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力达瓦,一颗大兴安岭东麓物产丰饶的水畔明珠,一座多彩民俗交融的文化小城,一个培育曲棍球国际竞技体育健儿的人才发源地。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条件,手握绚烂璀璨的多彩中华文化瑰宝,今年以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紧抓呼伦贝尔市委提出的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行动计划这一发展契机,牢固树立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的鲜明导向,深挖莫旗地域特色文化,统筹阶段区域发展布局,聚力重点景区提档升级,不断探寻文、旅、体产业融合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谋深落细做实莫旗文旅产业提标提效新篇章。
烈的曲棍球比赛。(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扬优乘势 打造品牌发展新标杆
在莫旗阿尔拉镇,曲棍球杆几乎成为孩子们的运动“标配”,他们对曲棍球运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并醉心于训练,甘心付出心血和汗水。提到训练的苦和累时,孩子们认真地说:“虽然一天三训特别累,但是打曲棍球就是我的理想,为了理想付出这些辛苦是值得的。”
莫旗素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这里曾创造出“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的辉煌。作为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曲棍球运动在莫旗历史深远,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曲棍球的身影,小到几岁孩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挥动球棍打上几杆。依托于莫旗良好的人才资源和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1976年中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队在莫旗组建,自此,时代赋予了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新的内涵和使命。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曲棍球这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莫旗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曲棍球事业发展,历经多年努力,不仅填补了国家该项目的空白,还建立起了迄今为止国内系统最为完备的曲棍球运动人才培养训练机制和设施,为国家队先后输送队员多达100人次,为兄弟省市区队输送教练员20余人、队员100余人,持续彰显了莫旗曲棍球“为国育才、为国争光”的精神。
雕塑、建筑、花坛……放眼望去,曲棍球的图案元素遍布在莫旗的大街小巷,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标志性文化。如今在莫旗,曲棍球既是一项传承已久的体育竞技,也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承载着奋发昂扬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成为莫旗极具代表性的旅游名片和文化符号。
在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对此,莫旗立足于“曲棍球”这一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深耕“曲棍球之乡”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探索传统体育竞技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发展道路。
拼抢、带球、射门……日前,在一片呐喊声和击球声中,第三届中国中学生曲棍球锦标赛暨2022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曲棍球锦标赛在莫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拉开了帷幕,精彩绝伦的曲棍球比赛迎来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近年来,莫旗以赛事活动为抓手,通过“曲棍球+活动”深挖曲棍球文化的品牌核心内涵。针对亲子市场打造“曲棍球+研学”品牌,打通暑期文旅体需求,并辐射带动附近区域协同发展;依托“曲棍球+演艺”系列活动,让游客在艺术欣赏中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风采;打造“曲棍球+文创”品牌,通过文创产业进一步深化传统体育与体育非遗的市场价值;在“曲棍球+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中,不仅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增加乡村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该旗通过对“曲棍球+”赋能文旅体产业全域全业全季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不断撬动地区的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全力延长曲棍球产业链,让曲棍球成为一种号召力,如今的莫旗正在打开一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鲜明区域带动力的新开局。
精致的哈尼卡头饰。(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全面挖掘 激活特色文旅体资源
惊涛骇浪晴雷吼,万马奔腾气势弘。走进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尼尔基水利枢纽,人们不禁被眼前气势宏伟、巍峨壮观的枢纽建筑所吸引、震惊,500余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的水面在蓝天、白云和周边地质地貌的映衬下风光旖旎、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
莫旗处在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交会地带,纵观嫩江和诺敏河两岸,生态系统完备、水系发达资源丰富。近年来,莫旗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护短”生态优势,坚持将生态底线作为旅游发展的“起跑线”,通过深入挖掘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旅体资源,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上新台阶、出新成效。
