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十年奋斗不寻常,十年成就铸辉煌,十年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9月26日,记者从“青海这十年”民政专场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年来,青海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省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聚三基”殷殷嘱托,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上持续用心用情用力,青海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有力
十年来,累计投入民政事业经费527.6亿元,实施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3759个,投资总计58.85亿元,集中办成一批暖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民生工程,为全面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做出了民政贡献;十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民政救助补助资金272.31亿元,切实发挥兜底保障职能,城镇低保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月310元提高到现如今的每人每月70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年19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676元;特困供养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年3100元提高到现如今每人每年12600元,达到了城市低保标准的1.5倍;实施低保扩围政策,不断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对27.1万低收入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有效巩固拓展了兜底保障的成果,有力有序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11.63万残疾人。
基层社会治理充满活力
十年来,我省持续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达标覆盖率达到社区94%、农村83%,3万多名社区工作者活跃在为民服务第一线,特别是在近三年来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范围内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总量已达5997个,比2012年增长了2倍。志愿者队伍超过7209支,注册志愿者已达62.8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
基本社会服务提档升级
十年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1860个、床位23470张,床位数是2012年的近40倍;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综合补贴等制度不断完善,年平均惠及近40万老年人;统筹推进海东撤地设市,玉树撤县设市,茫崖、冷湖合并设市,同仁撤县设市,湟中撤县设区等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民政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年来,持续推动各项救助工作提标扩围,将全省五类、六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老年人“无劳动能力”认定年龄放宽到55周岁以上;将“二级视力残疾人”确定为无劳动能力纳入特困人员供养保障范围;支持年满18周岁但仍在接受大专、本科等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困人员完成学业;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和5000元以内的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街道);全面提高全省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全面推动实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投资6.45亿元为150万老年人提供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投资2131万元在西宁市建设1950张家庭养老床位,为困难家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以农村互助幸福院为依托,建立了“互助+自助”养老模式;建成全省首个“医工结合”医学治疗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试点平台。
举报/反馈

西宁晚报

48.7万获赞 9万粉丝
西宁晚报是西宁市委机关报
西宁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