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学作品和大众观念里,东普鲁士战役不公正地掩盖了同时发生的加利西亚战役,奥匈帝国和沙俄帝国在此展开着惨烈的搏杀。与东普鲁士战场相比,1914年的加利西亚战役中,参战的沙俄军队更多:拥有的集团军番号是4支而不是2支,组成的军级作战部队人数也增加了一倍。他们面对作战的是更多的同盟国军队:起初是3支后来增加到4支的奥匈集团军,而绝不是东普鲁士战场上仅有的一支德意志帝国集团军兵力。他们之间爆发这场战争,沙俄政府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政治目标——在巴尔干半岛的霸权地位——这是沙俄长期以来的首要任务。这场战役以沙俄取得实质性胜利而告终。按照所有战役标准来看,除了后来的历史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以外,加利西亚战役的规模和战后阴影远比东普鲁士战役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加利西亚战役受到的关注却少得多。坦嫩贝格战役得益于德方三位主要参与者: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在自我推销方面的追溯努力。加利西亚战役缺乏任何值得称道的胜利,而且战后也缺乏乐意和有能力向其他的受众群体宣传这些成就的人们。

加利西亚战役也同样充斥着残酷血腥令人胆寒。这场战役并没有像东普鲁士战役那样有着精彩绝伦的计策和巧妙高超的战术,反而是沦为了一场怪诞的拳击比赛。这场战役堪称是一场完美风暴,旨在打造出一个人间炼狱的屠宰场。加利西亚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适合大兵团规模的军队机动作战和展开搏杀。与东普鲁士战役不同的是,在东普鲁士战场,德军阻挡住了俄军的攻势,然后展开反击以恢复现有的状态,而在加利西亚战场,双方都计划着向对方领土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然而他们都还没有认识到在现代火炮、机枪和步枪的射程内,军队在开阔地带冲锋行进是多么的致命。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梦想着他的奥匈第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大举北上与德军部队会合(德军则在8月3日告知康拉德,他们不会行动),然后联手切割沙俄帝国在波兰的凸出部,他被这样的幻梦搞得意乱神迷。于是他被胜利的幻境蒙蔽了双眼,不相信沙俄军队会从东发起进攻,击溃其向北挺进的任何一支部队的侧翼。尼古拉·伊万诺夫,沙俄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官,他计划在利沃夫集结四支集团军的兵力对奥匈帝国控制的加利西亚地区发动一次集中攻势。当两支军队彼此碰撞,双方至少有10万人在这一个月的作战中献出生命,沙俄军队血流成河,而奥匈帝国军队也至此支离破碎。

沙俄和奥匈帝国的边境线在加利西亚地区形成了一条从北向东的巨大弧线。虽然奥匈帝国的境内领土中有着面积相当大的起伏高地,但俄奥边境地形平坦且地势也相对开阔,为指挥官们制定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沙俄这里的边境领土相对有良好的交通联系:沿着与边境线平行的铁路,一系列的主要城镇呈半圆分布,从登布林开始,向北沿顺时针方向延伸,经过卢布林、海乌姆、科韦利、卢茨克、罗夫诺,最后到达东部城镇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奥匈帝国这里的边境领土就没有这么良好的交通联系了:喀尔巴阡山脉大致是东西向横贯加利西亚南部范围。因此,奥匈帝国的铁路从加利西亚向西通往克拉科夫,而不是向南穿过喀尔巴阡山脉。两国边境线领土本身就没有完善的铁路后勤保障;双方军队下火车卸完军需物资后,就会大规模行军,然后发起攻击攻入对方的领地。

康拉德制定的作战计划对于即将展开的加利西亚战役来说,既具有欺骗性也是误导人的。1909年,奥匈帝国的参谋们和德军参谋们进行交流,以确定双方确切的战略意图,但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利益有着明显分歧,这就意味着书面协定与实际意图大相径庭。从德国的立场来看,奥匈帝国的对手塞尔维亚充其量只是余兴节目。如果让沙俄的军队攻入德国柏林,即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取得完全胜利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德国总参谋部希望奥匈帝国全力对抗沙俄,以缓解德国东部边境的压力。基于对德国某种程度上的自信,与之相反,奥匈帝国则期待德军从东普鲁士发动攻势,最终占领沙俄帝国,而不仅仅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态势。于是不出所料,双方都对此感到沮丧:康拉德对塞尔维亚民族发自内心的仇恨,让他觉得塞尔维亚问题必须是优先解决的事项;德国则一心一意地投入在法国问题上,致力于全面攻占法国巴黎,这就让东普鲁士的攻势变得不堪设想。

在后来的史学记载中,康拉德因为无法清晰地思考奥匈帝国的战略问题,因此他遭受到了众多充分合理的批判。不过,他为自己的辩护中提到,奥匈帝国的地理位置让战略决策变得极其错综复杂。康拉德不得不在一系列意外事件中进行动员并制定出部队调动的方案,包括对塞尔维亚的局部战争以及范围更广的欧洲全面战争。为了应付这种不确定的紧张局面,康拉德打算在俄奥边境线上部署一部分他动员的部队:A梯队,由28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组成。一支由8个步兵师组成的小型部队——巴尔干袖珍集群——致力于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然而这些兵力最多只能与塞尔维亚军队的11个师兵力大致相当。B梯队,一支由1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组成的机动部队,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向两个战场方向进行调动和部署,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抗击塞尔维亚部队,或者增援A梯队对抗沙俄军队袭击。

这种应急计划是解决这一难题合理有效的方法,但康拉德的参谋层却极为优柔寡断,无能得令人难以置信。奥匈帝国部队的作战方案需要对B梯队的调动部署有着清晰的思维和果决的行动力:南至塞尔维亚以及东北至加利西亚。随着七月危机,战争迫在眉睫,康拉德必须作出抉择。一旦做出决定,任何改变都会产生混乱,因为铁路时刻表可不适合即兴创作或临时变更。7月25日,康拉德动员的巴尔干袖珍集群抗击塞尔维亚,他不断观望着局势,等待部署A梯队和B梯队并制定出正确的攻击行进路线。所有迹象都表明沙俄即将介入战事,简单的战略预测也断定了同样的情况。如果康拉德动员的B梯队能够及时投入对沙俄的作战并对其构成威胁,那么塞尔维亚就毫无能力对奥匈帝国构成威胁,于是奥匈帝国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摧垮塞尔维亚。然而,如果奥匈帝国的B梯队向塞尔维亚攻击行进,沙俄的军队就会对奥匈帝国形成威胁,并且将有机会占领奥匈帝国大部分重要领土,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尽管有确凿的情报证据表明沙俄将准备在7月27日至30日发起动员抗击奥匈帝国,但康拉德还是批准B梯队于7月30日开始向南行军。直到8月6日,他才尝试更改B梯队这次毫无意义的行军计划,然而这些部队向塞尔维亚前线行进,必须先完成到塞尔维亚的部署任务,之后方可重新上火车缓慢向北方前行,最终在加利西亚地区与沙俄军队展开作战。无论康拉德的动机是对于沙俄参战意图的否定,还是出于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必须惩罚塞尔维亚的本能愿望,他的策略方针都不可能认为是合乎情理的。

