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地台说简称槽-台说,是一种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曾为大地构造学说奠定基础。它的基本观点是:地壳运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排除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可能性,并认为地壳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历史中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槽台说被称为“固定论”。这一学说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有统治地位。

槽台说认为,地壳是由两大构造单元―地槽和地台―组成的,地槽是相对活动的区域,地台是相对稳定的区域,而且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来的。

地槽区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分布,且有升降速度快和幅度大、接受巨厚的沉积并有复杂的岩相变化、褶皱强烈、岩浆活动频繁等特点。地槽的发展大致分为两阶段。初期以不匀速的下沉为主,地势起伏很大,接受巨厚的沉积,并有基性岩浆活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随着下沉的幅度增大,沉积物也由粗变细,甚至出现酸盐类沉积。后期,地槽受强烈挤压抬升,沉积物由细变粗,并产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同时出现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最后形成突起的褶皱带(造山带)。如喜马拉雅地槽、昆仑地槽、秦岭地槽等。地槽经过强烈的降升运动之后,活动性减弱并受长期的剥蚀夷平,此后逐渐转化成为地台。

地台区是地壳较稳定的区域,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都较小,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也较弱。由于其前身是地槽,故下部为紧密褶皱和变质的基底;上部沉积了较薄的盖层,常形成宽阔的褶皱,构造形态和地势起伏较地槽区简单。若地台区的沉积盖层被剥蚀而露出古老的褶皱基底时,则称为地盾。地台的例子有中朝地台、俄罗斯地台、加拿大地盾等。

槽台说对于解释地球上山脉和盆地的形成,对于古地理环境的恢复,以及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等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也仍然在应用于构造运动中。但是,这一学说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它把地壳运动只看成是升降运动,这显然是片面的。其次,它把地壳各部的相对位置在地史中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也不切合实际。大量资料表明,地台区并不是固定不变,只是相对稳定而已,因此,地槽和地台都不是发展的最后形式,彼此可以互相转化的。再者,此说将全球地壳分为地槽和地台两个构造单元。却没有阐明何地形成地槽,而另一地却形成地台。还有,此说关于槽台的特点是从某些局部地区研究而提出的,由于各地在时空和物质上存在的差异,有许多地方不适应。例如,现代海洋的构造与演变就未涉及。显然,它无法解释全球构造的演化过程,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一学说的理论主要是以大陆上的资料为基础的,极少涉及现代海洋的构造和演变情况,故具有一定局限性。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解释也不够全面,大量资料表明,地台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相对稳定的一种构造单元。因此,地台和地槽都不是地壳发展的最后形式,彼此可以转化。例如,我国东南部,地台区的特征已不断消失,活动已逐渐增加,有向新阶段转化的趋势。据此,陈国达教授认为,地壳构造除地槽与地台外,还存在一个新的构造单元―地洼区(原称活化区)。这观点现已发展为一个新的分支——地洼学说。

地洼说认为,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不仅地槽区可以转化为地台区,地台区可以转化为地洼区,这种转化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的向前发展。地洼本身也不是地壳发展的最后形式和阶段,更可能转化为别的更新的构造单元。当然,地壳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地区、各阶段的情况是有差别的。地洼说的出现使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

举报/反馈

风雷说地质

2551获赞 800粉丝
诚信做人,诚实做事,诚心做学问!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