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支持下,由《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主办的“2022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暨《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2》发布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全国政协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言。
杨凯生先生在发布会上充分肯定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杂志连续多年编撰、发布中国上市银行系列分析报告的意义和价值。他指出,上市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规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超80%。对上市银行群体的分析和研究,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国银行业的总体经营管理状况,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报告对上市银行群体的这种行业性信息披露,对有关部门、媒体、社会公众等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某家上市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杨凯生先生认为,公司治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尤其重要。对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相关情况的研究,关注银行业董事会公司治理有效性、高管人员资质等课题研究,并加强对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工作。要探索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方面定性以及量化评价指标的设计。杨凯生先生希望,中国银行业协会及其搭建的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智库平台,能够牵头做一些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研究工作,持续提升银行业管理质效。
研究上市银行意义重大
杨凯生先生认为,总的来讲,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杂志社连续七年编撰中国上市银行系列分析报告,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情。
第一,对上市银行的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对于了解、把握我国银行业发展全貌具有重要意义。上市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上市银行总资产已经占到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80%以上,无疑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部分。因此,对上市银行的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把握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全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来讲,这对于我们掌握银行经营管理的全局、更好把控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方向、促使银行业保持与实体经济更加科学、合理、相辅相成的发展,都很有帮忙;从微观来讲,这对于银行业机构自身发现自己可以对标的同行、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都是很有意义的。对资本市场来讲,中国上市银行系列分析报告的编撰,是在单家银行按照规定、规则进行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我们银行业整体的行业性的集中信息披露,这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做法。
第二,报告的编撰和发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披露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它还具有对银行业机构的某种引领作用。比如《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2》中,有关于银行业ESG信息披露情况的专题章节。银行业过去的提法是履行社会责任,本年度报告中对“银行业ESG信息披露”的关注,是对以往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信息披露的惯常做法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改进和完善,这对于促进银行业进一步理顺自身ESG治理机制、体制,进一步提高ESG相关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第三,报告对于帮助有关部门、媒体和社会公众科学地看待、分析某一家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业,可以发挥良好的沟通交流作用。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在不断发育、成长过程当中,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经营管理确实具有一定专业性,有的问题一句两句话还说不大清楚。所以,对银行经营发展情况的准确分析、研究,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银行业自身有义务、有责任加强与市场、媒体、投资者、社会大众的沟通交流。坦率来讲,目前这方面还是一块短板。《中国银行业》杂志社编撰、发布中国上市银行系列分析报告,在这方面做了一件好事。现在来看,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对银行业经常会做出很多评论,这当然对银行业自身发展有一种鞭策、激励,甚至是监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对银行业具有一定水准的科学、全面、辩证的评价,是有专业门槛的,这就需要银行业自身主动向社会多介绍情况。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上市银行系列分析报告的编撰和发布,对于加强银行业与外部市场、媒体、投资者、社会大众的沟通交流,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应加强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
杨凯生先生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对任何公司来说都很重要,而对于股份制的上市公司、公众公司来讲,特别是对于上市银行则更加重要。
研究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意义重大。公司治理问题之所以对于上市银行更加重要,这和银行的特殊性有关。银行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业务的本质是管理和经营风险,第二个特点是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的外部性或风险的外溢性很强,所以我们对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必须高度关注、持续关注。
前一阶段有些地方的银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很多,但其中不能不说这些银行的公司治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之所以出现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的银行长期以来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对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有待加强。因为目前中国上市银行系列分析报告的研究基础主要来自于各上市银行的年度报告,而银行年报往往对这方面的情况的介绍和研究内容占比不多。
事实上,不仅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对于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定量研究,均缺乏充分的条件,大多只是定性做一点描述。目前,我国除了“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慈善事业”等议题受到较多关注之外,公司内部治理方面,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文献提供有关研究的范式。即使发达国家一些公司有些做法,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差异,也未必能够完全抄用到我们这里。
尽管研究公司治理客观上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杨凯生建议,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能否考虑牵头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这对于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意义。
公司治理话题并不算新,但有些问题确实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比如,银行股权的进入、退出、投资、转让,现在算是比较清晰了,银保监会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投资银行业必须用自有资金、不得用借贷资金,等等。那么,如果一个企业自身存在着不小的负债,如何证明它对某一家金融机构、某一家银行的投资是自有资金?这其实也涉及到银行的公司治理。
又如,股东大会、董事会审议议案情况,上市公司年报等比较少涉及。信息披露相关要求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审议议案时,投反对票必须及时公告,但整体来讲,每个年度,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或否决的议案占比分别是多少?什么样的情况下,否决一些议案可以说是董事会、股东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自身作用,什么样的情况下则是表明董事会、股东会已经难以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形成合力了。如果从来都是赞成票,是否又表明董事会是“橡皮图章”?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设计定量指标来衡量这个问题?如无法设计定量指标,定性的分析如何展开?这些实际上都是公司治理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但确实是需要我们来研究的。
再比如,对一家银行管理人员的业务骨干队伍、人员结构组成也值得关注,特别是应该放在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比如某家银行管理人员队伍中,具有多家银行、多家金融机构履职经历的人数、占比是多少,其中频繁跳槽的人员比例大概占多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表明了这样的管理队伍从业经验比较丰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什么样的情况下,又提示我们这样的队伍可能存在某种风险或隐患。我们去分析“爆雷”银行的管理队伍特点,其实是可以发现类似“蛛丝马迹”的。
以上只是从不同方面举了几个例子,类似可以研究的问题还有不少。这些问题也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缺乏既有的、可以衡量的指标体系;二是许多问题分析时需要辩证来看,不能形而上学、简单化地一以概之。公司治理有的问题,可能很难一句话下结论,需要我们辩证、全面地看待、分析,不像分析银行的财务指标,虽然也不容易,但一些指标总还是可以说清楚的,比如某家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就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了,等等。
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更高水平的研究,短时间内确实不容易做到。对此,杨凯生先生希望,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依托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汇聚行业研究力量,牵头做一些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研究工作,探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相信这对健全、完善中国银行业整体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银行业管理质效一定会有所助益。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