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的发展,表示公开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ESG报告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标配。究其原因,不外乎“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双碳”等标签赋予的企业好形象,以及额外财富。

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26年全球ESG基金规模将达到34万亿美元,尤其是亚太地区将增长两倍,可达3.3万亿美元。ESG投资一拥而起,但监管力度不够且制度尚存漏洞,便滋生“漂绿”行为。全球“漂绿”行为猖獗,引发多国警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称“漂绿”行为会使部分金融资源未用在“刀刃”上,从而导致“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满意满足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

图源:网络

01
何谓“漂绿”

“漂绿”的概念由来以久。

1986年由美国的一位环保人士提出,指隐藏增加利润目的而表面上对环境负责的一种行为”。环境营销机构Terra Choice将“漂绿”界定为关于公司的环境绩效或产品、服务的环境效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假环保”和“虚假宣传”,也就是说得多做得少,甚至是“假绿”。为此,又延伸出“漂绿广告”等概念。

图源:网络

应该明确的是,“漂绿”并不是ESG投资而衍生出的词汇。黄世忠在《ESG报告的“漂绿”与反“漂绿”》一文中解释,在ESG报告和可持续报告兴起之前,“漂绿”行为多发生在市场营销领域。就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而言,“漂绿”在企业界、金融界和学术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企业界,对碳排放相关数据和披露进行漂洗成为“漂绿”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金融界,“漂绿”的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宣传上夸大其词,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缺乏严格的界定或界定标准不统一,不仅造成横向可比性极低,而且造成许多冠以绿色金融名号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名不副实。二是夸大绿色金融的环保绩效,或环保绩效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撑。三是言行不一,从事有悖于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投融资业务。

在学术界,“漂绿”主要表现为借ESG研究之名行超额回报研究之实。

图源:网络

02
企业“漂绿”的十大行为

2011年,南方周末曾总结过企业“漂绿”的十大行为:公然欺骗、故意隐瞒、双重标准、空头支票、前紧后松、政策干扰、本末倒置、声东击西、模糊视线、适得其反。其中公然欺骗、故意隐瞒、双重标准和本末倒置最为常见。

公然欺骗指公司行为与其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环保宣传相违背,或在产品属性上伪造“绿色”环保类标签,此行为最为常见。前段时间,快时尚品牌H&M和迪卡侬就因对部分产品标注“生态设计”和“环保意识”标签,被荷兰市场监管机构以“环保误导性宣传”调查。事后,两家公司道歉,并表示将检查和修改此类标签,并捐款共计90万欧元用于时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图源:网络

故意隐瞒是指企业在做出可持续发展或者绿色环保宣传的同时,故意隐瞒或拒绝公开与这一宣言相违背的行为。投资者或是机构想要了解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或是绿色数据,主要来源是公司的ESG信披报告,如果公司信息造假或是故意隐瞒,投资者或是机构很难第一时间察觉,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成了企业骗取投资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投资之前,需要参考第三方机构的调查等。

双重标准如果换做前段时间的“海天酱油”事件就好理解。企业声称具有可持续性或环境友好性,但是在AB两国或是两地表现却不同,A地遵循,B地违背。这主要取决于两地或两国不同的监管政策,便于钻空子。

本末倒置是指在企业无关紧要的产品、业务方面树立绿色环保形象,但主要产品和服务却违背了其绿色环保或可持续发展的宣言。随着“双碳”战略和ESG信披力度的加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透明度展现。此举能帮助企业获得绿色投资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的扶持,另一方面也能赚取消费者的信任,从而误导消费者其主营业务也是绿色环保。

图源:网络

“本末倒置”的最典型案例便是大众柴油车事件。

2014年,大众在洛杉矶车展曾推出一款氢燃料电池概念的车,并获得了多项环保领域的荣誉。但是后来经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机构披露,大众某些柴油车的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存在异常。美国环保署调查发现,部分柴油车的氮氧化合物排放超标高达40倍。一时间,大众股价暴跌,市值缩水350亿欧元。大众公开道歉,并于2016年司法认罪,被处以43亿美元的高额罚款。

企业“漂绿”本意是为了谋利和营造好形象,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03
“漂绿”滋生绿色沉默

“漂绿”持续亮红灯之后,引发多国关注。

此前有报道称,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正研究新措施遏制“漂绿”行为,确保标注为ESG的金融产品具有可持续性。目前4个月过去,暂无后续报道 。


年中,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和美国SEC均启动“漂绿”调查。SEC在监管期间,还发布了两项新建议。一份是《关于加强特定投顾及投资公司ESG投资实践的信息披露的建议》,一份是《关于投资公司名称规范的建议》,分别对资管机构和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命名上进行了严格规范和要求。SEC建议在年报中对ESG主题产品信息予以披露,如果该产品考虑了环境因素,则还要披露资产组合层面的碳排放和加权平均碳强度。如果资管产品的命名具有明确含义,则该含义所表述的投资方法至少要涵盖80%的产品规模。


图源:网络


中国大陆市场而言,2021年2月, 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要求上市公司召开投资者说明会, 对ESG信息披露事项进行说明。5月24日,生态环境部紧随其后发布《关于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设定“2025年目标”, 要求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 并规定属于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等, 应当在年报等相关报告中依法依规披露企业环境信息。上交所、深交所等机构和地方政府也逐渐把“ESG信息披露“纳入政策文件中,鼓励引导上市企业积极披露。


中国香港市场,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曾表示,要求2025年所有上市公司达到TCFD披露标准,他指出披露不单单是指财政上,更包括碳排放、企业投资的指标,以至他们如何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据中国基金报报道,香港证监会气候信披新规实施,ESG投资监管更趋完善。


可最近,因监管力度的加大,又出现了一个新词汇——绿色沉默。据36碳报道,这是一种与“漂绿”相反的一种行为,则公司规划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是并不愿意向大众透露。在瑞士碳咨询机构South Pole发布的调研报告中,来自12个发达国家的1220家大公司中,有23%的企业保持“绿色沉默”。


在ESG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漂绿”还是“绿色沉默”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在关注“漂绿”的同时,更要关注“绿色沉默”,“沉默”代表着“隐匿”,更容易造成市场的混乱与动荡。

#社会责任与ESG#
举报/反馈

杭州绿碳咨询管理

526获赞 409粉丝
第一时间分享行业最新动态!
杭州绿碳管理咨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