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8万,既是能化工业强区,又是现代农业大区。近年来,榆阳区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以工补农、创新机制”总体思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近年来,榆阳区聚焦“争创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标杆”目标,以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工作推进、产业振兴、人才发展、乡村治理“五项机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兴旺、群众增收提供坚强制度保障,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其间,榆阳区建立了高效运行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区、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整合投入1亿元资金,统筹推进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3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及17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坚持专班机制抓乡村振兴,成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核“5+3”工作专班,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一名区级领导包抓一个专班、一个职能部门牵头一项振兴任务,各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共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

榆阳区坚持把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创新推出“理论教学+返岗调研+成果答辩”的“三段式”培训,为做好乡村规划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我区北部草滩区、东南部山区、河谷川道区、工矿开采区“四区”分布,统筹考虑发展现状、产业资源等因素,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思路,将全区317个行政村分类确定为聚集提升型196个、城郊融合型51个、特色保护型57个、搬迁撤并型13个,推动村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

榆阳区累计拆除废弃房屋圈舍2.3万余处,完成旧居改造1.7万户,新建美丽农居1400多户,被评为“全国农房建设示范区”;建成卫生厕所3.6万座,实现垃圾压缩站、污水处理厂乡镇全覆盖。建立“政府奖补引导+群众筹资自治”长效机制,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进行奖补,推动农村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发展伙场(庭院)经济,今年将建成50个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百姓富“四位一体”的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村。

在“三农”领域,榆阳区年均投入15亿元以上。实施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工程,建成三鱼路沿线“中国美丽田园”和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按照“群众自愿、统一规划、拆旧建新、统筹实施”的原则,整村整组实施宅基地腾退置换就地移民搬迁13个村组1200余户,“十四五”末将完成100个村组。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启动“气化榆阳”工程,“十四五”末将实现乡镇集镇区域气化全覆盖。

榆阳区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制定实施“一周一监测、一月一督导、两月一审计、一季一排名、半年一小结、全年一考核”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鲜明工作导向,有效提升“三级书记”、各级机关、社会各界齐抓乡村振兴的合力。

全链条产业发展机制方面,榆阳区全方位优化主导产业布局,大力构建以玉米及饲草、马铃薯、林果、大漠蔬菜,羊子、肉牛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架构的“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积极推动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扩容升级,启动马铃薯深加工、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菊芋综合加工项目和“南果北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持续举办“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以点带面撬动乡村旅游发展,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916.1万人次、同比增长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9%。持续推进“一户一田”改革,试点推进“一组一田、一村一田”;实施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行动,在北部草滩区大力发展“伙场经济”,在南部山区推广“庭院经济”,全年新增集体经营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0个,每个乡镇培育1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

榆阳区坚持党建引领、五治融合,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为抓手,明确加强基层党建、推广“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等12条具体措施,城乡全域推开“五级五长包户制”末端精细治理。实施“数字乡村+一乡一品牌”建设,以马合镇为试点,在所有乡镇推开数字乡村建设,同步形成大河塔镇“拴正人家”、孟家湾乡“追梦超市”等一批乡村治理特色经验,基层治理集成创新的“榆阳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华商报记者 祁铭 编辑 李快快

举报/反馈

二三里资讯

813万获赞 14.3万粉丝
华商传媒集团移动互联网旗舰产品
西安二三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