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注解

北次一经:

《北山一经》记录了从“单狐山”到“隄山”共计二十五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

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新疆、宁夏、蒙古一带,一部分在今西伯利亚、蒙古国境内。

白话文:

从涿光山往北三百八十里,即是虢山,山上是茂密的漆树,山下是茂密的梧桐树和椐树,山南阳面盛产玉石,山北阴面盛产铁矿石。伊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

山中的野兽以橐驼最多,而禽鸟大多是寓鸟,长得像老鼠,却有鸟一样的翅膀,能发出羊叫的声音,人若是饲养它可以预报兵情,防止兵戈之灾。

注释:

  1. 虢:读音,guó。
  2. 桐:指梧桐树。
  3. 椐(qū):指椐树,一种灵寿木,古人常用来制作拐杖。
  4. 橐(tuó)驼:指骆驼。
  5. 御兵:指防止兵戈之灾。
  6. 伊水:一说今河南西北部。

寓:

一、明代,文人骚客眼中的寓

【明·蒋应镐和武临父】,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编纂的聚锦堂本《山海经图绘全像》,寓为一只老鼠,却长着一对翅膀,正从山上往下飞行。

明·寓

二、寓,现实生活中的对照物

在《山海经》中寓的印象:似老鼠、长一对翅膀、会羊叫。

在今天的西南、西北地区以及湖南的大丛林里有一种动物,它有像鸭脚蹼的一样肉翅,分别位于身体两侧,喜欢在树与树之间跳跃,跳跃的时候会抻开两个肉翅,远看就像其背后披着一块布似的,会在空中缓慢滑行一段距离,它就是鼹鼠,又称飞鼠。

鼯鼠最早记录,在战国早期(公元前三世纪),见《荀子·劝学篇》说:“鼯鼠五技而穷”。

飞鼠

我们再来看“寓”的“似老鼠、长一对翅膀”这两点外貌特征,与鼹鼠一模一样,唯独“会羊叫”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毕竟现实中的动物没有这样的。

三、寓,何能刺探军情,止兵戈?

《山海经》中讲的“可以御兵”的“兵”字是不是战争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看“兵”的演变。

兵的演变

甲骨文的“兵”字,上部分像是一个弯柄的斧头,下部分像是两只手,两形会意:双手举着大斧头作砍的动作,所以“兵”是被武装起来的人,“御兵”也就是抵御外来侵犯。

根据“寓”字的演变,我们从象形文字中可以发现点东西。

寓的演变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寓”字的最上部分在甲骨文中是“房屋”的形状,而房屋本身具有保护的意义,所以“寓”字从“形与神”都包含了保护、抵御的含义。

上古人给“寓”起的这个名字,本就包含了“抵御外来侵犯的意图”,那“寓”真的可以起到“发情报,抵御外敌”的作用吗?

笔者认为,像这种常年活动于高树上的动物,身处的环境就有利于它们“看得远”,如果人类加以驯化,它“看得远”的这个特点可以发展成一个侦察兵,也就能带来情报,间接起到抵御外敌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动物,像非洲的大象有的被驯化成火灾救援队(驼水);再有牧羊犬被发展成畜牧业的管理者。

虢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虢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或是新疆境内。

此山,山上有茂密的漆树,山下是茂密的梧桐树和椐树,山南边盛产玉石,山北面盛产铁。

举报/反馈

古史冰鉴之眼

4172获赞 623粉丝
用古人留下的痕迹,追寻真实的人类文明。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