同样令人费解的是,他在加利西亚地区精密严格部署的A梯队。与以往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相悖,康拉德将动员的部队从俄奥边境上调集到了后方。康拉德的大战略构想是他的奥匈帝国部队与德军形成一个巨型的钳子,包围加利西亚北部的沙俄军队,于是乎他将部队部署在奥匈边境的南部地区就显得毫无意义。此外,沙俄相对缓慢的兵力动员意味着,作战行动迅猛的突出重要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军事的天平将会逐步向奥匈帝国不利的一面倾斜。康拉德如此安排作战行动可以解释为奥匈帝国反间谍情报官阿尔弗雷德·雷德尔上校向沙俄出卖了他的战争计划,于是先前制定的方案不得不进行修改。无论如何,康拉德的作战行动意味着他的部队在向俄奥边境进军的过程中就已经疲惫不堪,而沙俄军队则有时间调整自己的作战方案,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奥匈帝国部队的作战调动。

康拉德的犹豫不决和奥匈帝国B梯队的长途行军艰苦跋涉都意味着奥匈帝国的军队越过俄奥边境发动进攻缺乏任何兵力上的优势。奥匈帝国的部队起初只有3支集团军,其侧翼由两支仓促组建的集团军级集群作为掩护,要对抗的是沙俄部队的4支集团军。康拉德计划从加利西亚向北攻击前进,攻入沙俄占波兰境内,其主攻部队由两个集团军组成,左翼是维克托·丹克尔指挥的奥匈第1集团军,右翼是莫里茨·冯·奥芬贝格指挥的奥匈第4集团军。这两支奥匈军队部署在一条从维斯瓦河向西延伸至利沃夫以东的战线上。他们的左翼由库默尔集团军级集群担任掩护,由海因里希·库默尔·冯·法尔肯费尔德骑兵上将指挥,这是一支奥匈国土防卫军,其驻防在维斯瓦河远岸;他们的右翼是由约瑟夫·斐迪南大公指挥的另一支奥匈特混部队担任掩护,是从奥匈第3集团军抽调组建而成。康拉德设想向北朝卢布林和科韦利进攻。这样就可以成功掐断沙俄边境后方的横向铁路运输线,如果一切顺利,可以进一步向北推进将华沙地区与沙俄其他地区的联系彻底断绝。这一切都基于康拉德错误地认为德军会从东普鲁士向南进攻,彼此则形成钳形攻势攻向华沙。在东部战场,奥匈第3集团军随后得到奥匈第2集团军增援——即从塞尔维亚改道而来的B梯队,巩固防卫加利西亚地区抵抗沙俄军队的攻击。

尼古拉·伊万诺夫,沙俄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官,他缺乏贵族出身的背景和许多沙皇高级指挥官应有的举止风度。他是一个简单而坦诚直率的人,巨大的四方络腮胡让他的农民形象显得更加鲜明,他同样制定了一个并不精妙的战争计划。他的方案基于阿尔弗雷德·雷德尔的情报信息,而情报分析指出奥匈帝国的军队会靠近俄奥边境进行部署,这样的部署更富有主动进攻性。因此,沙俄统帅部构想的作战方案是动用全部的四支集团军,随后集中兵力将奥匈帝国的军队合围在奥匈边境城镇利沃夫附近。康拉德的部署则大大出乎了沙俄统帅们的预料,奥匈帝国的军队部署在了俄奥边境更西面的位置,于是沙俄的作战计划则会让自己的部队扑个空。康拉德如此古怪的部署,因此他让奥匈帝国的军队处于有利的位置,至少在战役初期阶段是这样的。此外,沙俄统帅部预计,奥匈军队的进攻重心是在东面,而不是北面,这再次与康拉德实际的作战计划大相径庭。于是乎,部署在东面的两支沙俄集团军——尼古拉·鲁斯基指挥的沙俄第3集团军与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指挥的沙俄第8集团军,其实力要远远强大得多;部署在北面的两支沙俄集团军——安东·冯·萨尔察指挥的沙俄第4集团军与帕维尔·冯·普列韦指挥的沙俄第5集团军,其实力则要远远逊色得多。事实上,沙俄军队和奥匈帝国军队,双方的部队兵力形成了互补的态势:沙俄军队的北翼(16-17个步兵师)比东翼(22个师)弱;而奥匈帝国军队是东翼要比北翼弱。战场已经为双方军队布置停当,一切已然准备就绪,双方部队的进攻宛如一座巨型的十字旋转门——奥匈帝国的主力部队向北攻出加利西亚,沙俄的主力部队则是由西攻入加利西亚。

尽管沙俄军队对加利西亚的进攻只能对西线战事产生间接影响,但在法国的压力下,沙俄仓促发起攻势,8月14日,在沙俄西南方面军尚未完成调动之前,尼古拉·亚努什克维奇下达了发起攻击的命令。8月19日,加利西亚凸出部东侧的两支沙俄集团军(北翼是沙俄第3集团军,南翼是沙俄第8集团军)发起攻击越过俄奥边境。沙俄军队各师在后方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支援系统情况下攻击前进,而且大量部队还在前往前线的途中。沙俄军队大致呈平行向前攻击推进,他们迎面遭到抵抗的是奥匈帝国守军的骑兵掩护部队,北翼是奥匈第3集团军,南翼是克韦什集团军级集群。奥匈帝国军队利用四条由北向南流经的河流构成防线:德涅斯特河,以及三条德涅斯特河的支流(塞雷特河、佐洛塔利帕河和格尼拉利帕河)。

