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生物随着物流迁居从而走遍世界,其中一些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摇身一变成为入侵物种。
火蚁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最先从南方沿海城市广东广西登陆,按照农业部门的监测,如今已经迅速扩散至全国十多个省份。
火蚁是一个属(Solenopsis),其中包括 200 多种。大多数火蚁物种不会打扰人类并且没有入侵性,而让它们在世界范围背上昭彰恶名的是其中一种——火红蚁(Solenopsis invicta)。
在老家南美,火红蚁被几种竞争对手打压着,没掀起过任何风浪。自从随着板条箱出海,火红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演化出大大小小的多种形态,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已经站稳脚跟,建立了势力。
虽然“入侵”的声势在媒体、论文上显得浩大,但咱们一般人不用太过担心,火红蚁在土壤中筑巢,通常会选择潮湿地区附近,例如河岸、池塘岸边、浇水的草坪等,不会住到我们的家中来。(喜欢水的火红蚁一大特点就是,遇上发大水,蚁群会结成“木筏”)
钓鱼佬多留心,别一屁股坐在蚁窝上。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看不见它们巢穴的——隐藏在木材、岩石或砖块等物体下方。但当四周没有可用的筑巢掩体,例如田野、公园和草坪,它们则会建造圆顶形的土堆,虽然没有白蚁巢穴那么雄伟,但火红蚁的土丘也可以高达 40 厘米,甚至有过 1 米的记录。
抛开学术性数据,火红蚁和寻常蚂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像蜂——绝大部分蚂蚁是用大颚咬伤,然后喷射蚁酸,然而火红蚁咬住对手(或者人)只是为了固定——接下来使用腹部末端蜂一样的刺,刺入并注射毒液。
根据中国科研工作者 2019 年发表在《毒物》上的论文,大约 95% 的毒液由不溶于水的哌啶生物碱(solenopsins)组成,其余的则由有毒蛋白质的混合物组成,这些蛋白质对敏感的人类特别有效。
这些毒液让小小的火红蚁异常强大,在以幼苗、种子、昆虫、节肢动物为食之余,经常能成功围猎脊椎动物——小蜥蜴等小动物,将许多物种清除出了它们原本的栖息地。
蜥蜴会在被几十只火蚁咬伤 60 秒后死亡(免疫反应),前题是被先得被围住。
研究发现,蜥蜴在进化中,首先改变的是行为。蜥蜴面对危险通常会静止不动,使用它们斑驳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对大多数依赖视觉的天敌,比如鸟类是种有效策略。
但趴着不动,融入环境显然对火蚁非常无效——火蚁迅速蜂拥而至向蜥蜴注射毒液,麻痹并杀死它们。
喜欢隐藏的蜥蜴还没成年就都死掉了,而那些遇到火蚁第一时间选择抽搐身体、并逃跑的蜥蜴活了下来,并将它们“喜欢跑”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在火蚁的入侵压力下,蜥蜴的腿变长了。
更长的四肢允许更快的冲刺速度是其一,而面对火蚁的攻击,能用腿把火蚁从背上、头上扒拉下去,也是生存的关键。研究人员对比了同一蜥蜴物种,在火蚁占领区的蜥蜴明显进化出更长的腿以应对火蚁的攻击。
研究者检测了长腿、短腿的蜥蜴后发现,长腿蜥蜴体内皮质酮水平更高——皮质酮水平会影响生物的行为,比起静静伪装,会更多选择扒拉蚂蚁和逃跑等行为,并将秘诀传下去。
现在,蜥蜴开始吃火蚁,从而获得毒抗: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吃火蚁真的会使蜥蜴的免疫系统做好被蚂蚁叮咬的准备。
对比火蚁地区和没有火蚁地区的同一种蜥蜴时,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免疫特征,最初,以为这些差异是因为蜥蜴经常被火蚁蜇伤而锻炼出来的。
然而,在对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全面测量后发现,蜥蜴正在努力地吃火蚁——比起被叮咬更像疫苗。
当实验室中的蜥蜴被喂食火蚁时,与被叮咬的蜥蜴相比,多种免疫措施得到了增强:嗜碱性粒细胞的白细胞升高、补体活性增加、以及一种能针对火蚁毒液的免疫球蛋白抗体 (IgM) 也增加了。
实验室的数据,和野外总是有差异的。比如,压力也会影响免疫功能,也许还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其他原因,但至少,吃掉敌人获得免疫,已经被证明在蜥蜴这里是条路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有的物种都在名为进化的道路上奔跑着,咱们人类也不会停下脚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