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年-1940年)德国籍瑞士裔艺术家。克利不是立体主义画家,也不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他不属于具象派,也不属于真正的抽象派,但又属于所有流派。我们无法将他归于某一类,但他绝对是一位创意十足的绘画元素大师。一位很难下定义的艺术家。
有些人认为他的作品像个迷,就连艺术评论家对他的作品也头疼不已,正是因为他走在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上。我们一起来走近克利的一生吧!
喜爱音乐的克利
保罗克利,1879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的明兴布赫塞。他的父亲是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擅长演奏风琴,母亲是钢琴家。他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瑞士人,正是这是个艺术家庭,给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克利从小学小提琴,11岁时已成为伯尼尔市立交响乐团的业余小提琴手。长大后他娶了一位钢琴家,一家人常和朋友演奏室内乐。他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莫扎特。克利喜爱音乐,也很喜爱绘画,曾经为到底要当音乐家还是画家而烦恼。
当画家的克利
最终,克利选择了当画家。1900年他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从师弗兰兹·冯斯塔克。并和康定斯基成了同班同学,可惜他所追求的东西,在学校里没有找到,于是克利很快就退学了。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举办《蓝骑士》展览,克利开始接触康定斯基,这场运动的独创性吸引了克利的注意力。
他特地到德国慕尼黑的一个画室学习绘画,后来参加了以康定斯基为核心的蓝骑士派,和康定斯基,费宁格等被人称为“四青骑士”,并在慕尼黑举行先锋派“蓝色骑士”画展。
就在那个时候,克利和朋友到非洲的突尼斯旅行,当地的色彩魅力深深吸引着他。那强烈阳光下的异国风光,把克利引进了色彩的世界。
他一直在尝试找到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颜色,借助水彩画。他终于获得他想要的结果。在北非的灿烂阳光下,他说出了那句名言:“色彩占据了我。我不需要去追逐它。我知道它会一直占据我。色彩和我融为一体。我是个画家。”
克利受突尼斯启发的色彩表现在《尼森山》里。
《尼森山》1915年
这幅画使用了立体主义的小格子,而运用色彩的抽象手法则令人联想到马蒂斯和康定斯基。纸面的白色在透明的水彩色下闪闪发光,创造出鲜艳明亮的色彩效果。看着就会令人心情愉悦。有人会说有三角形的山吗?
还真的有。瑞士的尼森山,海拔2362米, 因它的倒影形状极似一个金字塔而赫赫有名。因为尼森山在图恩湖附近,克利从小就经常去这儿玩。这些童年的记忆也深深的影响了他。
之后的意大利之旅,看到米开朗基罗和文艺复兴艺术之后,他意识到大师的水平有多精湛,质量有多高。
他对梵高、塞尚和马蒂斯的崇拜,对他的作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克利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以前人们描绘事物,描绘那些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是人们乐意看的或曾经乐意看到的。这种事物与整个世界相比只是些孤立的例子,而真实隐藏在大多数事物之中,应该努力从偶然现象中求得本质。”
好爸爸克利
克利27岁和钢琴家黎丽结婚时,还只是个没有名气的画家。两人决定女主外男主内,经济由妻子负责,家事育儿归克利去做。于是,他当“家庭主夫”一当就是15年。
克利的烹饪技术是五星级饭店厨师的水准,再加上他苦心研究烹饪,不管是要吃意大利菜或法国菜,家常还是请客设宴,都没问题。
与此同时,克利整理家务的功力更是令虾虾赞叹不已,自愧不如。他的儿子菲利克斯回忆说:“我的父亲喜欢整理,凡事一丝不苟,如果遗漏了细节,就感到不安。”
他的日记本上记载各式菜单,儿子成的长过程也是事无具细的记录着。不仅记下身高体重和健康状况,小到喂奶该喂几匙、牙齿长几厘米,甚至生病时的体温都有发烧曲线。就连咿呀学语的时候,每个音可能是什么意思都记录在里面了。
同时,从1899年以来,保罗·克利习惯为他的作品制作档案,并注明画法、材料和尺寸大小,累计多达近9000幅之多。
他能一边煮菜、换尿布,一边在脑中构思画作。等到孩子入睡,稍有空闲时,他才拿起画笔作画。日常生活的琐事不仅没有扼杀他的绘画灵感,还能成就出童话似的美丽幻想作品,不得不令人钦佩。
老师克利
后来,克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1920年,德国的包毫斯艺术与工艺学校邀请他去当老师。这是一所学风自由又独特的学校,任教的老师们个个年轻又有实力,所以克利接受了这份工作。
克利在学校里一边教学,一边思考着绘画的新课题。从他的日记和厚厚的讲义里,后辈艺术家可以探索他创作的背景和思想。
抽象画之路
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元首之后,克利受到纳粹的无端攻击。把他当作堕落的外国人来对待,于是她离开德国前往意大利、法国,最后定居于瑞士。
定居瑞士后,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创作,他最喜欢在画面中表现音乐的效果。他想要把看不见的音乐,画成看得到的图像。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神话中的天使,这些非现实事物的出现,给克利的抽象画开拓了一条大道。他多彩的画风,让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出他的画。
《少女》1922年
他的那些形式简洁、色彩和谐、充满儿童画趣味,洋溢着音乐律动的作品,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克利曾在日记中写道:“艺术一如创造天地,最后一天仍然维持第一天的美好。我的艺术也许缺乏一股浓烈的人性。我不喜爱动物和带有世俗温情的一切生物。我不贬低它们,也不提升它们来满足我。我偏向与生物全体融合为一,而后与邻人、与地球所有的东西处于兄弟立场上。”
《花瓶》
除了对色彩的极致探索外,克利对形状和结构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运用。当这份运用到极致时,正如他在《克利的日记》里所写,「线条就是一个点在散步。」一条线就是一个点出门散步;一幅画就是一条线出门散步。
《甘苦之岛》1938年
《甘苦之岛》是克利晚期的重要作品。这不是一幅普通的布上油画,克利把报纸贴在麻布上,获得一种平滑又粗糙的奇异效果,还能隐约看到报纸的文字。
甘与苦本身是对立的,克利在画面上用轻快的亮色调做底色,即浅绿、浅蓝、淡红为主色调使整幅画面显得轻松柔软,又用纯黑的线条来分隔画面。
中间的 P 代表的是 Paul 自己,特别苍白的脸色正是他本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感受。
正中间苍白的人脸与底色产生强烈对比,显示了克利内心对现实世界的美好留恋与生命终将终结的无奈对立心态,我们从作品的命名与内容都可以看到当时克利内心世界的重重矛盾。
《石头里的花儿》1939年
石头里也开出了这样稀奇美丽的花儿!
克利有一句名言:“艺术不是模仿可见的事物,而是制造可见的事物。”他认为,在和宇宙的关系中,视觉世界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实例,还有很多其他的隐而不见的真实,而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可见事物背后的真实。
克利将艺术看做是天地万物的寓言,而他选择以儿童画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喜欢这样的克利。
克利在1940年因病去世,在他的绘画生涯中,融入音乐和诗情的画作,有几万幅之多。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世界著名的美术馆中看到这些精彩的作品!最后以他的名言作为今天结尾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
by Paul K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