1914年加利西亚战役战前部署

1914年加利西亚战役战前态势图

奥匈帝国军事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奥匈第1集团司令官维克托·丹克尔骑兵上将

奥匈第4集团军司令官莫里茨·冯·奥芬贝格步兵上将

克韦什集团军级集群(后隶属于奥匈第2集团军)司令官 赫尔曼·奥尔宾·约瑟夫·克韦什步兵上将

约瑟夫·斐迪南大公

奥匈第3集团军司令官鲁道夫·冯·布鲁德曼骑兵上将

9月1日接任的奥匈第3集团军司令官斯韦托扎尔·博罗埃维奇步兵上将

奥匈第2集团军司令官爱德华·冯·伯姆-埃尔莫利骑兵上将

雷穆斯·冯·沃伊尔施,加利西亚战役中他的军队成功支援掩护了奥匈第1集团军的左翼

北部战场

加利西亚战役的残酷血腥战斗从北部战场开始。在加利西亚凸出部的北侧,沙俄军队的两支集团军(西侧是沙俄第4集团军,东侧是沙俄第5集团军)于8月23日开始行动。沙俄第5集团军和位于东南方向的沙俄第3集团军一样,攻击目标直指利沃夫;沙俄第4集团军和沙俄第5集团军呈平行向南行进,沙俄第4集团军在沙俄第5集团军的西侧,向桑河上游的普热梅希尔要塞挺进。因此,沙俄第4集团军和奥匈第1集团军在进军路线上发生了碰撞:前者向南直指普热梅希尔,而后者朝北向卢布林挺进。同样,沙俄第5集团军也将与奥匈第4集团军擦身而过。奥匈第4集团军向北朝海乌姆推进,而在西面,沙俄第5集团军则朝南向利沃夫攻击前进。在这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上,一场大规模军队的交锋鏖兵舞台已布置就绪。沙俄军队的右翼由于对利沃夫展开的合围攻击而暴露无遗,但是沙俄最高统帅部则早在8月22日就注意到,沙俄的作战计划所依靠的情报信息已经过时。亚努什克维奇告知伊万诺夫,“奥匈帝国的统帅出于谨慎,很可能将他们的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比我们预想的更西面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进攻路线……将与实际战场形势不符。”亚努什克维奇向伊万诺夫提出建议,应该相应地修改他的命令。然而,通知的命令来得太迟。因为沙俄军队的调动部署已经基本完成。不管怎样,沙俄军队的行军路线还是重新进行了调整,略微朝偏西方向挺进,以便更好地判断出奥匈帝国军队确切的位置。

维克托·丹克尔的奥匈第1集团军与沙俄第4集团军交锋对决,后者是沙俄帝国在加利西亚地区实力最弱的一支军队。沙俄第4集团军最初是由70岁年迈的安东·冯·萨尔察担任司令官,他的身体和精力早已无法应付这样的压力。战斗开始时,更年轻、更有才能的阿列克谢·埃弗特成为了新上任的沙俄第4集团军司令官,他是一位纪律严明且敬小慎微的指挥官。埃弗特的沙俄第4集团军,下辖沙俄第14军、沙俄第16军和沙俄掷弹兵军,依次由西向东部署在60公里的前线上,从卢布林向南推进。沙俄第4集团军并非齐装满员,因为原下辖的沙俄第20军在开战前就已被调派至帕维尔·冯·伦嫩坎普夫的沙俄第1集团军。尽管丹克尔的奥匈第1集团军同样有三个军的番号,下辖奥匈第1军、奥匈第5军和奥匈第10军,但该集团军的总兵力则要雄厚的多:大约23万人,而埃弗特的沙俄第4集团军是11万人。这两支集团军都随着各自骑兵部队的掩护向前行进,随着这两支集团军的大部军队正缓慢彼此接近,于是也大致确定了两支部队最开始的交战地点。丹克尔集团军的各师部队以克拉希尼克小镇为集中攻击点,在塔内夫河以北的东西林带前展开布防。两支集团军的步兵部队于8月23日发起首轮攻击。丹克尔将他的部队集中向左翼攻击前进,迫使沙俄部队右翼的沙俄第14军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就成了首要攻击目标。沙俄第14军无法承受这样的猛烈攻势,而自己军队的右翼面临着被迂回包抄的危险,形势岌岌可危,于是沙俄第14军决定向北撤退,侧翼的暴露危及着其左翼的沙俄第16军和沙俄掷弹兵军。埃弗特就此体会到了因缺少沙俄第20军而产生的种种困难,而他手中剩余的部队也无力承受奥匈部队的凌厉攻势,于是在8月24日,他率部朝东北向卢布林撤退,在8月27日至28日,埃弗特率沙俄军队通过局部反击,阻止了奥匈部队的前行推进,方才稳定住战线。沙俄最高统帅部从沙俄第3集团军中抽调出增援部队连同从华沙调派而来的沙俄第18军一起巩固沙俄第4集团军的防御阵线,共同抗击奥匈帝国的部队,于维斯瓦河西岸,保户沙俄第4集团军的右翼免受对面奥匈部队的包围。时至8月28日到29日,显而易见的是,沙俄军队的防线依然在坚守维持,至关重要的阵地没有弃守,就没有撤退的余地。公路的主干道和铁路轨道东西向贯通卢布林,于是奥匈帝国的军队一旦占领这座城市,势必将削弱沙俄在此战场上调动军队的能力。

明信片上描绘克拉希尼克之战的宣传画

克拉希尼克之战作战态势图,1914年8月22日-24日

尽管沙俄第4集团军被迫持续后撤,但部队始终保持着作战凝聚力,并且从未受到具体的失败威胁。东侧的沙俄第5集团军察觉到自己处于更大的危险境地之中。沙俄第5集团军的司令官是帕维尔·普列韦,虽然他看起来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但他的思维非常敏锐,并始终可以在异常巨大的压力面前保持冷静。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拥有15万官兵(由西向东部署依次为沙俄第25军、沙俄第19军、沙俄第5军和沙俄第17军),其对手是莫里茨·冯·奥芬贝格的奥匈第4集团军(下辖奥匈第2军、奥匈第9军、奥匈第6军和奥匈第14军),总兵力大约25万人。这场战斗是在西侧战斗展开的数天后才开始的,但是沙俄第5集团军却在普列韦的指挥下让各个军级单位部队之间产生了危险的间隙缺口。不同于埃弗特的沙俄第4集团军,该集团军的军级部队彼此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攻击行进,普列韦指挥的沙俄四个军却作为单个的部队单位攻击前进,由于他的部队必须布防更宽广的前线,因此就造成了军级部队之间会有宽阔的缺口。8月25日,沙俄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命令普列韦的军队向奥匈第1集团军的右翼发起进攻,以减轻此时处境艰难的沙俄第4集团军的压力。奥匈第4集团军需要布防的前线范围与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同样宽广,但兵力上的优势让他能寻找到对方的防御缺口并且转向攻击对方军队的侧翼,从而让战斗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

