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网联技术加码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脚步持续加速,这也使得对芯片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但因疫情、供应链、地缘环境等因素影响,汽车产业整体“缺芯”已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国产替代”是近两年以来最受瞩目的解决方案,在需求与冲突、机遇与挑战并存之下,汽车芯片正踏入发展的“黄金赛道”,2025年将是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

2025年将成为分水岭

我国在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这一赛道上已实现“弯道超车”,在后半场的智能化竞争中,美国是中国芯片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可以说,全球汽车芯片格局主要围绕中美两大国展开。

从近期美国对中国出口芯片的禁令来看,对于国内当前汽车生产的影响并不严重,受限制的“14nm制程以下芯片”和“高端GPU”均属于更加先进的制程,目前我国的汽车工艺上还未搭载这两类芯片。

有国内头部芯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汽车领域比较主流的芯片是用16nm22nm、28nm甚至有很多传统的芯片用的是40nm

据行业相关数据统计,传统燃油车能够搭载400~500个芯片数量,高端车型搭载量可以达到700~800个,而新能源汽车搭载量则可以达到1000~1200个的水平。导致‘缺芯’的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的问题,芯片需求过于旺盛,所以芯片短缺短期内不会结束。

随着汽车技术迭代更新以及芯片供应进入周期性短缺,国内的各大车企也愈加青睐于本土供应商以及有技术创新优势的相关企业产品。

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指出,到2025年,国产替代芯片能不能上车非常关键,车企会培养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当车企已经有了国产供应商以后,再替换另外一家国产供应商的动力会成几何级数下降。

可以预料,2025年是本土汽车芯片企业非常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也将成为关键的分水岭。而从现下芯片产业各方面发展来看,汽车芯片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例如行业提出的“中央计算架构”就是主流趋势之一。

本土产业渐入佳境

该项技术赛道被视为中国汽车芯片企业有机会和美国企业“平分秋色”,但在机遇面前,业内普遍认为,算力比算法更为重要。

与消费类芯片不同,车规芯片制造的壁垒较高,在设计、制造、封装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经过严苛而漫长的测试和认证流程。面对这个难题,汽车行业强调要从供应链入手,车企和芯片供应商需要共同协作,通过更加密切地沟通完成芯片的设计与生产。

我国汽车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很多年,约占世界产量的30%,但是我国的汽车芯片产量的只占全球比例不足5%。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车企要担负起“供应链链长”的责任,建立起跨行业合作,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此外,伴随车规级芯片市场需求的持续高增长,汽车智能化趋势还将拉动汽车CIS、存储、MCU等芯片的需求,且本土汽车制造厂商的蓬勃发展也能够为国内半导体企业开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根据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数据统计,全球汽车领域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达到669.63亿美元约合4676亿人民币

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国内就必须要有自主研发的芯片来保证整个市场供应链的弹性和安全,一方面是国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国产芯片替代,另一方面是所有的汽车厂商需要保证自己本土化供应链弹性和安全。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的原始设备制造商与芯片厂商直接合作,共同研发设计制造和封装芯片,以提高对整个芯片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芯片相关企业就达到3.08万家。

在国产芯片有望实现快速完成导入和应用的前提条件下,我国芯片产业也将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举报/反馈

中能国泰集团

604获赞 89粉丝
一家综合型金融投资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