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远《雕台望云图》

▲宋 马远《雕台望云图》

25.2厘米 24.5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雕台望云图》绘一人登临高台,望云兴霞蔚、岩壑竞秀之景。图中亭台楼阁、层峦叠嶂皆集中于画面下部,而占据画面大半的天空之中,瑞气郁葱,卿云萦绕。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皆有关于祥瑞的记载,其中至少有五次与赤云或间以白气的赤云有关。画家作为此两朝的画院待诏,绘制是图,或与当时祥瑞之庆有关。全作以小观大、以意造境,写出了“祥云仍瑞日,霁月更光风”的景外之意,咫尺小品而具万里之势,观之仿若身临其境,快然自足。

2.范宽《临流独坐图》

▲宋 范宽《临流独坐图》

156.1厘米 10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临流独坐图》被专家定为“国宝”级画作。画中峭壁千仞,飞瀑垂流,密林茂树,山谷蒸岚。画家写生技艺高超,山川林木、楼阁舟楫、人物桥梁无一不精,加之巧妙构图,使观者如身临其境,真切体会到造化之神奇。此作本无款署,将其归之于范宽,或许尚有争议。但从众多书画鉴定的评价,以及画中所钤的收藏印来看,其千古珍稀的艺术价值,已成共识。

3.林椿《果熟来禽图》

▲宋 林椿《果熟来禽图》

26.5厘米 27.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果熟来禽图》绘林檎一枝,其上浅红果实累累垂挂,棕头鸦雀俏立枝头。画中鲜润透红的果实,被蚜虫啃噬的绿叶,都被描绘得十分细致真实。鸦雀昂首下蹲、振翅欲飞之态,赋予了整幅画面活泼灵动的氛围。此作巧用折枝画法,删繁就简,仅一枝一鸟,便将金秋林檎果熟、鸟雀呼朋引伴之态描摹得栩栩如生。

4.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55.6厘米 32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江山秋色图》绘中华大地锦绣河山的壮丽开阔之貌。画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林木葱茏,云蒸霞蔚。此作用线连绵细劲,皴法富于变化,敷色浓淡得宜,远观其势大气磅礴,近视其质精工秀劲,与另一幅宋代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堪称中国青绿山水画绝世双璧。

5.赵佶《五色鹦鹉图》

▲宋 赵佶《五色鹦鹉图》

53.3厘米 125.1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五色鹦鹉图》绘一只五色鹦鹉立于春杏之上,杏枝繁花锦簇,如霜似雪,鹦鹉羽色鲜艳,自适可爱。图中鹦鹉系岭表(岭南)进贡之物,今鸟类学家考证其为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品种。书法则是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用笔硬瘦纤挺,结体舒展顿挫。有学者认为,此图具有道教寓意。宋徽宗笃信道教,并通过一系列绘画作品向世人昭示祥瑞之景,寓意国运昌隆。

6.李成《晴峦萧寺图》

▲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

111.8厘米 55.9厘米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晴峦萧寺图》绘冬日晴谷幽寺,群峰兀立,瀑布泉清,古木盘虬,水榭傍溪。远景峰峦层叠耸峙,墨色由深及浅,不仅突出了巨峰的体积感,亦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纵观全图,笔法娴熟稳健,用墨层次分明,构图疏密有致,气势雄浑却不失清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7.赵令穰《湖庄清夏图》

▲宋 赵令穰《湖庄清夏图》

19.1厘米 161.3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湖庄清夏图》为宋代画家赵令穰所绘,画上屋舍临岸风静,垂柳拂溪澜轻,一派夏日骤雨初歇、湖天氤氲清凉之景。赵令穰系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因宋朝宗室有远游禁令,除每年到巩县朝祀祖陵一次外,不可出汴梁、洛阳间五百里。该卷描绘北宋京洛附近村野之景,乃赵令穰“朝陵一番回”途中所见。画家赋予客观自然美景以诗意的理想境界,使山水表现更富情绪联想和主观意趣,在宋代山水画中可谓别具一格。

8.夏珪《西湖柳艇图》

▲宋 夏珪《西湖柳艇图》

107.2厘米 59.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湖柳艇图》展现的是春日西湖桃红柳绿之景。图中近景游船泊于岸边店外,店内酒客或面湖独酌,或对饮畅谈,正是史籍所载的“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之景;中景为高士游赏湖山,其身畔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再现了“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风光;远景烟云迷漫,有白居易笔下“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境。全图描绘昔日西湖实景,反映了城中人烟生聚、民物阜蕃的情形,从中可窥见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面。

9.李唐《濠梁秋水图》

▲宋 李唐《濠梁秋水图》

24.1厘米 113.7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濠梁秋水图》是表现《庄子·秋水篇》中“濠梁观鱼”典故的画作。画中两位高士,其一回首观望,其二神情悠然,恰似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之上,暗藏玄机、针锋相对的辩论之状。此图无款,且有极为相似的“双胞胎”之作,故而研究者对其作者的判定观点不一。除李唐真迹说外,另有李唐高徒萧照说等观点,但对其画作价值皆持肯定态度,认为值得细细品鉴。

10.郭熙《幽谷图》

▲宋 郭熙《幽谷图》

167.6厘米 53.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幽谷图》绘山岩险峻、谷壑幽深之景,虽符合前人所谓郭熙画作“怪石常存犇壑势,幽泉微露出山踪”之特色,然其真伪之鉴定曾经历多次反复。如清人安岐认为此作是“无上之品”,近代张大千认为此是真迹然并非全本,吴湖帆断其为“笔墨生动、百读不厌”之精品,而叶恭绰则认为此图并非郭熙手笔。直至1985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将其最终定为郭熙“真迹精品”。

举报/反馈

岂独文采传三世

4.4万获赞 3967粉丝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艺术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