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向南行军前进演变成了一场失控且无序的混战。由于遭受奥匈帝国部队重创的沙俄第4集团军已经向西撤退,普列韦的作战任务是将他的右翼部队派往西南方向,以填补沙俄第4集团军撤离留下的防线缺口。埃弗特指挥沙俄第4集团军撤退,外加上与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之间的作战不协调,于是在两支沙俄集团军之间暴露出了一条间隙,这条间隙让通往卢布林以东的重要铁路线枢纽撤离暴露给奥匈帝国部队。当普列韦下令他的部队堵上这个缺口时,他的集团军各部于8月26日与奥芬贝格的主力部队以及丹克尔的最右翼部队爆发了激烈交战。沙俄第25军,位于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的最西翼,在孤军奋战了两天之后,最终于8月27日部队防线被奥匈帝国部队攻破并向后撤退。这支部队撤离时,因未能与位于东侧的沙俄第19军保持联系,结果形成了另一个防御缺口。这就让沙俄第19军的右翼暴露给奥匈帝国部队,只能受到沙俄哥萨克骑兵的保护。沙俄第19军在正面迎击奥匈第6军的进攻,但随着奥匈第2军各师部队和新抵达前线的奥匈第9军开始迂回包抄因失去沙俄第25军联系而暴露的沙俄第19军西侧侧翼,该部队的防线很快开始崩溃。沙俄第19军不得不于8月27日向北撤退至科马罗夫。次日,沙俄第19军的右翼在奥匈帝国部队的攻势下危险地向后收缩,整个集团军处于被包围歼灭的危机之中。

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所辖最西侧的沙俄第25军和沙俄第19军,如今或者全面撤退,或者面临即将覆灭的危险。普列韦试图集结沙俄第25军向南发起进攻,攻入奥匈第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之间的防御缺口,但这样三心二意的尝试作战并没有取得丝毫进展。普列韦又试图将剩余的沙俄第5军和沙俄第17军向西攻击推进,以打击奥匈帝国部队向北前进的东翼,然而沙俄第17军太过位于东面,无法带来任何兵力上的支持。更糟糕的是,当沙俄第17军在向西进军援助沙俄第5集团军的其余部队时,其南翼遭到了向前推进的奥匈第14军的袭击,并受到重创,损失了几十门火炮还有5000名沙俄官兵沦为战俘。然而事实证明,沙俄第5集团军则要成功得多。沙俄第5集团军与处境艰难的沙俄第19军相距很近,可以提供有利的援助,沙俄第5军袭击并击溃了与沙俄第19军交战的奥匈帝国部队东侧的奥匈第15步兵师,这支奥匈步兵师遭到了和沙俄第17军一样惨重的损失。虽然沙俄第5军暂时挽救了沙俄第5集团军的防御阵线,但该集团军的整体局势仍然非常严峻,整支部队分裂成了两大脱离联系的部分。在围绕着加利西亚地区的沙俄北翼战线上不再呈现出任何连贯的部队防线。沙俄第4集团军在卢布林构起防御阵线,其东侧孤立无援的沙俄第25军已经撤退,沙俄第5集团军剩余的沙俄第19军、沙俄第5军和沙俄第17军则集结在以科马罗夫为中心的防御凸出部上。奥匈第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在数量上的优势兵力让沙俄军队面临着包围、全面失败和覆灭的威胁,尤其是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率领的由三支奥匈步兵师编组成的奥匈特混部队正从东南方向合围沙俄部队。沙俄第19军、沙俄第5军和沙俄第17军暂时归沙俄第17军指挥官彼得·雅科夫列夫统一调遣,8月29日至30日,这支部队抵挡了奥匈帝国四支军级部队的联合攻击长达两天之久。当奥匈帝国部队向这支军队的两翼展开攻势时,第二个坦嫩贝格的梦魇呈现在众人面前。沙俄第25集团军的另一支军级部队,沙俄第25军仍在向北朝海乌姆撤退。然而,就在奥匈帝国部队似乎即将取得压倒性胜利,可能意味着沙俄帝国放弃瓜分的波兰领土,甚至还可能意味着整个帝国退出战争舞台的时候,战场局势以惊人的速度发生了转变。

科马罗夫之战作战态势图,1914年8月26日-30日

动员参战的沙俄军队

行军休整中的奥匈帝国部队

事实上,奥匈帝国部队打得又顽强又精彩,这与人们对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的普遍看法截然相反,然而奥匈帝国的兵源、物资和能源储备都是有限的。在向北进军沙俄占波兰领地的漫长行军和血腥战斗中,奥匈帝国耗尽了一切。随着奥匈帝国部队向北攻击前进,自身军队的补给和通讯线变得愈来愈脆弱。沙俄军队比奥匈帝国部队更容易获得援军和补给,因为奥匈帝国部队的补给线已经远远超出了铁路运能范围,物资不得不通过马车运送。经过一周的拼死战斗,双方军队皆已是精疲力竭,但身体和精神上压力更大的还是奥匈帝国部队,他们肩负着发起攻势以及在他国领土作战的重任。于是,奥匈帝国部队的进攻能力开始减弱。

但更为重要的是,沙俄西南方面军在沙俄完成参战动员之前就已经开始向加利西亚地区进军了。随着战斗的持续,越来越多的沙俄军队整营整营的到达前线,支援处于四面楚歌的沙俄第4集团军和沙俄第5集团军,正是因为这些精神饱满的生力军让胜利的天平逐渐朝沙俄方面倾斜。沙俄第5集团军的右翼,所辖三支孤立的军级作战部队集结在科马罗夫,沙俄第19军处于崩溃的临界点,陷入包围的死亡大门已经悄然打开,这时两支沙俄哥萨克骑兵师冲入进攻中的奥匈帝国部队后方,击溃了两支奥匈师。随后更多的沙俄分遣队奔赴前线,同时向西支援沙俄第4集团军,最终沙俄第4集团军在兵力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奥匈第1集团军和库默尔集团军级集群部队的总和,这两支奥匈帝国部队现在已经突破维斯瓦河东岸,正协助进攻卢布林。沙俄第18军,从华沙向南派遣给埃弗特的沙俄第4集团军,以加强他的右翼防线,并且调派沙俄近卫军保护他的左翼。随着双方军队的实力发生了偏转,丹克尔的奥匈第1集团军右翼开始崩溃:他的奥匈第10军不得不于9月2日开始向后撤退,随后就是剩余的奥匈集团军各部。虽然奥匈帝国部队已经挺进了100公里,但他们的进攻终究未能到达卢布林。奥匈集团军的先遣部队设法在卢布林以东的特拉夫尼基村切断铁路运输线,然而一旦奥匈帝国开始撤离,这样的战果也将付诸东流。

