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模拟》相当于结构化学的一门实验课,只是不需要用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做实验,用计算机做实验就能全方位地展示分子结构……”说起分子模拟,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苑世领可谓如数家珍。苑世领团队的《分子模拟》课程,曾经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深受学生喜爱。接下来,请跟着姗姗一起走进苑老师的“分子世界”。
分子模拟技术是化学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通俗地讲,分子模拟就相当于用计算机来做实验,它的特点就是能够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得到一些更本质的东西。”2000年左右,分子模拟刚在国内兴起,苑世领师从江元生院士,开始做分子模拟相关研究,“那时候在国内算比较早,我就一直这么做,做了二十多年。”
用分子模拟方法看到的水分子结构图
分子模拟到底是什么回事呢?“比如,单凭想象,很难知道水分子的形状,但是通过计算模拟就可以对水分子进行直观立体地观察,还能通过计算模拟看到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再比如半导体的材料硅,硅在空气里容易形成氧化膜,通常情况下实验是看不出来分子层面的结构,但是通过计算机就可以看出它的立体结构,能看到分子层面是直的还是斜的,斜多少度,是什么形状,怎样变化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验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苑世领在平时教学和《分子模拟—理论与实验》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课程思政的内容,“比如,在绪论中融入学科发展历史、我国科学家的贡献和成就等,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民族自信都有重要帮助。此外,我们的实验也经常在实验背景中融入思政元素,就像在‘气体吸附行为的模拟’实验中,以我国页岩气的开采为背景,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二氧化碳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微观机制,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吸附行为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立志报国的精神,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引人大道,启人大智。在苑世领看来,“课程思政”不是一时兴起,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本身就赋有“课程思政”的内涵。他一直在思考和积极实践,如何在传授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内的课程思政更多是理论性指导,如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还需要我们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情景,在真实情景或者社会大课堂中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比如,我们在讲授‘势能面的构建’实验时,恰逢学校举办山东大学校长系列展览——邓从豪先生特展。课前,我们推荐学生去参观展览,课上补充介绍了邓从豪先生‘孜孜不倦、推出邓势函数’的故事,并顺势引出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的形式及物理意义,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前辈科学家们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能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分子模拟发展中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
尽师责、强师能、修师德,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我认为教师最伟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影响年轻人,当教师既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让我影响了一批学生……”苑世领毕业之后被分配到陶瓷研究所上班,后来通过考研顺利来到山东大学读书,最后留校任教。每次谈及这段经历,他都会告诉学生,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长此以往才能走在同龄人前面。“除了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能力之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每堂课都在做的事情。”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苑世领认为,大学教育要使学生们既树立科学的思维,也要树立创新思维,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2020年,苑世领被学生评选为山东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我感觉这一荣誉比我拿到的任何一个奖都令人欣慰……”苑世领有个习惯,每天都会去学生教室转转,“基本上我上午一趟,下午一趟,有的时候一天一趟,我跟他们去聊,问问他们实验做的怎样,跟学生讨论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这样的习惯,不但能让苑世领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度,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以及性格特点,进而因材施教。“我跟团队的研究生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不是你们适应我,而是我适应你们。尽管学生做的不好时我也会批评,哈哈哈……”说到这里,苑世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我印象较深的是前几年毕业的一位研究生,科研上不用功时,会被我叫到办公室批评,但她的优点是比较有想法、能琢磨,所以毕业后去了中学当老师,现在还时常和我讨论高中的教学方法。”
2021年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苑世领指导参与的《“考古”陶片中酒类残留的分析检测》获得竞赛二等奖,该实验通过对模拟的考古发掘的陶器中酒类残留的检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手段在现代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其实这个实验依托于考古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是面向化学、考古学等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提到的考古研究产生了兴趣,从而提出了与基础化学结合的想法,通过开放创新实验立项的形式将其完成……”苑世领认为,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要。“山东大学的学生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觉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苑世领有着这样的表述:“我们计算化学领域的前辈唐敖庆先生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当老师,一是要教书、二是要科研,不教书就没有专业知识的广度,不科研就没有专业知识的深度,只有二者结合,具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才会做出高水平科研、深入浅出地讲好课。”在苑世领看来,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教学不科研,就会失掉动力与方向;只科研不教学,就没有根基,也就做不出来高水平工作。苑世领希望自己以及团队富有激情和干劲的科研劲头也会感染到学生,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式的课程思政教育。采访过程中,每每谈及学生课题或实验步骤,苑世领总是很开心地说:“我给你看看就知道了。”随手打开电脑中的文件夹,文件夹以年份和学生姓名为标注,一个个展示学生的成果及文章,并对每一篇文章的背后故事、研究方法和内容了然于胸,侃侃而谈。这大概就是热爱使然,唯有热爱,才能多年如一日;唯有热爱,方能铭记于心。谈及3-5年的计划,苑世领腼腆一笑:“退休之前,我还想在考古化学领域能有所推进,顺利的话希望能够得到国内考古专业同行的认可。目前我和团队正在编写《化学考古》和《考古统计学》,希望能尽快出版。” 守初心、秉真心、用匠心,三尺讲台,方寸之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苑世领用灵魂影响灵魂,以人格引导人格,尽师责、强师能、修师德,引领学生追求真知真理、攀登学术高峰,用“德者师之魂”,为学生筑梦圆梦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