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南海书房里,主席正和一位老人喝茶交心。
这位老人名叫王季范,他犹豫了许久,随后下定决心一般,对主席开口道:主席,我这次到北京来,是想为国家做点贡献。
毛主席好似早已猜到一样,丝毫不意外,反倒是笑着说:九哥,我早就帮你盘算好了!你接下来去政务院参事,帮我们国家出谋划策。
要知道,主席一向是大公无私的,从来不会私底下给别人工作的捷径,那么,主席为何会为了这个王季范而破例呢?王季范和主席又究竟有何过往?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5f03ba58687517f01945fa80068e49a3.png)
助力求学,主席贵人
1950年国庆前夕,主席专门从自己家乡韶山邀请了一大批故人,有自己的同乡,也有自己的老师。
宴会上,主席特意用湖南菜招待了这些来自家乡的客人,主席十分开心,向在座各位来宾和工作人员一一介绍。
主席拿着一杯酒,来到一位清瘦的老人面前,拉起了他瘦弱的手,对着全场人说:这位是我的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
主席口中的这位“九哥”,正是王季范,既是主席的同乡,又是主席的兄长,更是主席的老师。
王季范小时候开始便被家人送去私塾,从师于当时闻名的学者萧竹轩先生,有了名师的教导,加上王季范本人天资聪颖,所以很快便熟读国学,并在之后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
在学校里,王季范很快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在读了很多民主进步的书籍后,王季范的思想可谓是得到了一个升华。
那么王季范和毛主席又有什么关系呢?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a4fa61ce0a8d74e93124bfca4a992475.jpeg)
(青年毛主席)
王季范的母亲是毛主席母亲的表姐,所以二人算是表兄弟,再加上王季范在宗族里排行第九,所以毛主席小时候便亲切地称呼他为“九哥”。
主席小时候经常去外婆家玩,所以便常和王季范有所接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毛主席从王季范身上学到了很多进步思想,王季范也算得上是毛主席的启蒙者了。
毛主席十七岁时,想要外出上学,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百般无奈之下,毛主席想到了九哥王季范,于是请求王季范帮忙说服自己父亲。
深知读书重要性的王季范立马来到毛主席的家里,极力劝说毛主席的父亲,向他陈述了读书的种种好处,这才使得主席有机会外出读书。
去外地读书后,主席仍然每天写信给王季范,二人相互交流,互相进步,在那时候,王季范无疑就是毛主席的一个人生导师。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242f9c629acf3d942dde294c00d4764b.png)
(青年毛主席)
王季范对于毛主席的帮助还远不止这些,由于学费高昂,主席的父亲无力支付,于是王季范自己出钱,供毛主席读书。
要知道,主席的这次外出读书,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之一,王季范先是说服他的父亲,然后又是给主席支付学费,他对主席的帮助可谓是影响一生。
二人短暂分别了几年后,1911年再次相聚。王季范在湘江中学任教,毛主席也成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
毛主席在长沙人生地不熟,因此王季范成为了主席的依靠,不仅用自己的工资给主席提供学费,还把自己的住房提供给毛主席,自己则是和妻子孩子共挤一间房间。
终于,到了1914年,毛主席进入湖南师范学校读书,王季范也转入该校任教,王季范直接担任了毛主席的教师,早已成为主席人生导师的王季范,也终于正式成为了毛主席的老师。
在此期间,王季范除了和主席讨论进步思想之外,还着重辅导主席在国学方面的知识,这也为日后主席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亦师亦友的王季范,不仅帮助主席成功入学读书,还教会了主席很多人生道理,毫不夸张地说,王季范是主席人生路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挺身排险,救于水火
再说那日主席和王季范的谈话,对于王季范所说的“想要为国奉献”,主席也知道,自己的九哥是想要求一份工作,毕竟王季范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也是十分不甘。
主席也表示,早已盘算好了——也就是政务院参事。
所谓政务院参事,其实就是国务院的前身,这可是国家的决策中心,主席愿意让王季范于此任职,足以见得主席对他的信任。
显然,通过以往的经历,主席知道王季范的学识和思想是足以让他胜任这份工作的,而且,王季范是一个极为可靠的人,这点毛主席在过去的时候深有感触。
除了一直担任毛主席人生导师的角色,每当毛主席遇到危机的时候,王季范都会出来解围,因此深得主席信赖。
(青年毛主席)
主席在湖南师范学校就读期间,就已经开始尝试领导一些学生的进步活动,不过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非议,主要来自于那些保守的学生和老师。
面对如此情况,当时还比较年轻的毛主席在心中反而产生了退学的想法,王季范得知后立马赶到主席面前对他进行疏导。