最重要的是,奥匈帝国的战略冒险已是满盘皆输。康拉德原本指望他强大的北翼部队取得胜利,而他脆弱的东翼部队却在沙俄第3集团军和沙俄第8集团军的攻势下崩溃。到8月底,这一战略赌博失败了,精疲力竭的奥匈帝国部队发动的进攻不再带来任何进展。8月31日,奥匈帝国部队通过空中侦察发现沙俄第3集团军正朝奥匈第4集团军的后方逼近。取得胜利的奥匈帝国部队攻击前进,并已经深入到沙俄领土,现在有可能成为瓮中之鳖的危险。普列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8月30日晚至31日,他命令他的沙俄第5集团军撤退,但精疲力竭的奥匈帝国部队早已无力追击。诚然,沙俄第5集团军以相对有序的状态撤军,随后在先前战线的后方50公里处重新集结。

沙俄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官尼古拉·尤多维奇·伊万诺夫炮兵上将

沙俄西南方面军参谋长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步兵上将

沙俄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亚努什克维奇步兵上将

年事已高的原沙俄第4集团军司令官安东·叶戈罗维奇·冯·萨尔察步兵上将

8月22日新上任的沙俄第4集团军司令官阿列克谢·叶尔莫拉耶维奇·埃弗特步兵上将

沙俄第5集团军帕维尔·阿达莫维奇·冯·普列韦步兵上将

沙俄第3集团军尼古拉·弗拉基米洛维奇·鲁斯基步兵上将

沙俄第8集团军司令官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骑兵上将

沙俄第9集团军司令官普拉东·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奇茨基步兵上将

东部战场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康拉德的作战方案是一场赌博:北部战场取得的成功一定要比东部战场遭到的失败来得快。这就取决于加利西亚地区的奥匈帝国部队能否抵挡住来自沙俄第3集团军和沙俄第8集团军的强大攻势。奥匈帝国部队的兵力——奥匈第3集团军下辖的9至10个步兵师及其南翼的克韦什集团军级集群——与沙俄军队相比简直处于压倒性劣势,沙俄军队在此部署了超过20个步兵师,兵力多达35万人。当奥匈帝国部队面对沙俄军队可怕的实力威胁时,康拉德将B梯队调遣至塞尔维亚。于是在加利西亚地区的东部战场,双方兵力悬殊到相差整整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这就是康拉德战略计划破产的证据。最后,奥匈第2集团军将接替克韦什集团军级集群,到8月底,该集团军的6个师将抵达前线,不过,另外的6个师则仍然在巴尔干半岛陷入苦战。

从北向南,鲁斯基的沙俄第3集团军下辖沙俄第21军、沙俄第11军、沙俄第9军和沙俄第10军构成一条由卢茨克向东南延展的战线,这条战线与布鲁西洛夫的沙俄第8集团军及其下辖的沙俄第7军、沙俄第12军、沙俄第8军和沙俄第24军紧密相连。由于在东部战场,奥匈帝国部队一直处于守势,而不是彼此挺进后交战,因此真正的激烈战斗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展开。沙俄第8集团军于8月18日攻击前进,8月20日越过俄奥边境,沙俄第3集团军则于8月19日开始行动。两支沙俄集团军攻击行军了一个星期,并没有遭到顽强阻击。沙俄第3集团军,略领先于沙俄第8集团军,在利沃夫以东60公里佐洛塔利帕河流域的佐洛乔夫,这支沙俄集团军与奥匈帝国主力部队首次遭遇。奥匈第3集团军下辖奥匈第11军、奥匈第3军和奥匈第12军,等待着沙俄军队穿过加利西亚平原地带,然后在宽阔的前线上发起攻击,最终击退由于长途行军且战前准备不足的沙俄军队。然而,沙俄军队完全是有备而来,并且以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出现在战场上,因为三支奥匈帝国军级部队需要迎击正面来袭的整整六支沙俄军级部队:其中四支来自于沙俄第3集团军,另两支则来自于沙俄第8集团军的北翼部队。8月26日,沙俄军队强大的兵力阻挡住了奥匈帝国部队的进攻,并将这三支奥匈帝国军级部队全部击退,随后沙俄军队向利沃夫攻击推进。鲁斯基对他的部队作战表现感到高兴,他向沙俄最高统帅部宣称,“我们的军队已经准备好做出任何牺牲,他们竭尽全力地接近敌人,甚至没有在正面进攻中退缩”。如果不是两位沙俄军队司令官的谨慎小心,沙俄帝国的胜利可能会更加彻底。如果沙俄第8集团军的左翼在奥匈帝国部队防线的最南端更加积极大胆地攻击前进,也许就能赢得彻底胜利。两支沙俄集团军都在谨慎地行军前进,沙俄第8集团军富有才能的司令官布鲁西洛夫不愿在不了解奥匈帝国部队作战的真实意图情况下分散自己的兵力。奥匈帝国的增援部队此时迅速抵达前线,康拉德任命爱德华·冯·伯姆-埃尔莫利指挥奥匈第2集团军,这支部队刚刚从塞尔维亚战场远道而来,支援奥匈第3集团军的南翼。

在取得最初的胜利之后,鲁斯基想在格尼拉利帕河附近驻扎并重整他的沙俄第3集团军,然后再继续向利沃夫攻击前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伊万诺夫和沙俄最高统帅部都对这一提议表示疑虑,因为他们知道位于西北的沙俄第5集团军处境越发危急。伊万诺夫最初同意鲁斯基的停止进军的请求,条件是派遣骑兵继续进行侦察,但沙俄最高统帅部则完全否决了暂停进攻的提议,并强调沙俄第3集团军继续向利沃夫攻击前进,同时部队向北行进,为处境艰难的沙俄第5集团军提供更多的间接支援。伊万诺夫随后于8月29日命令鲁斯基加快攻击推进速度,为普列韦提供一些援助。鲁斯基遵从了这一命令,并于8月30日下令他的沙俄第3集团军发起总攻,但没有充分考虑到沙俄军队北翼的需求。鲁斯基一心想着自己的部队向前挺进,他的沙俄第3集团军的四支沙俄军级部队直接向西攻击前进,以压倒性优势的攻击势头击垮奥匈帝国部队,并攻占利沃夫,但他却无视了位于西北的沙俄第5集团军的迫切需求。

