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常人的眼光里,20岁的小姑娘才将爱情视为一切先决条件,只要有了爱情,一切都可以抛至脑后,对她们而言,爱情依旧是激情的产物。

30岁的女人则不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们对爱情的观点早已发生了改变,有人说,30岁的女人很物质,只看重婚姻市场中的利益价值,挑三拣四,其实并非如此。

30岁的女人不是不相信爱情,只是因为她们经历的实在太多。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在她们眼里,与其拼尽全力去爱人,不如等人来爱。

想要爱情,却又逃避爱情,要求现实,却又逃避现实,看透一些人,却又看不透一些人。她们的要求其实只有一个:被宠,任何让她们感觉心累的关系,都不会主动去维持。

也正是这种心态,让她们遭到了婚恋市场的歧视,直接“被剩下”,“30多岁,有男人要就不错了”,婚恋市场对女性的歧视比你想象的严重

女性年龄的隐形歧视,就拿年龄来说,年龄永远是女人生命中的一道坎,30岁,这个特殊的年纪,将成为她们在相亲上最大的软肋。

“过了30岁,就只能挑男人堆里剩下的了”“女人就应该在30岁前结婚”“30岁之后生不出来孩子了”“过了30岁,有个男的要你就不错了”,这样的声音,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耳旁。

在笔者眼里,男人对女人的年龄歧视早已变成了显性歧视,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我有个92年的朋友,去年12月份,也就是她29岁的时候,在相亲市场公开征友,应者云集,但奇怪的是,当她今年三月再次征友时,响应者却寥寥无几,仿佛90%的男人都人间蒸发了。

女人29和30岁的差距,就这么大。

想来其实挺可笑的,就因为如此,许多女性25岁,26岁就被家里逼着相亲,就是为了避免在30岁时遭到男性的“隐形歧视”.

说到30岁的年龄歧视,人们普遍相信相关的科学证明: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5-30岁,35岁以上就是高龄产妇,如果按这样的算法算,一个女生如果24岁开始谈恋爱,那么最终怀孕也就到了30岁了,如果是28岁左右结婚,那么怀孕也差不多到了35岁。

因此,很多女孩24岁就开始着急相亲,人们对剩女一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通常来讲,那些27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女性,就会被定义为剩女,尽管她们都不爱听,尽管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性。

这个其实就是很典型的“年龄”歧视。

很多女性都不愿意被扣上这样的帽衔,然而,男性们并不在意他们的想法,只要达到了这个条件,他们通常会以“剩女”来称呼她们。

于是就有了这样奇怪的逻辑,在婚恋市场中,女性的个人价值等同于年龄,无论这个女生在其他领域多么优秀,不管是否有车有房,只要这个女人年龄到那儿,就会贬值,这样一来,女人的婚恋市场价值等于生育价值,最后推倒为,女性的社会价值仅仅等同于生育价值。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很多网络情感博主,大v营销号,打着情感咨询的幌子散布各种舆论,对女性的价值进行各种不合理的解读,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和生育能力挂钩,最关键的是,这些情感博主很多自己都是女性,诸如此类的言语,对女性的价值观影响巨大。

晚婚晚育很正常,其实,但凡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有些社会阅历的人都知道,越来越多女性晚婚晚育,生育年龄也随之推迟,选择在30岁之后结婚,在35岁左右生孩子的女人大有人在,据相关婚庆网站数据统计,国内一线城市,女性平均的初婚年龄都在32岁,男性则在35岁。

所以,女性在30岁到35岁之间结婚是很正常的事情。

虽然在常人眼里,这个年龄段结婚生子已是高龄,但不代表女性就完全失去了生育能力。

尽管35岁加的女性身体各项机会下降,生育能力会大打折扣,但现有的医疗水平足以保障女性能够顺利生育,女性只要还有排卵能力,就不存在不能生育的问题,有很多女性仍然能在35+的年纪生下孩子。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女性晚婚晚育了。

所以理性点来讲,年龄会影响到女性生育能力,但却不是不能生育的阻碍。

其实30岁左右的女性恰恰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年纪,她们既处于自己事业的“黄金时代”,又处于相亲年龄的“底层末流”。

如果按照女性总是往上找的原则,那这群偏向于金字塔顶端的女性就极其尴尬,在相亲市场中,不乏有很多88年89年90年的女性客户,事业有成、独立成熟,年入百万,在各行各业都是经历丰富的佼佼者。

然而,优秀的她们已经到了婚恋市场当中,仍然会被各种挑剔,而她们自身也不愿意降低标准,也更难找到对象。

而那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男性,又往往会向各个年龄层的女性投出橄榄枝,其中,又以长相和年龄作为标准,这就决定了,30岁加的女性要同20几岁的女性一起竞争,这本身就是极为不公平的。

女人30岁确实是一个关卡,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来说,最重要的是内心沉稳,遇事沉着冷静,做一个稳重不浮躁的女人,坚定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自然会吸引到真正优质男性的关注。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举报/反馈

心格情感

28.9万获赞 6.2万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