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微信上发来一长串消息,但从头到尾用的全是“的”;一些明星、“大V”发文里错误百出,让人读不下去;追剧时也忍不住吐槽,字幕里,文字使用很不讲究……
这样的感受你有过吗,自己是否能准确运用“的地得”?在豆瓣上有一个“的地得警队”小组,组员们“出警”的范围不仅包括影视节目、文字媒体,甚至还有广告标语、商品介绍。
较真的“的地得十级学者”,能否唤起人们对语言规范性的反思?
“的地得”小测试
1.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到的。”就把我笑()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2.赫伯特从椅子中站起来,挽着我()臂膀,我们一起在房间中缓慢()来回踱着,眼睛都注视着地毯。
3.我本来应该好好安慰他几句,让他好好工作几年,保重身体,不要太累,不要跑()太快,免()上气不接下气……我不是听说过,你在最近一次的劳动中,就是累()“上气不接下气”,而送到医院去急救吗?
(答案在本文找)
乱用“的地得” 他们看不下去了
上面这几道关于“的地得”用法的测试题,出自豆瓣小组“的地得警队”2022年入组试题,组长“方中sir”发起的这个小组已经吸引了2.8万余人加入。
这群年轻人,都因看不惯乱用“的地得”而来,把自己称为“小警察”,将各处纠正规范用法称为“出警”,很多人都在组内分享了自己的“出警”经历——有的“阿sir”即使在接受喜欢的男孩子表白时,也控制不住自己刻在DNA里的“出警”本能;有人看完爸爸的北京旅游朋友圈后,用红线认真批注以示对亲爹的重视,换来了爸爸一句“呵呵”;朋友生病了发朋友圈,“小警察”无情戳穿错误用法,朋友回怼“差不多得了”……
更有组员,不光在网上战斗,现实中也将该小组发扬光大。组员“超级美羊羊”是一名小学老师,趁着今年“六一”儿童节,她在网上和小组内找了一些基础题,给自己教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们办了一场“的地得警队入队选拔赛”。最终结果是有5个同学得了满分,还有不少同学得了99、98分,总体来说令人满意。赛后每个同学都收获了聘书,而老师特制的徽章只有前13名同学才能得到。
竞赛的激烈程度超过了“超级美羊羊”的想象,徽章本来打算自己留一枚作纪念,没想到第13、14名以相同分数并列,她只能忍痛割爱把自己的那枚也让出来颁奖。但这位老师兼“阿sir”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她骄傲地表示,受她的影响,班里的同学们已经有意识地在提高自己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能力,“肯定是比其他班要强很多的”。
“的地得”的用法,你还记得吗?采访过程中,有采访对象被问“蒙了”,表示自己很久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选择题;有人表示自己的工作中不需要与文字打交道,所以已经记不清了;有人说,要不是自己的女儿在学校上作文课,回家来进行科普,自己也从未重视过这个问题。
济南日报记者发出了一份关于“的地得”用法的调查问卷,47.71%受访者表示已经对此很模糊,25.68%受访者表示不能准确区分,26.61%受访者自信表示能准确区分。
输入法或网络用语 究竟是谁的“锅”
“我很在意语言的规范用法,有时看到朋友乱用也会忍不住纠正,但总会被认为是太较真了。”
市民“大于”说,自己平时就有点“的地得小警察”作风,不光是这三个字,在网上她还发现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就像“剖腹产”这个词,网络平台上有人发‘破腹产’,有人发‘抛腹产’,甚至还有‘剥腹产’……虽然倒也能明白意思,但是怎么看怎么难受!”
在“大于”看来,现在人们逐渐忘却了曾经在校园里无比苛刻的“的地得”用法,也不再在意一个错别字是否影响语句的通顺,是因为习惯了打字交流,输入法自动联想功能让我们不再对文字用心。“毕竟很多人工作后,就不再需要手写什么了,甚至有很多工作长年累月都不需要与文字打交道,跟朋友聊天也是发语音。这就像长久不用英文,就会忘却语法的固定搭配一样。”“大于”说,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似乎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不遵从语法、纵容错别字、误用成语成了被默认允许的存在。
作为“互联网弄潮儿”的“90后”市民白桦觉得,是表情包和网络用语的兴起,让大家的语言功能逐渐退化了。“别说用错几个字或是语气助词了,现在网络平台上很多人都在用缩写,‘YYDS’这类是比较常见的,有些缩写不仔细研究还真是认不出来。”白桦举例说,“吃瓜”时明星的名字首字母缩写,道歉时直接发“dbq(对不起)”,“看到了让自己满意的评论可以放心离开了”用“yml(意满离)”就能代替……“不光是表情包和网络用语,现在短视频平台也有聊天功能,一个视频链接甩过去换朋友一个表情包,就算是有效交流了,一句多余的话都不用说。”白桦认为,网络、视频逐渐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长期不进行阅读也导致对文字的陌生。
为什么会有人逐渐忘记一些规范用法?66.97%受访者认为是因为长期阅读量不足,54.13%受访者认为是因为提笔书写机会太少,51.38%受访者认为是因为表情包、短视频代替文字交流。
语言规范化 才能服务于文化传播
“的地得警队”的成员们,真的太过“较真”吗?“的地得”乱用,是互联网时代语言、文字“跑偏”的一个缩影。
近日,河南许昌一位“70后”教师发现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把“栓Q”(英文“谢谢”的方言发音)写进了作文。教师无奈之下将其发布在社交平台,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也有很多网友感到担忧。有网友表示,“网络用语有时候是文化退步”。
“我觉得准确运用‘的地得’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表达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关系到汉语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于”认为,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国潮”,国货品牌兴起、文创产品热卖,而汉语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国潮”,“汉字经过了几千年发展,能表达很多其他语种传递不了的内涵和美感,如果纵容小错,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好在,追求新鲜体验的年轻人在“玩梗”的同时,对传统语言规范也很重视——根据公开数据,豆瓣用户中30岁至39岁占比近一半,20岁至29岁用户则将近30%。