8月29日,俄奥双方军队沿格尼拉利帕河的战斗再次打响,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发生在利沃夫以东地区,沙俄军队攻击前进的中央战线就在此处,奥匈第3军和奥匈第12军动用大量的火炮构筑成坚固的防御阵线,迎击沙俄四支军级作战部队的联合进攻。伊万诺夫训斥鲁斯基和布鲁西洛夫,要求他们加快行军作战,沙俄第4集团军和沙俄第5集团军的命运就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到第二天,沙俄军队在奥匈第12军的防线上砸开了一条15公里宽的缺口,一支沙俄骑兵师洞穿了这条缺口突袭了奥匈帝国的部队补给线并且袭扰了撤退的奥匈帝国部队士兵。时至9月2日,位于沙俄军队全面进攻战线最右翼的沙俄第21军挺进到了利沃夫以北地区,从而对奥匈帝国部队形成了双重威胁:此时沙俄军队既可以向南进攻占领利沃夫,也可以向北攻击与沙俄第5集团军交战的奥匈帝国部队的背后。在整条战线上,奥匈帝国部队的反击始终未能阻止沙俄军队的持续推进。如果不是沙俄骑兵部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致命缺口,奥匈帝国部队的处境将会是灾难性的。8月31日,奥匈第3集团军下令从格尼拉利帕河全面撤军,但奥匈帝国部队尚未放弃利沃夫,并不能将其拱手相让给沙俄军队。奥匈第2集团军同样撤退了,弃守加利奇并且摧毁了横跨德涅斯特河的桥梁。尽管损失惨重,奥匈帝国部队仍旧设法让自己的军队维持着井然有序和相对完整。然而,沙俄军队也依然毫不留情地向前攻击推进,9月2日占领了利沃夫外围的奥匈防御工事,并于次日占领了整个利沃夫。

佐洛塔利帕河和格尼拉利帕河之战作战态势图,1914年8月

结果,北部战场的战事仍然处于悬而未决的情况下,东部战场的奥匈帝国部队正在崩溃。加利西亚战役就是取决于奥匈帝国军队是否能够在东部战场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在北部战场对沙俄军队作战中取得胜利。伊万诺夫强调道,“即使我们拿下了利沃夫,也不能弥补我们在北部战场的失利”,因此鲁斯基的沙俄第3集团军的最高优先军事任务就是朝西北方向攻击推进,以救援沙俄第5集团军。康拉德迟迟才意识到自己部队处境的危险。奥匈帝国高层对德军没有攻入沙俄占波兰领土感到不满,但他们现在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因此他们呼吁德国提供援助,这是剥夺奥匈帝国自治权致命进程的第一步。德军派遣了一支由雷穆斯·冯·沃伊尔施指挥的特混部队,以德意志国土防卫军各师组建而成,支援孱弱的奥匈第1集团军。康拉德放弃了在北部战场取得进一步进展的希望,正当沙俄军队计划在北部战场重新展开攻势之际,康拉德又将希望寄托在东部战场的奥匈帝国部队上,对攻击推进的沙俄军队展开反击作战。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的撤退给了奥匈帝国最高统帅部某些战机,让他们能够着手实行机动作战,9月1日康拉德命令奥匈第4集团军转向东南,脱离后撤的沙俄第5集团军,在沙俄第3集团军向西北进攻本部军队之时,对其发起攻击。康拉德将奥匈第4集团军分作两个部分使用,两个较弱的奥匈军级部队归于约瑟夫·斐迪南大公指挥,监视沙俄第5集团军的动向,同时派遣其余的三个奥匈军级部队向南,进攻此时正处于攻击前进中的沙俄第3集团军的北翼。

9月初康拉德的作战计划方案

沙俄火炮轰击后摧毁的奥匈帝国部队战壕

因此,9月初,北部战场的战事暂时归于平静。当奥匈第1集团军向南撤退时,奥匈第4集团军已经转换方向朝南,于恰当的攻击位置向沙俄军队的北翼发起进攻。在东部战场,奥匈第3集团军和奥匈第2集团军则遭到重创,暂时无法就地发起反击阻止沙俄第3集团军和沙俄第8集团军的追击。9月3日,伊万诺夫察觉到,有可能歼灭北部战场的奥匈帝国军队,于是下令沙俄西南方面军全线出击。沙俄最高统帅部在北部重新组建一支军队,以获得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们将沙俄第4集团军最西侧的两个军抽调出来,新组建了一支沙俄第9集团军,司令官是普拉东·列奇茨基。列奇茨基,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曾是神学院的学生,他办事稳重踏实,忠实可靠并且行事高效,是唯一一位在1917年之前就一直指挥着他的军队的指挥官,既没有提拔晋升也没有降职受罚。沙俄第9集团军和沙俄第4集团军一同接受指派追击向南撤退的奥匈第1集团军。战事更为错综复杂的是,沙俄第5集团军停止撤退,奉命转而追击向东南攻击前进的奥匈第4集团军,在此追击路线上必须奋力搏杀突破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特混部队的掩护阵线。

总之,从本质上来讲,沙俄军队于9月3日至4日重新发动的攻势,与两个多星期前的首轮攻势模式如出一辙:沙俄西南方面军所辖的全部军队发起进攻,集中攻击的目标就是奥匈帝国的普热梅希尔要塞。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两周的时间让沙俄军队在兵力方面上的优势得以不断累加。奥匈帝国部队,开战之初兵力规模就较小,经过两周时间血腥残酷的机动作战,部队早已精疲力竭,兵源逐渐枯竭,战斗力大大的减弱。在北翼,沙俄军队在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如今大约是36 个师对20个师)开始对战场形势产生影响。在两周前,面对北翼的沙俄军队,奥匈帝国部队分为两路发起攻击。奥匈第1集团军直指卢布林及其沙俄守军;东侧的奥匈第4集团军在接到朝东南方向进军的命令之前,一直致力于围歼沙俄第5集团军。结果,奥匈第1集团军的右翼和奥匈第4集团军的左翼之间出现了将近50公里宽的缺口。就在数周前,正是这样的缺口几乎摧毁葬送了沙俄第5集团军,如今奥匈帝国部队将面临着同样毁灭般的前景。伊万诺夫向这个缺口投入了四支沙俄军级部队以孤立这两支奥匈集团军并逐步歼灭。