他一边表示对主席的行为赞同,一边又为主席讲述他领导运动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导致了一些师生对他不满,给了主席很大的启发。
另一方面,王季范又亲自去拜访那些有意见的师生们,平复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减少对毛主席的不满。
可以说,主席一开始对于一些学生运动的领导是不成熟,不严谨的,好在有王季范在一旁为其疏导,改进,解决难题。
除了一些保守派师生的不满,主席的学生运动常常也会惹上一些更大的麻烦,比如说一些土豪乡绅,这时候,也往往是王季范出面斡旋。
那段时间,湖南师范学校的校长名叫张干,此人十分好财,强迫每个学生都要上缴十元的学杂费,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d5449d3ae26ce667d5f8dd172ae4a7c7.png)
(张干)
一些贫困的学生们根本无力支付这笔钱,头脑敏捷的主席很快捕捉到了贫困学生们的意见和想法,他认为这是一个领导学生运动的好机会。
于是主席执笔写了一份《驱张宣言》,文中阐述了校长张干治学无方,贻误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此份宣扬一出,学生们皆是拍手叫好。
一夜之间,这份《驱张宣言》传遍了整个学校,乃至整个湖南,张干得知后怒不可遏,追查到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十七个学生,并欲将他们全部开除。
这时候,又是王季范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在教职工中的威信,先后组织了多名学校里面的教职工,开了一个教职工大会。
王季范号召这些老师们为毛主席等人鸣不平,最终在多位教职工的施压下,张干不得已取消了对十七名同学开除学籍的处罚,换成了记过处理。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9f91ea46d6829a8e65748b6d145dfad2.jpeg)
(毛主席)
多年后,毛主席谈到这件事情,依旧是眼角含着泪花,对王季范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主席毕业后,开始奔走各地,积极寻求革命的道路,开办了各种刊物,而他的这些做法,也一直得到王季范的大力支持。
投身革命后,主席又开始遭遇各种危机,而王季范永远是他最值得依靠的后盾。
那是1925年,主席回到韶山组织当地的农名运动,这也立刻引来了军阀赵恒锡的注意,好在主席在乡亲们的掩护下,秘密转移到了长沙。
到达长沙后,主席则是来到了王季范的家里,和他讲述了自己脱险的情况,王季范也早已为主席准备好了换洗衣物和所需路费。
主席抱拳答谢,随后又请求王季范通知杨开慧及其几位孩子转移到广州,王季范点了点头,没有表现出丝毫难处。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7fafccab37bcff3d520d6f785e2ae5ea.png)
(韶山毛主席故居)
第二日,王季范亲自将主席带去湖南私立女子学院,让他在那里藏身,然后再由韶山地下党成员护送离开,最终才得以到达广州。
两人建国前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7年,这时的主席正在策划秋收起义,临行前,主席专门找到王季范告别,对于过往多年的帮助感激不尽,谁知这一别,二人再见面已是二十年后。
虽然两人已经分别,但是王季范依旧紧密关注主席的动向,经常在报纸上了解情况,有时候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支持和配合主席的主张。
九一八事变后,王季范就自费印发了《从军诗》《励雪耻》等宣传刊物,号召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抨击当时软弱无能的国民党。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39e277f2048cac2d9b3d671b0e3ffa4b.png)
而王季范在革命时期,做出的奉献远不止这些。
除了经常自己宣传革命思想外,他还教导自己的学生:读书莫忘记救国,你们读书不是为了高官俸禄,而是为了建设祖国。
此外,王季范还为了支持革命,把自己唯一一个儿子王德恒送往延安,让他一起参与革命。
1949年六月,面对湖南的解放问题,王季范多次冒险前往湘潭,秘密向毛主席和党中央发电,陈述湖南的问题,并且表示:湖南的和平起义有望促成。
正是由于当时王季范等人的极力促成,终于是在八月份,湖南守将陈明仁和程潜联合通电起义,湖南宣布和平解放。
王季范也在这之后连发三通电报给毛主席,热烈庆祝湖南的和平解放,也憧憬着全国解放的日子即将到来,这对战火中的师生,终于是要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了。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e2c127fd9437bb46f927bdd86bf6791f.png)
(湖南和平解放)
不忘情谊,建设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依旧有着许多事物需要处理,不过他没有忘记王季范这位恩师,1950年国庆之前,主席就亲自派人去邀请恩师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过国庆。
中南海,主席面对这位分别二十余年的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见面就和王季范来了一个拥抱:九哥,分别了这么多年,终是又见面了!
