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诺芬尼夫妇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全名:Portrait of Giovanni Arnolfini and his Wife [1] ,又译:“乔凡尼·阿诺芬尼夫妇像 ”或“阿诺菲尼夫妇 ”或“阿诺芬尼夫妇像”)是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1434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这幅画就和伦勃朗的《犹太新娘》一样,向我们揭示了真正婚姻的内在涵义。

该油画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逼真地刻画了阿诺芬尼夫妇肖像。作品用色十分细腻,画中的主人翁是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

画家对人物环境一一进行刻画。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

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

阿尔诺芬尼是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为骑士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爱情。

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

左边矮桌和窗台上放着的桔子,提醒着人类在有罪的岁月之前最初的清白。又或者,它们不是桔子而是苹果,如果是这样,那它们就代表着知识的诱惑和人类的堕落,一如亚当和夏娃。

在这对夫妇的头顶上方,华丽的黄铜枝型吊灯里,蜡烛在大白天仍然点燃着,可以解释为婚礼的火焰,或上帝之眼注视着这对新夫妇。

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已经新婚夫妇光着脚表示这是新婚;画中人都脱了鞋,代表圣洁,暗示正进行神圣仪式,即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

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

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

镜中可以看到反射出的两个微小人形,这一点常被提到,他们被捕捉到的形象使他们看起来好像穿越了房间的边界。他们是画家本人和一个年轻人,毫无疑问他们来这里是作为婚礼见证人的。重要的是,这个凸面镜可以把房间的地板和天花板同时显现出来,此外还有屋外的天空和花园,如果不是镜子,它们只能从侧面的窗户看见一点。这样镜子就扮演了空间结构中的一种孔。它吸入了整个视觉世界,这使它成为一个代表物。

画面里大面积的衣服布料无论是褶皱还是质感,都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妻子衣服的绒毛布料与画面上面金属质感的吊灯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种精微工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

凡·艾克在这幅画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使画面能保持经久鲜润和美丽。据说,他是油画的最初发明者。不管是否确切,他在试验用油调色,并取得油画的艺术效果方面,是开拓者。他最先使用了新的涂料——松脂或乳剂。根据古代美术史家瓦萨里的记载:扬·凡·艾克用快干油来作画,能使画面在一昼夜间就可干燥而且不怕潮湿。后来很快传到了意大利,并被那里的画家所采用。

杨·凡·艾克(1380~1441),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尼德兰市民美术的奠基人。出生于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赛克。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艾克合称为凡·艾克兄弟。二人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

他们兄弟曾联手创作了规模宏大的《根特祭坛画》等。除了绘画上的成就外,他还对油画的材料和油画技术作了重大的革新和改进,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凡·艾克的主要作品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罗林宰相的圣母》、《圣巴巴拉》、《妻子像》等等7 。

Portrait of Margareta van Eyck

The virgin of Canon

《玛利亚与孩子读书》

《三连祭坛画》

《卡农的圣母》

《圣母在喷泉》

举报/反馈

Maggie品牌说

4856获赞 1015粉丝
热爱艺术教育, 热衷企业品牌价值文化打造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