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剧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晋剧,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大致上是晋语的并州片,吕梁片,张呼片地区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区。
晋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片丨晋剧“舞台情侣”丁果仙(右)与牛桂英合影5
图片丨晋剧大师丁果仙剧照
光绪十年,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卢沟桥事变后,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一部分亡命国外,一部分改行种地。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抗战前后的10多年间,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难,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梆子开创了第三个辉煌时期。1956-1958年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县市以上剧团,相继建立健全起来。最优秀演员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于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为晋剧,各地县所属剧团名称,也统一改为某某晋剧团。
1966年始,晋剧遭受冲击,元气大伤,造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晋剧再次得到了振兴,不仅对旧戏进行了整理,添置了行头,而且也培养了不少年轻演员,创编了一批新戏。史佳花、宋转转等晋剧新秀开始出现,通过结合当时的轻音乐等文艺形式,晋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创新,同时出现了《卧虎令》《下河东》等新剧目。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剧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卧虎令》
《下河东》
21世纪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晋剧出现了大繁荣和大丰收,精品剧目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山西戏剧现象”,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大丰收。
晋剧的表现技巧多姿多态,独具特色。翎子功、帽翅功、梢子功、髯口功、椅子功、水袖功、脚尖功、喷火功、杠技、甩纸幡,堪称晋剧十大绝活儿。这些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技巧,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领略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认识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绝技绝活儿,不仅赢得广大观众喜爱,也深得全国剧坛盛赞。
晋剧的唱腔构造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
“乱弹”是晋剧中最首要和最基本的唱腔,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
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基本板式主要有七种。一是平板,也称四股眼,一板三眼,四四拍,节奏平稳、唱腔缓慢、旋律性强。二是夹板,一板一眼,四二拍,节奏强弱交替,富于变化。三是二性,有板无眼,四一拍,极具伸缩性、一张一弛,后半拍起唱是二性的主要特点,上下句区别明显,上句落在主音以外的音,下句回到主音。四是流水,属于有板无眼的散板,四一拍,是晋剧中速度最快、节奏最紧的板式。五是介板,属于纯粹的散板,速度、节奏自由,有紧、慢介板之分,前者以“紧打紧唱”或“紧打慢唱”的方式演唱;后者为“慢打慢唱”。六是滚白,是晋剧的哭板,属于无板无眼的散板。七是导板,也称倒板,只有上句,不能单独使用,只能用于一段唱腔的开始或两种板式之间的过渡,较少变化,特征明显,易于辨别。晋剧的大段“乱弹”唱腔中,往往由平板-夹板-二性,到流水板时发展到高潮,最后散板结束。
为了保护和传承晋剧,山西省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努力,合力振兴晋剧。
山西是晋剧的发源地,为晋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利用地域文化特征来进行晋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历史资料的存留和保护上.首先,建立晋剧资料数据库,主要以晋剧的剧本、图片以及录音、录像为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科学整理和统计,作为晋剧保护的重要手段.同时,建立晋剧博物馆,用于陈列晋剧文化遗产
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艺术,艺术的传承主要依靠艺人的口传身授。许多知名艺人,既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们掌握秉承着戏曲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及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源泉,又是其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譬如既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又是国家一级演员的郭彩萍、武忠、李月仙、阎慧贞等。
利用现代传媒是达到晋剧保护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的传媒条件已经是十分成熟了,传媒工具也是随处可见,不论是公交车还是公共汽车站,很多都设有大屏幕用于宣传城市文化,可以在宣传城市文化的同时,适当播放晋剧,促进晋剧成为大众娱乐内容,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大量的历史剧作家们,共同用纵横于历史与文学的独特创作,用《傅山进京》等更多的的新编古装戏曲增加了现代理性,让古老的戏曲获得了当代的活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晋剧作为当代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对整个时代的特定历史研究起到关键作用,只有掌握其历史传播价值,才能够在新的政策和发展形势之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举报/反馈

锦绣太原

1266万获赞 28.1万粉丝
太原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
太原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本地资讯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