近年来,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央视先后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掀起阵阵文化热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建构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核心素养。
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静认为,网络语言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出于特定需要,年轻人群体中出现的一种社交语言。个体化应用不必在意,但一些具有公众传播影响力的文本以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的言论表达中,最好不要使用这类用语,即便采用,也应在括号中注明其规范表述。“一直以来,汉语规范化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也在随着时代进步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订。文字、语言走向规范,才能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播。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和公众媒体,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语言规范化的社会责任。”
微观点>>
尊重对“的地得”的较真精神
语言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比如,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新的语言现象。但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甚至在一部分沉溺网络的群体中出现了“互联网失语症”现象,也就是除了使用网络用语或表情符号,已不能用细腻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了。因此,在全社会形成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意识和能力,不仅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责任,也是其他文化传播机构的责任。
汉语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规则,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敬畏规则,守好学校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字。同样,对汉语词汇的生编硬造、对互联网流行语的盲目滥用、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疏于监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们欣喜地看到,由年轻网友组成的“的地得警队”开始对网络中不规范使用汉语的现象说不,他们不仅对网上的新闻报道、网络小说、广告词、影视剧字幕,甚至是男生向女生的表白“无情”地挑错,在网络空间和青年群体中传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
希望青年一代以对“的地得”较真的精神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让“栓Q”之类的词汇不再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让语言文字释放更大的价值。(百度百家号 中国教育报)
对母语的学习不应止于校园
也许有人说,“的地得”分不分真那么重要吗?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得对”和“你说的对”,意思是不是有点不一样?再比如,有一年语文高考题是《诗意地生活》,有一些同学因为理解偏差,写成了“诗意的生活”,内容和主题自然与题目要求相差甚远。
口语表达时,在表情、语气的帮助下,对方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我们的意思,但在书面表达时,如果离开了普遍的用语规范,交流过程就会不顺畅,还有可能造成误会。语法,是为语言表达服务的,因此,追究、推敲“的地得”的用法不是小题大做,正确使用才是对读者、对交流双方的尊重,才是对五千年文化的尊重。
“的地得警队”小组的置顶帖里,还有一个“的地得十级学者”资格考试。小组成员要“出警”,就得先经受这一考验。题目由易到难,真要全做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提醒我们,学无止境,尤其是国人对母语的学习,不该在离开校园后就停下脚步。(澎湃新闻)
神回复>>
网友@詹姆斯凝吧:什么时候看到“再”和“在”用错了我能出警?
网友@空调真好耶:在“的地得警队”做了几道题,只完全做对了一道,我真的会疯。
网友@第六天音:我至今还记得学生上课跟我说“李白是个打野”。
网友@小松菜奈ttxx:小时候写作文和同学都用过“偶”,比如说“偶累了”,老师就给我们说网络用语不要用在作文里。
欣视界>>
“中国式浪漫”需要规范化传达
实不相瞒,在纠正错别字、标点符号用法这方面,我也是个“阿sir”。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平时就算语音输入识别错了字,我也一定会手动改过来才点击发送。看到朋友圈里的错别字,总忍不住“多嘴”,也不知在对方看来我是不是个太“较真”的人。
通过对这次话题的采访,也让我忍不住反思,再一次查询了“的地得”的用法。“的地得”用法到底重不重要?看到有网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小伙子在酒吧点了啤酒,正要开始喝,其中一个弱弱的拿出了枸杞。”
咦,弱弱的那个小伙子拿出了枸杞,另一个强强的小伙子就不需要枸杞呢。此处用“的”,弱弱便成了形容词,若改成“地”,意思大不相同。
仅是“的地得”用法就如此博大精深,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有多少类似的“迷惑选项”?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对“的地得”用法已经算是比较敏感,然而有些时候还是区分不清。要知道,媒体发布的每一个字都要符合规范,为此,我们的稿件经过一关又一关审核,校对老师连夜把关审查。
这是为了最准确传达文意,更是权威和可信度的证明。从另一方面讲,重视语言规范化,也是对“中国式浪漫”的保护。传承数千年的汉语,诉出多少绝美的诗句,唤醒多少赤子之心……它是“中国式浪漫”最古老、最直观的表达。
只有规范、准确的用词,才能传递这份浪漫,才能让这份浪漫传承下去。
答案在这里>>
1.得得得 2.的地 3.得得得
来源:济南日报
举报/反馈

新黄河客户端

671万获赞 33.3万粉丝
新黄河,与时代一起奔流!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