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石窟”之首的敦煌莫高窟,被称为“艺术宝库”,敦煌元素渗透进了中国设计、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动画、电影、书法等几乎艺术的任何方面,成就了众多艺术家。在书法领域,敦煌既是百宝箱,也是列强侵华前经典作品的避风港!

在敦煌出土的“遗书”有近70000件,囊括了篆、隶、楷、行、草等几乎全部的书法艺术形式,涵盖了张芝、二王、智永等几十位泰斗人物,用一件件珍贵文物讲述了楷、行等字体从魏晋至隋唐的演变史。

《德言》便是敦煌“遗书”中一件惊艳世人的宝物。其小楷用笔之精、结体之美、气韵之雅,即使小楷大家文徵明见了,也会深表敬佩!

《德言》原名《刘子新纶》,是一部“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杂以九流之说”的杂论集,作者是南梁文学家刘勰,书写此卷者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此作完成于唐代,具体何时已不可考。

《德言》命途多舛,20世纪初在敦煌出土之时,总计有八卷,其中四卷被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抢走,另外几件在敦煌地方官进贡清廷时,被据为己有,后经罗振玉、刘廷申等人递藏,现在“安置”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此作之所以连外国人都要据为己有,自是因为它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德言》用笔之精细令人吃惊,“天”“下”“者”“学”“之”等字笔画扎实秀整,露锋出笔,顿笔而收,撇捺灵动,左右外拓,“人”“金”是最好的例子,而“之”字很明显吸收了王羲之笔法。

《德言》在字的结体与笔画的处理上非常灵巧,“黻黼”二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但这位书家将横画适当拉长并向右上微微倾斜,上敛下放,捺画格外舒展,这样一来使得结构稳实又灵巧。“也”字竖弯钩格外夸张,如向右狂奔,非但不显奇怪,反而洒脱飘逸,

此帖全卷文字,有的规严庄重,得之于藏锋入笔、墨色凝重、骨力劲健;有的秀润丰神,取势于露锋出笔、化方为圆、枯润相济。气韵温润与俊朗互生,姿态妍美与古拙相济。

这样笔法精熟、墨韵雅致、内涵深沉的经典,即使在敦煌众佳品中,依然是出类拔萃的,能把小楷写到这个地步,这位“世外高人”真是蕴大才,可惜其名讳已无法得知了。

《德言》全部八卷已很难再凑齐,目前存世尺寸最长、最为清晰、保存最为完整的是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卷本。对于学习小楷书者,此帖与文徵明小楷一样精熟唯美,临摹之必会书艺大增、豁然开朗!

现在,我们将这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小楷《德言》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制,笔画、墨色自然灵动、纤毫毕现,非市面扫描版所能比,极适合诸位书法爱好者临摹与欣赏!

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举报/反馈

三余书社

84.2万获赞 13.1万粉丝
一个有趣、有料、有品的百家号
艺术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