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社区由八个乡(镇、街道)搬迁群众组建而成,具有多民族聚集、乡城交融、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人员结构复杂,治理难度大。为更好地开展工作,社区突出党建引领,强化“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探索“四个三”工作模式推动搬迁社区基层治理,即突出“三个引领”、用好“三支队伍”、搭建“三个平台”、破解“三个难题”。四年来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进一步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了民族团结、社区和谐。2021年4月份,社区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引起多方关注。
突出“三个引领”
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社区“两委”班子、派驻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队及党员干部带头表率,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中来,最终带动搬迁群众融入社区。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搬迁群众主动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生活圈”。比如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工作中,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工作,带动了身边群众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社区环境明显改善,乱堆乱放、乱丢乱弃的陋习得到有效整治。
突出文化引领。结合重大节假日、少数民族节庆日和搬迁群众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及体育活动,点亮移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提高移民群众生活的信心。每年端午节、六月六“布依歌”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织拉拔河、包粽子、猜谜语、唱山歌等系列文娱活动,组织群众参与其中,以“文”为媒,促进了各民族间交流,增进了邻里关系,也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四年来,先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30余期,少数民族歌堂唱山歌活动50余期,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文艺活动20余期,参与群众3万余人次,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区是我家”的理念深入人心。
突出示范引领。组织开展一系列先进评比活动,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幸福家庭、文明楼栋”等106户(栋)颁发荣誉证书,形成人人争当先进模范、人人良好的社会风尚。制定社区居民公约,进一步规范搬迁少数民族群众行为,建立执行公约的红黑榜,定期公布公约执行情况,形成“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氛围,推动“人人做好模范带动、户户争当先进典型”,共同建设美丽和谐、团结进步的社区。通过示范引领,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由“干部干,群众看”转变成“干部带着群众加油干”的良好局面,进一步积蓄社区治理的磅薄力量。
组建“三支队伍”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工会职工之家、妇女之家、青年志愿者等群团组织作用,结合“社区吹哨、多方报到”工作展开,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帮扶部门的资源,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同时,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动员社区人缘好、威望高、善调解的退役老兵、老大妈及老党员组成“三老”志愿者服务队,并赋予“治安信息员、纠纷调解员、交通安全员、消防监督员、法制宣传员、环境整治员”等职能和任务,推动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四年来,“三老”志愿者服务队伍累计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活动200余次,接受群众咨询5000余人次,参与各类纠纷调解200余次。
组建治安联防队伍。定期召开警民联席会,研究部署社区治安和相关工作,推动社区治理纵深开展。由社区派出所、社区“两委”及乡村振兴工作队、网格员、联户长、物业公司等组建社区治安联防队,加强日常特别是夜间治安巡逻活动,积极配合派出所开展外来流动人口登记和处置社区内各类突发案件和苗头性群体性事件,形成警民互动、群防群治工作格局。组建以来,共配合辖区派出所开展外来流动人口登记2000余人次,发现和化解各类突发事件162件。
组建群众自治队伍。健全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把兴旺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和3个办公专属网格,由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担任网格长,社区“两委”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担任网格员,从热心公益事业、在群众中威望高的党员、退伍军人、居民代表中选拔联户长192名。先后成立政策宣传小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小组、疫情防控服务小组、红白喜事服务小组、卫生健康服务小组、便民维权服务小组,精准服务群众需求,推动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向楼栋下沉,打通服务群众和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搭建“三个平台”
搭建智慧治理平台。依托智慧警务“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大数据警务系统搭建社区智慧治理平台,让社区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加强派出所、社区和物业等主要部门的协调联动,动态采集社区入住人员基本信息、家庭成员结构、就业情况、收入以及各个用户用水、用电等实时动态情况,实现对社区实有人员及实有资源的精准管理。同时,将小区及周边各类“天网”及“雪亮”监控点、视频资源、车辆卡口、违停抓拍等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并汇聚到一个平台,实现视频资源立体化统一调度、统一巡查,形成了闭环式的防控网。积极向上对接,力争把易地扶贫安置社区接入贵州综治信息平台,增强智慧平台的功能,最终达到互联互通、一网通办、优势互补的目标。
搭建群众交流平台。先后建成民族歌舞、民族文化展演台、民族家园广场、乡愁馆、陀螺文化传习场等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场所,为群众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推进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娱乐、共话乡愁、共享欢乐,不断促进民族情感、拉近民族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引导各族群众用传统节庆活动、民族体育技艺、民族舞蹈节目展示各族文化魅力。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室、民族歌堂、妇女之家、职工之家、四点半课堂、篮球场和排球场等阵地开展少数民族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让群众沟通交流有场地、有活动、有载体。
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进驻开展工作。目前民政、医保、综治、残联等部门已进驻并正常开展工作,设置相关职能的窗口,搭建便民服务平台,让群众在社区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建立综治中心、公检法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多方联调工作机制,通过采取警诉联调、警律联调、司法确认等方式,推进综合执法管理进社区,重点对治安案件、社区矫正、矛盾纠纷等进行治理和管控,形成“一方问题多方支援、一处纠纷多处发力”的矛盾纠纷联调机制,让大小问题不出社区,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区。比如陈光琼工作室,在进驻社区开展工作后,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让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破解“三个难题”
破解基层“难治理”问题。针对群众多民族聚居,人员结构复杂、生活习惯不一样、弱势群体居多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推动基层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以共治善治促进搬迁群众融入。进一步健全“社区吹哨、多方报到”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类资源,形成治理合力,构建形成力量全介入、问题全收集、服务全覆盖、成效全评价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破解群众“难融入”问题。针对来自深山区、石山区易地搬迁入住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水平低、融入城市生活难等情况和问题,开办“移民夜校”,从识字(名字书写、自己居住的房号识别等)、电梯电器使用、乘坐公交等常识,帮助移民群众融入“城市生活圈”,全面提升群众在社区、在城市的生活技能。例如,通过“双语”培训、“双语”传达相关精神,让少数民族群众不断传承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学习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最新技能。结合居民公约的制定和宣传,进一步规范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促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生活圈”。
破解就业“难稳定”问题。把就业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动就业创业工作,让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加大拓展省外劳务输出、引进扶贫车间、技能技术培训、搬迁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工作力度,采取“六个一批”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即“常摸排”储备一批、“抓培训”提升一批、“扶贫岗”安置一批、“产业带”聚集一批、“引进来”解决一批、“走出去”输出一批。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劳动力5072人,已实现就业4820人,就业率95%以上,其中:省外就业2187人,省内县外就业211人,县内就业2422人,基本上实现劳动力家庭至少“一户一人”就业,社区户均2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
通讯员  黎以旭
编辑  胡婷婷
编审  王永杰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899万获赞 90.7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