9月4日,驻防在奥匈第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缺口之间的奥匈第10军开始崩溃。奥匈部队前线多次遭到沙俄军队的攻击,并被沙俄第25军从侧翼迂回包抄,遭受分割的奥匈帝国部队与奥匈第4集团军之间的间隔空间逐渐增大,随后被沙俄军队向东压迫收缩,遭受分割的奥匈帝国部队或大批投降或快速向南撤退。尽管奥匈帝国部队的东侧危机不断,奥匈第1集团军仍继续在其他战线上坚守,不断击退沙俄第9集团军和沙俄第4集团军的正面进攻。但是,如果沙俄军队继续向奥匈防线的缺口攻击推进,那么这样的防御态势最多也只是暂时的。随着奥匈第10军的崩溃,沙俄第4集团军于9月7日击溃了奥匈帝国防线上的另一支作战部队——奥匈第5军,尽管面对沙俄军队压倒性优势的炮火轰击和部队攻击,奥匈第5军仍然顽强地坚守着阵地。德军指挥官冯·沃伊尔施率领的德意志国土防卫军特混部队及时赶来增援,巩固住了奥匈帝国部队的防线。即使是在战争的早期阶段,两大同盟国之间的相对价值也已明确确立:由一位年近70岁的将军指挥小规模的德意志国土防卫军部队,却极大提升了奥匈帝国部队的战斗力,避免了奥匈帝国的全线崩溃。

虽然沙俄第9集团军和沙俄第4集团军不顾一切地拼死保卫着卢布林,然后将奥匈帝国部队推回俄奥边境,但普列韦的沙俄第5集团军则是占据着沙俄军队战线的关键枢纽,其在围绕着科马罗夫的战斗中险些被包围歼灭后,处境仍然非常被动。于是,奥匈第4集团军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兵力划归约瑟夫·斐迪南大公指挥下的奥匈特混部队,以迟滞沙俄军队的攻击前进;而奥匈第4集团军的大部军队则向南进攻,以解决利沃夫的危机,但沙俄第5集团军却未能抓住这个战机。相反,他们缓慢向南前进,追击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奥匈特混部队。然而,时至9月7日,得到了休整和重新补给的沙俄第5集团军,可以果断地向西发起进攻,以击溃奥匈第1集团军的右翼;或向南前进,通过攻击奥匈第4集团军报复之前几近覆灭之辱。考虑到这些战机,伊万诺夫制定了折中的方案,调派沙俄第25军支援沙俄第9集团军和沙俄第4集团军,沙俄第5集团军剩余所辖的沙俄第19军、沙俄第5军、沙俄第17军连同沙俄骑兵部队向南支援沙俄第3集团军。

9月初,沙俄第9集团军和沙俄第4集团军组成联军穿过加利西亚地区巨大弧形防线的西侧,逐步朝南和西南方向攻击推进,追击奥匈第1集团军。奥匈帝国军队在源源不断的增援部队支援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防御态势。鉴于沙俄军队进展缓慢,9月8日,埃弗特建议让部队停止攻击进行休整,伊万诺夫赞同这一建议,但条件是沙俄第9集团军和沙俄第4集团军需要抽调出数个师的兵力支援战况更为激烈的战线。列奇茨基和埃弗特不愿这样做,于是再次发起攻击,9月9日,在两支沙俄集团军的联合总攻之下,终于将奥匈第1集团军击溃。沙俄军队独立自主的攻击最终突破了卢布林南部奥匈帝国部队坚固防御的战线,迫使奥匈帝国部队迅速撤退同时遗弃了大量火炮和数千名沙俄战俘。第二天,沙俄第9集团军和沙俄第4集团军开始全力发起追击。沙俄第5集团军所辖的沙俄第25军,先前从东部战场抽调而出,着手包抄奥匈第1集团军,如今正迫使混乱的奥匈第1集团军朝西南方向撤退,而不是直接朝南方退却。因此,这次撤退意味着,早已是四面楚歌的三支奥匈集团军处在更东部的战场,而奥匈第1集团军的撤退也与这些部队更加拉开了距离。战场内的其他奥匈帝国部队现在完全能够遭受到来自北部战场沙俄军队发起的攻击,这一战局对东部战场的战争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阻击奥军的俄军部队

在东部,鲁斯基的沙俄第3集团军向西北攻击行进,寻求与奥匈第4集团军对决作战;而奥匈第4集团军则早已向东南推进迎击沙俄第3集团军。9月5日,鲁斯基集团军的右翼作战部队开始遭遇到奥匈帝国部队的抗击。第二天,双方两支集团军在利沃夫由北至西的森林地带展开战线全面进入交战。血腥而残酷的战斗集中在拉瓦罗斯卡亚村周围,向前推进的沙俄军队猛烈攻击奥匈帝国部队的中央战线。奥匈第4集团军则发动反击,试图将自己的右翼部队绕过沙俄军队的左翼,随后楔入沙俄第3集团军和沙俄第8集团军的南部结合处。如果一旦成功,奥匈帝国部队就能突破利沃夫并且分割这两支沙俄集团军。然而两个独立的战事事态终结了这一威胁。9月7日,沙俄第3集团军的右翼部队沙俄第21军向前攻击推进,与沙俄第5集团军的左翼部队会合取得联系,对约瑟夫·斐迪南大公奥匈特混部队和奥匈第4集团军构成了威胁,加剧了这两支奥匈帝国部队的崩溃:这两支沙俄集团军几乎要将他们之间的奥匈帝国部队碾碎。与此同时,沙俄第3集团军左翼的危机日益恶化,迫使其友邻的沙俄集团军纷纷抽调兵力前来增援。南部的沙俄第8集团军,布鲁西洛夫派遣他的沙俄第7军和沙俄第8军北上,猛攻在沙俄防线上打开缺口的奥匈帝国部队南翼。在北部,沙俄第5集团军所辖的两支位于东部的军级部队,即沙俄第5军和沙俄第17军,向南对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奥匈特混部队的临时防御阵线发起猛攻,力图从后方击退苦战鲁斯基沙俄第3集团军的奥匈帝国部队。战斗以拉瓦罗斯卡亚村为中心开始,沿着战线向南北不断蔓延,双方越来越多的作战部队加入了这场混战。

