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2022年8月23日,浙江嘉兴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桃源渔歌风景线”靓丽迷人。

2022年10月15日,四川达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贴喜联、挂红灯笼,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8月8日,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老年人在公园晨练。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制图:张寒

嘉 宾

龚 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韩 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龚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生”的篇章,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格外关注的部分,“人民生活品质”首次被写入其中。从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到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有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人民立场和为民初心,更有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而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举措,描绘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报告将完善分配制度列为民生工作的第一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分配制度的重要地位,其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和要求。例如,报告提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强调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这些方式“切好分好蛋糕”。报告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需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增强财富分配公平性,缩小财富分配差距。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都是承担社会托底作用的重要领域。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相较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加强”到“健全”,体现了更高的水平、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报告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问题,报告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房地产市场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指明了方向。可以看出,报告作出的各项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指向清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细读二十大报告,“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在部署未来任务时,分了不同领域、部分,但可看到其内在的相通之处,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不断给人民带来更高品质的生活。学习二十大报告,要充分体会其中的人民情怀,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吕德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方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建立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财政政策,来缩小收入差距。以公共服务牵引民生建设,是共同富裕的基石。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长期对基层治理尤其是乡村治理观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切实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依靠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帮扶贫困人口的社会政策。同时,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稳定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已经实施的和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部署安排的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政策,是稳定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一方面需要稳定就业和建立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保障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劳动权益,让他们继续通过劳动实现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减轻农民家庭的生活负担。具体而言,扩大和稳定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继续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度,同时保留他们的农村退路。这其中,尤其需要坚持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因此,正如报告所要求的“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必须调整和摒弃那些阻碍农民工尤其是中老年农民工充分就业的政策限制。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规范初次分配、保证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对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在稳定和扩大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压舱石的作用。

稳定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还需要协同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有利于农民就近就业,减少务工成本。尤其关键的是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农民生活成本和城市化成本。与此同时,也需要提高对农民群体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适应能力。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当数量庞大的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真正拥有稳定的就业与生活,也就意味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整体质量提升,地位更加稳固,共同富裕迈向更高阶段。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韩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丰富发展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强化,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由于疫情影响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就业形势也面临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社会就业难度加大。特别是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的就业牵动着几百万个家庭。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它提到了战略高度,确立为全局性、前瞻性、长远性的国家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表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是充分就业,即有就业需求的人就业比重要高;其次,是实现技能型就业,即广大普通劳动者技能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增强;再次,要有充分的流动性,人力资源能够充分流动,实现人岗相适,提高就业质量。

人民群众期盼拥有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能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还能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报告要求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提出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本路径。

促就业根本要靠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要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基础,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强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协调,创新调控方法,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使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者、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重点群体服务精准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努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兜牢民生底线。

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把技能培训作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创业是就业之源,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拓展就业空间。促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充分调动群众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举报/反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98.8万获赞 72.6万粉丝
信息公开、政策阐释、民意倾听、网络举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官方账号,优质社会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