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一,名词解释
1 神:精神,思想。如《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2轻:不看重,不执迷。
二,大意浅说
清代大才子纳兰性德在 《渌水亭杂识》卷四中说:“诗至明远,而绚丽已极。”大概意思是说,绚丽到了极致的诗,是透彻而深刻,清朗而旷远的。
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叫“色即是空”,或者“万法归一”,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二十四品诗不过是二十四件不同风格的衣服而已,但穿衣服的却是同一位幽居山林、超凡脱俗之士。
那么,什么是“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呢?
司空图自号“耐辱居士”,其所作《耐辱居士歌》一首相记,其中有句云:"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
用在此处做注再适合不过:光阴似箭,催赶着快活的人不停的走向生命的终点,给我再多的黄金我也不会心动,我乘鹤云游的生活多自在多快意啊,这是身外之物(黄金)买卖不了的内心高贵。
《论语·述而》中也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虞舜时代流传下来的乐曲《韶》,三个月后依然还沉浸在乐曲的愉悦境界之中,搞得连吃肉的胃口都没有了(由此可见,孔子平时是爱吃肉的!)。
也就是说,只有在精神层面维持着富足与高贵(精神文明),才能真正超越对身外之财物的依赖(物质文明)。
又比如说,当你饿了整整七天七夜,且手里仅捏着一粒芝麻的时候,前面哪怕出现一只桃子就足够让你怦然心动,甚至铤而走险杀人越货;当你日日美味佳肴,而且手里抱着一个大西瓜的时候,前面就算出现十个桃子,你也不屑一顾的。黄金与肉以及桃子一样,其价值因人而异,因内心的匮乏程度而异。
那么,什么是“浓尽必枯呢?正所谓月盈则亏,物极必反。花开到最浓艳之时也意味着枯萎即将开始?
而淡者屡深,正好相反,作诗如作人,凡事含住七分于心底,只吐露二三分在眉目,这样的人是深邃耐品的,下语平淡用意精深的诗作,才能意味深远,越品越让人拍案惊奇。
西方文豪海明威曾经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可以与此此观点相互印证。他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同理,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而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一,名词解释
1馀:即余,残留的意思。
2华屋:华美的屋宇,古指朝会、议事的地方。
3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如南朝陈阴铿《渡岸桥》诗云:“画桥长且曲,傍险复凭流。”
二,大意浅说
隐约透过水畔尚还残留的薄雾,看见层林夹染的那抹杏红,便是绚丽了。其中包括“雾里看花”的朦胧以及“山抹杏红”的鲜明之美,使鲜艳的色彩之中蕴含了一份含蓄的韵味、
此句与高古品的“空潭泻春,古镜照深”非常相似,都属于含而不露的“留白”手法,着重于神韵传递,而有意忽略具体形象与细节描摹。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中由来已久,更在《诗经》中臻至化境;如《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中绚丽与高贵,含蓄与自然诸美具备,实在是妙不可言。
绚丽如明月寂照下的华美宫殿,璀璨而静谧,华丽而庄严,它只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侵略与嚣张;绚丽如浓荫下的若隐若现的画桥,雕龙饰凤,而又沉着无名,化身为自然界的一道风景。
是的,真正的绚丽,是内心世界达到饱满圆融后,自然流露的韵味,就像加了琉璃灯罩后的明灯,依然氤氲着心中的光芒,就像春风暗度的柳枝,尽管无人欣赏,依然吐露着心中的嫩黄。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一,名词解释
1尊:即樽,酒杯。
2自足:自给自足。如《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清代顾炎武《偶来》诗亦云:“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无求。”
3良:诚。
4殚:尽。
5美襟:美好情怀,美好胸襟。
二,大意浅说
金樽满斟美酒,银案横陈古琴,但这并不是主人奢靡无度,而是必须以这样的至高规格,才能显现出对坐中佳士热忱与真心,才不会显得主人的流俗与失礼。
是的,真正的绚丽不是用来向外人炫耀的,而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必然采取的有效方式,也只有这样,绚丽才不失为真诚美好的情怀。
也就是说,绚丽之品,无需刻意为之,也无需刻意不为,任它水到渠成,自给自足,也就是真性情,大胸襟了。
如《庄子·应帝王》云:“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作诗也一样,当用心若镜,绚丽纤秾也好,高古典雅也罢,都是“随机应变”的结果,而不刻意为之,唯有这样,才不会伤害到那个本质的真我,才无碍于契入自然的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