尽管沙俄军队在加利西亚东部地区包围了奥匈帝国的部队,但康拉德并没有准备放弃胜利的希望。他命令他全部的三支集团军:奥匈第4集团军、奥匈第3集团军和奥匈第2集团军,不顾战场局势的恶化,于9月9日至10日向利沃夫发动联合进攻。尽管奥匈第4集团军的进攻停滞不前,但这场挽救战败命运且带有孤注一掷色彩的努力作战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战区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当奥匈第3集团军仍在竭力撕开沙俄第3集团军和沙俄第8集团军的结合部,奥匈第2集团军,由于从巴尔干半岛地区调派而来部署时间较晚,这支奥匈帝国战线最南部的边缘部队,如今终于发挥了作用。作为沙俄战线最南端的支撑点,布鲁西洛夫的沙俄第8集团军所辖的沙俄第24军于9月9日遭到奥匈第2集团军的全面进攻,因此被迫后撤数英里,从而使沙俄军队战线的南部侧翼暴露出来。布鲁西洛夫在战报中写道,他的军队“正处于极其严峻的境地,左翼面临被奥匈帝国部队迂回包抄的威胁,而且奥匈帝国的部队正在猛烈攻击我军与鲁斯基沙俄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缺口。”布鲁西洛夫集团军的左翼部队撤退得越远,在战线最南端作战的奥匈第2集团军就越能有可趁之机向北攻击推进到利沃夫,将沙俄第8集团军彻底包围。布鲁西洛夫的军队顽强而绝望地奋战着,以阻止沙俄第8集团军左翼的彻底崩溃:他们最终是否能够坚持到奥匈第4集团军撤退呢?

奥匈帝国最高统帅部无视北部战场日益严重的危机——奥匈第4集团军在拉瓦罗斯卡亚周围的激烈战斗中陷入绝望,左翼的奥匈第1集团军却在快速地向本土撤退——仍然希望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直到9月11日,奥匈帝国军队的处境才变得彻底无望。沙俄第5集团军缓慢而无情地向南推进,迫使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奥匈特混部队与之正面展开搏杀,并在奥匈第4集团军的北翼,沙俄第5集团军击溃了这支奥匈特混部队。尽管伊万诺夫在记录中提到“鲁斯基的沙俄第3集团军,尤其还有布鲁西洛夫的沙俄第8集团军在前线长期顽强的战斗面临的困难处境”,以及“不间断的行军作战和旷日持久的战斗让我们的军队精疲力竭”,但奥匈帝国部队的情况则要更为糟糕得多。9月11日的下午,康拉德下达总撤退令。他吩咐他的部队向西撤退到桑河,在南部的普热梅希尔要塞稳定住部队,然后再向西撤退到克拉科夫——首先撤退渡过维斯沃卡河,最后在杜纳耶茨河构成新的防线。由于降雨导致桑河水位高涨,沙俄军队横渡桑河的追击步伐因此放缓,这就让奥匈帝国的部队和沙俄军队彼此拉开了距离,而奥匈帝国的部队得以重新构建起新的防御阵线。双方围绕着拉瓦罗斯卡亚的战斗尤为惨烈,这里是沙俄第3集团军的中央战线。一位美国记者描写道“从一个弹坑走到另一个弹坑,每个弹坑四周都是被高爆弹炸成碎片的人体残骸”。

加利西亚战役作战态势图
拉瓦罗斯卡亚之战作战示意图

经过近三周的残酷血腥作战,沙俄军队的追击缓慢而杂乱无章。沙俄军队剩下可以作战的皆已是疲惫之师——沙俄第3集团军和沙俄第8集团军以及沙俄第5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完全无力主动追击战败的奥匈帝国军队。然而,沙俄军队错失了一个重要的战机。俄军的缓慢追击得以让德军部队从东普鲁士调动运送新组建的德军第9集团军,并部署在维斯瓦河西岸的克拉科夫以北地区。这阻止了沙俄军队沿着维斯瓦河北岸向至关重要的工业区西里西亚地区进行任何攻击推进的可能,并为随后德军部队进攻华沙奠定了基础。在维斯瓦河以南地区,沙俄军队的缓慢追击同样是致命的。在加利西亚作战失利的四支奥匈集团军向西撤退,进入向北至维斯瓦河和向南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逐渐缩小的空间地带。沙俄骑兵部队在维斯瓦河北侧已经远远超过奥匈帝国的军队,但事实证明,他们无法向南穿插从后面包抄奥匈帝国军队从而完成歼灭作战。奥匈帝国军队的败逃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常常可以摆脱沙俄骑兵部队的追击。沙俄骑兵部队一路追击奥匈帝国军队,一直追到杜纳耶茨河东岸地区,但由于部队自身缺乏大量的重型火炮,因此,沙俄骑兵部队只能对奥匈帝国军队的撤退起到骚扰作用,并不能迫使对方部队和己方部队展开拼杀,从而摧垮这些混乱且士气低落的奥匈帝国军队。此外,沙俄西南方面军和沙俄最高统帅部的司令官们都在担心,随着沙俄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延长,以及奥匈帝国军队撤退到坚固的要塞防御工事群附近,沙俄军队追歼奥匈帝国部队的作战已经超出极限。奥匈帝国军队的撤退直接抛下了普热梅希尔要塞,留下来的驻军则被沙俄军队团团包围。直到9月底,只有沙俄第9集团军刚好抵达维斯瓦河南部地区,接近奥匈帝国的防御阵线。沙俄西南方面军的其余部队——沙俄第4集团军、沙俄第5集团军、沙俄第3集团军和沙俄第8集团军——仍在缓慢向前推进,并不急于重复他们之前刚刚经历过的遭遇。

加利西亚战役无疑是沙俄帝国的胜利,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沙俄军队占领了加利西亚地区,给奥匈帝国军队造成了可怖的损失,而他们自己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大约损失22.5万人,其中被俘4万人)。精准的伤亡数字已经无法确定,奥匈帝国的军队仅仅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内可能就损失了大约40万人,其中10万人沦为沙俄军队的战俘(一说损失32.4万人,其中被俘为13万人——普利特·巴塔《帝国的碰撞》)。奥匈帝国军队的伤亡总人数达到了发起这场战役出动兵员(约计95万人)的约一半。时至1914年冬季至1915年,奥匈帝国军队的伤亡人数已经攀升到近百万人之多。由于至关重要的步兵师兵员和下级军官的损失极其严重,如此的蓄积作用下摧垮了战前动员的大部分作战部队,让奥匈帝国军队在接下来的战争时间里仓促重树军队的作战经验和专业素养精神。这与沙俄帝国以及其他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共同面临着这一挑战,但是奥匈帝国受到的打击损失尤为严重而且最为初期。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拼杀中,交战各方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他们面临着的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加利西亚战役,1914年8月-9月双方作战态势图
参考资料:
Buttar, Prit. Collision of Empires: The War on the Eastern Front in 1914
Stone, David. The Russian Army in the Great War: The Eastern Front, 1914–191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Galicia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举报/反馈

芝兰学社official

2万获赞 7911粉丝
成立于2017年的历史爱好者社团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