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我们国家打得异常艰辛,原因就在于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太大。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而同时期的日本提出的国策却是“布国威于四方,开拓万里波涛”,其对外扩张的倾向十分明显。
后来通过吞并朝鲜、占领满洲,日本从北向南对中国构成军事压力的态势逐渐成形,而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强势的军事集团由北向南进攻的时候,南方的政权一般是很难守得住的。
这个时候山西就显得极为重要,从中国的地貌图上看,山西高原是长江以北唯一的一处高地,而山西本身的地势又是“两山夹一廊”,西边是吕梁山,东边是太行山,中间夹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廊,分为五个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这五个高原型盆地不光能够承载用于支撑战争的人口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居高临下地辐射华北、华南和西南。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的主要兵力还集中在北方,当时他们有意向山西进攻,一旦山西沦陷,那么日本至少有三条路线可以灭亡中国。第一条是从山西向东攻入河南,然后南下两湖,这是北宋统一南方的路线;第二条是从山西进入河北,然后进攻山东和江苏,这是清朝入关之后统一南明的路线,加上山东和江苏本身滨海,而日本的海上力量又在中国之上,所以这条线路中国是很难抵挡的。第三条路线则最为凶险,那就是从山西攻入陕西,然后南下四川,直接占领中国西南大后方,这是当年蒙古统一南宋的路线,如果此举成形,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迁都重庆、继续抗战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也是有明白人的,第一个是蒋百里,也就是钱学森同志的老丈人,他提出了一个主张:输也好,赢也好,就是不跟他讲和。这是站在战略层面上的一个指导思想,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日本是一个小国,尽管日本是一个强国,但我们可以用空间来换时间,拖也能把你拖死。对此日本方面也有人洞若观火,当时华北特务机关的头子叫土肥原贤二,后来定为甲级战犯,他为了让段祺瑞出任华北伪政府的首脑,进门之后第一句话:“你救救我们日本吧!”这句话让人感到很意外,你们军力强盛而且把我们国家打成这个样子,怎么反过来让我们救你们呢?土肥原就说,短期之内日本可以取胜,但长期下去日本拖不起。第二个人是陈诚,他就向国民政府提出,我们不要跟他们在北方打,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对方是机械化兵团,我们打也打不过,所以最好就是把他们吸引到华东,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八一三淞沪会战”。
从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中间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可见中国的战略动作还是很灵敏的。在这场会战当中,中国前后投入70万军队,占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尽管最后打输了,但从根本上把日本的进攻路线从由北向南改为从东向西。而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日本处于仰攻,再加上长江地区水网密布,日本的机械部队推进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尽管如此,在此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我们依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不管怎么说,这场长期而又艰苦的战争我们最终打赢了。
一个民族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韧性,他不能轻易屈服,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一个伟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