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