金秋九月,莫力达瓦大地上到处一片田连阡陌迎丰收的勃勃景象。有着“大豆之乡”“北国粮仓”美誉的莫旗拥有耕地面积854万亩,以县为单位居全国第二位、自治区第一位。粮食产量年均在17.5亿公斤以上,位居自治区第二位,大豆产量年均在7.5亿公斤,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依托于强劲的农业生产能力,莫旗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以额尔和乡、西博荣村、腾克村为集聚点的乡村微度假品牌,开发以额尔和乡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接待户聚集区,以乡村游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之路,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柳编的篱笆围墙、介字形的屋顶和木雕隔扇,走进腾克达斡尔民俗村,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种传统的达斡尔民居,这里依山傍水、民俗气息浓厚,十分适合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莫旗的民俗文化丰厚多彩、独具魅力,全旗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项、区级20项、市级25项、旗级38项,浓郁的人文风情和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焕发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莫旗在非遗保护、传承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初步形成了“优势项目引领、品牌项目扶持、濒危项目抢救”的多元化保护格局。通过推进非遗项目与冰雪运动、旅游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展现出独特魅力,挖掘整理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中华文化和传统非遗文化体验内容融入到旅游景区中,赋能旅游产业新引擎、新潜力。
与此同时,莫旗深入挖掘东北抗联“三进呼伦贝尔”主战场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小库木尔村和郭尼村红色旅游,积极创建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通过寓教于游、寓游于教的形式弘扬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提高文旅产品供给质量。
伦贝尔首届(莫力达瓦)曲棍球竞技非遗传承暨文旅体融合发展大会。(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厚植产业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近日,一场缤纷多彩的文化旅游体育盛会——呼伦贝尔首届(莫力达瓦)曲棍球竞技非遗传承暨文旅体融合发展大会在中国达斡尔民族园盛大开幕,拉开了莫旗文、旅、体产业融合旅游季的序幕。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是国家4A级景区,坐落在有着255年人文历史的八旗斡包山所处的山脉上。为了不断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智慧景区,今年,莫旗对中国达斡尔民族园实施了计划总投资2899万元的智慧景区建设项目。项目将对民族园大门、猎鹰广场等18个景点全面进行信息化系统改造与升级,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文旅发展。而这,只是莫旗推进文旅体产业发展的众多项目之一。
文旅体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莫旗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突出项目驱动,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优势,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一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大力实施文旅体项目,抓紧项目招商、抓实在建项目、抓好项目谋划,以项目建设引领带动文化旅游融合,不断推动文旅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该旗实施文旅项目计划总投资为6221.84万元,年内计划投资3649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动合作,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规划、发展、项目打造、宣传推广等方面推动形成政企发展合力,发挥政府机构宏观政策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和投资水平。
“曲棍球+”产业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他旅游业态也在莫旗蓬勃生长。撑一顶帐篷、搭一块天幕、备一桌餐品,面朝江水沐雨微风……在江边,前来露营的游客惬意地享受着远离尘嚣、悠闲静谧的时光。如今,露营游成为莫旗旅游新业态,一同时兴起来的还有民俗游。莫旗以推进腾克达斡尔民俗村民宿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开发多元化乡村旅游产业,努力培育莫旗特色民宿产业集群,打造呼伦贝尔市全域旅游特色品牌。通过挖掘“中国最美星空目的地”品牌资源,着力打造独特的星空文旅IP。同时,积极发展优质文旅商品企业,推进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前端创意设计,着力实施传统手工艺品传承创新和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打造莫旗旅游特产礼物品牌和形象IP。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莫旗将继续乘着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的东风,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进一步融入呼伦贝尔市全域全季全业文旅体产业的发展格局,乘势而上,蓄势而发,奋力谱写文旅体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终审:王佐政
复审:王猛
初审:陈乔新月
编辑:杨丹
校对:张雨婷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网址:wlt.nmg.gov.cn
|联系我们:mail@nmgwlt.cn

【免责声明】

1. 本公众号上部分文章和图片为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公众号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稿件来源进行了标注和通告,如有漏登或稿件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改或删除。

3.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觉得好看,随手“在看”

举报/反馈

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

54.3万获赞 2.4万粉丝
走进亮丽内蒙古,从这里开始!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