王季范眼里饱含热泪,自己这位曾经的弟弟,曾经的学生,那个第一次去长沙上学时不知所措地懵懂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家领导人,王季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之后,主席亲自拉着王季范的手一同上了天安门,看着城楼下欢庆国庆的百姓们,主席却说出了一个噩耗。
只见主席表情严肃,哽咽地说:九哥,你把德恒交给我,可他却牺牲了,我难辞其咎!这是王季范第一次知道儿子去世的消息,他当场便愣在了原地。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ed72a4cf8dec95dc8eaa276f6a3de5b4.jpeg)
(王季范和毛主席)
要知道,王季范此时已然六十多岁,一位老人突丧独子,起悲伤之情不言而喻,过了好几秒,王季范才缓缓说:主席不必自责,革命需要有人牺牲,我为德恒感到骄傲。
主席没有料到王季范竟会如此通透,不免在心中赞叹老师的深明大义,然后说:是我没有保护好他,他是个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面对主席的愧疚,王季范又怎么可能怪罪主席呢,他知道主席自己的亲兄弟都牺牲在了革命路上,主席多年来奔波各地,这才有了今日的新中国。
王季范向主席拱了拱手:主席,论痛苦和磨难,谁又比你多呢,你的兄弟也在革命路上去世,你还把岸英送去了朝鲜战场,德恒,以及那些牺牲的战士们,都是英雄。
1953年,王季范再次受邀进京,这一次,王季范则向主席提出了“希望为国家奉献”这一请求,主席也早有打算,将其安排到政务院参事处工作。
(毛主席)
王季范知道,这是主席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自己的期待,如今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势,自己虽已即将七旬高龄,但是心中想要为国家建设的热情却是永不熄灭。
将自己一家都迁往北京后,王季范便开始了在北京的工作。
在此期间,毛主席经常亲自来到王季范家中拜访,而每当湖南各界人士来访之时,主席就会邀请王季范和自己一同出席见面会。
不久后,王季范提出了一个想法,他想要亲自去华北地区看一看土地改革的情况,主席十分赞同,说道:老师尽量多走几步路,把情况看全了。
王季范听取了毛主席的意见,一路上刻意走了更长的路程,回来后,写了一份报告,里面详细说明了土地革命的现状,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主席对此大为赞叹:恩师走遍了华北地区,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经验,我看每个人都要学习这种方法,亲自到各地去参观,看了实际情况才有发言权。
当然,这只是王季范建设祖国的一个极小例子,在政务院参事处工作期间,王季范兢兢业业,经常亲自考察情况后,才提出想法和措施,为国家解决了不少问题。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a53985262ce4d1e385bb5a495d26a532.png)
此外,王季范经常和一些无党派或者其他党派的民主人士沟通,促进了国内民主人士的团结和发展。
王季范也不忘自己的本职——老师,他大力支持家乡湖南以及全国各地的教育事业,参与重建了湖南当地许多学校,也参与新建了湘潭大学等学校,大力推动了湖南的教育事业发展。
哪怕到了晚年,身体不便的王季范依旧是秉持着亲自下基层考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为百姓们谋福利,为国家解难题。
1972年,王季范因病去世,彼时已经身患重病的主席在医院得知这一噩耗后,顿时感到悲伤不已,曾经和王季范共事的回忆涌上心头,眼泪也不受控制流了下来……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865c44ad01a2c4a8d00a567c0859b5ae.jpeg)
(湘潭大学)
结语:
王季范幼时读书,长大后任教,在那个年代里,知识分子极为罕见,有着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更为罕见,他不仅教会了毛主席许多知识,还培养了他一些进步思想,可谓是毛主席的一位启蒙人。战乱时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工作便利,为革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革命战士,在和平时期,自己亲历亲为,为国家和百姓出谋划策解决难题,这样一位几乎具备了所有中国传统美德的高尚人士,值得我们的永远怀念和学习!
参考文献:
梁奎.毛泽东与“九哥”王季范[J].湘潮,2020,(第4期).
王起华,王丹青.毛泽东称我爷爷王季范是“教书匠”[J].世纪,2021,(第1期).
陶佑钦.王季范高唱《铁血歌》[J].教师,2015,(第19期).
张书志.多次救助毛泽东的王季范[J].晚报文萃,2015,(第4期).
栓柱.毛泽东的良师益友王季范[J].世纪风采,2005,(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