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从不缺少神话故事,神话中更有数不清的神仙,但是现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却都是无神论者。而这不仅仅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的现象,在中国最贫穷落后的时候,也是封建迷信最昌盛的时候,很多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中国推销他们的上帝,但是他们却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我见过最难传教的地方”。
西方传教士发现,中国人会在传教士讲教义的时候认真听讲,还时不时点头表示你说的“对”,但是听完也就听完了,回家该干嘛干嘛。
中国人对神的态度不是说不信,而是选择性“信”。
平日里很少有人随时把“佛祖”“玉皇大帝”之类的放在嘴边,只有在考试、求子、求姻缘等这些情况下才会临时到庙子里烧香拜佛,俗称“临时抱佛脚”,平时理都不理。而且庙里的人绝大部分是游客,旅游的时候顺道拜一拜求个平安,真正的信徒是比较少的。
一些地区有句俗话叫“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如果真的左眼跳了,那这个人估计会很开心,但如果右眼跳了,心理八成会想这是“封建迷信”。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对神的态度是很随便的,很多人烧香拜佛的时候,根本不知道面前拜的是那路神仙,不管是道家的还是佛家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总之遇见的时候,或者遇事前拜一拜总没错,又不耽误什么,求个心安。
至于之后显不显灵,很少有人去关注,愿望实现了那是自己的努力,愿望没实现那是你这路神仙能力不行,以后不拜了。这和西方的那种对神的虔诚有着很大区别,西方人对神的敬畏是属于生活顺利是神的庇护,生活不顺是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虔诚。
那为什么中国人会出现这样的心态呢?
其实中国一开始也是相当迷信神的,商朝时祭祀是拿活人献祭的,但是到了周朝,对神的信仰就没那么积极了,到是周朝统治者给自己封了神,自称“天子”。
周朝之所以对神产生怀疑,主要是因为在武王伐纣之前,周武王给自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是“大凶”,但是最后却打赢了,从此之后周朝的臣子就觉得这个老天好像也不是那么靠谱,所以在治国时也不像之前那样动不动就算卦,让神来约束人的思想行为,而是变成了“以德治国”,用道德来约束,这也让中国开始推崇礼仪和牌面,名声和节气往往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在儒家思想中有一句“敬鬼神而远之”,意思就是说对鬼神客气客气就行了,但绝对不要接近。这样的思想也让中国人从周朝开始就非常“务实”,用西方的话说叫“唯物主义”,用东方的话说叫“我命由我不由天”,神从此则变成了“工具”。
为什么说是“工具”?中国人不依赖神,但不代表中国人利用神。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陈胜吴广起义时在鱼肚子里塞纸条,上面写“大楚兴,陈胜王”。一旦需要神的时候,往往是目的性很强的时候。
比如古代军队出征时要祭祀天地,天气干旱时要修龙王庙求雨,洪水泛滥时要到河边请河神息怒。用现代的话说,是需求和供应的市场关系。
对我有用我就拜一拜,哪怕没有这个领域的神也要创造个神出来,所以有土地爷、灶王爷、财神、月老等,每一个神都跟工作岗位一样,分工明细而且绝不僭越,不会存在到财神面前求姻缘的情况。
所以这又出现了在西方人看来不能理解的现象,在西方,教堂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圣神的,特别是战乱的时候,往往会成为普通老百姓寻求庇护的重要地区,军队也很少靠近这些地方。
而在中国历史上,庙里的香火旺盛的时候往往都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而当国家战乱不休时,庙宇往往都是残破不堪的,住在庙子里的往往不是和尚,而是土匪和流兵,佛像多数被拿去卖钱,祠堂则被拆了当柴火烧。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因为,有钱时,大家有心思就来拜拜;战乱时,大家都想着怎么活命,没精力也没钱来烧香拜佛,更何况求了和平也不管用。就像公司里的老板,觉得你这个岗位没用了就要裁员一样。
所以在中国,人和神的关系,更像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给你香火钱你得帮我实现愿望,你不能帮我实现愿望,那我也就不给钱了。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军阀张宗昌为求雨无果,居然炮轰龙王庙。
所以中国人拜神仙是一种习俗,而非信仰。而且中国很多神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比如武财神关羽,这更能说明中国人“重人事”,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情社会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诞生的。
在外网知乎上有外国人写道:在西方,上帝创造了诺亚方舟,在洪水中拯救了人类;但是在东方,人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疏导了洪水,战胜自然灾害。即使在神话故事中,中国人也一直相信自己,而非相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