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彭可心
湘潭市雨湖区湘江西岸,有一座400余年历史的万楼。登上万楼,眼前湘江茫茫、绿树萋萋。宽阔的江面,宛如一面明镜,倒映着天空中的云海,和湘潭现代的都市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湘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走过了治污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
湘潭竹埠港28家化工企业整体关停,又见一江碧水扬清波;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得力,珍稀鸟类常来觅食欢歌。与此同时,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批又一批环保志愿者,用行动守护一江碧水,用爱心守护万千生灵,用双手为湘潭添上一抹绿色。
(8月23日,从长株潭生态绿心——昭山森林公园极目远眺,天空澄澈,草木葱茏,蓝天白云下,一江两岸风光旖旎。)
竹埠港守夜人
婚纱照和全家福见证母亲河蝶变
8月18日,记者跟随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毛建伟来到竹埠港。阳光灼热,道路两旁树木枝繁叶茂,遮挡了些许太阳的强光。
沿湘江东岸分布的竹埠港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原有28家化工企业,昔日是支撑湘潭经济的“股肱之臣”。甘蔗没有两头甜,长此以往造成的化工污染,让竹埠港逐步被贴上“环保毒瘤”的标签。
沿着小路行至湘江边,江水湛蓝,水鸟绕着河滩嬉戏。过去寸草不生的9家企业废水混排口长出繁茂的青草,有涓涓细流缓缓流动,清澈得很。
“以前这里排放的废水,黄的、红的、绿的,各种颜色都有,几公里远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草都长不起来。”毛建伟说。
十多年前,毛建伟就常用“湘潭矛戈”这个名字在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关于环保或公益相关的信息,对竹埠港更是熟悉。
2007年,湘江流域第一个环境保护NGO——湘潭环境保护协会成立,毛建伟第一批加入。之后他又成为“湘江守望者”,常年蹲守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两大重污染区。
“连续一个月去看排污口,可能很容易做到,但持续好几年,就难了。”毛建伟说,守望湘江是一件很枯燥的工作,坚持下去需要极大的热情和耐心。
“周末是集结号,下雨是冲锋号。”毛建伟说,周末凌晨或下雨时,企业常会趁机偷排污水。“志愿者这时出动,一抓一个准。”
志愿者“环保迪迪”,是湘潭有名的“竹埠港守夜人”。他真名宋伟,2013年9月,他持续15天通宵蹲守竹埠港排污口,取得了企业排污的有力证据,环保部门对偷排企业实施经济处罚并督促其及时进行有效整治。
同一年,宋伟和同为环保志愿者的刘源喜结连理。两人在湘江边排污口拍摄的婚纱照,在全国引起轰动。“当时排污口的水都是黑的,还有泛白的泡沫,污水的臭味让我们都笑得有些僵硬。”宋伟回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连续实施。
竹埠港化工企业关停被列入其中。2016年12月,竹埠港区域28家化工企业关停拆除,摘掉了污染湘江的“毒瘤”。湘潭一手抓竹埠港等污染场地的综合治理和修复,从源头直击污染“痛点”;一手抓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综合施策,持续发力,一步步助推湘江回到最初的美好。
拍摄排污口婚纱照5年后,宋伟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再次来到湘江排污口拍了一张全家福。这一次,水清草绿,宋伟一家笑靥如花。
截至目前,竹埠港累计完成修复面积29.8万平方米,治理修复土壤71.9万立方米。湘潭电化集团生产厂区旧址上,黑麦草、狗牙根、樟树、桂花树郁郁葱葱,覆绿面积达90%,达到了公园绿地标准。
“以前空气里飘着酸味,花草活不了,江里的鱼更是不敢吃。”现在,竹埠港村湾塘组居民肖利明敞开了以前绝不打开的门窗,过起了种花、钓鱼的悠闲日子。
民间河长
为湘江建定期“体检”的“电子病历”
湘江南来,在湘潭转而向西,途中涓水和涟水汇入,又渐转北流。
湘江湘潭段岸线约61公里,涓水湘潭段约68公里,涟水湘潭段约124.5公里。“这一江两水岸线,是我们民间河长的主要‘阵地’。”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民间河长办公室主任张一彬说。
“前面可能还有垃圾,再走走吧。”8月23日上午,民间河长龙新华和十余名民间河长来到湘江高新段净滩。
这段全长8.8公里的江岸,因为地势低缓、风景优美,常被许多钓鱼、烧烤爱好者“相中”。“有时候会发现钓鱼留下的鱼线、鱼钩,或者烧烤留下的白色垃圾,编织袋都装满了。”龙新华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轻快地跨过石块,夹起一只瘪掉的易拉罐丢进袋子。
2017年,龙新华成为一名民间河长,她的“责任田”就是守护湘江高新段严家港。每天傍晚,她雷打不动地来巡河,“微信运动”排行榜里,她总是遥遥领先。
打开龙新华的“巡河宝”小程序,记者发现,截至目前,她已巡河1053次,还举报了多起企业污水直排问题。
“我们的巡河小程序,内容涵盖地图、巡查、举报、活动和个人工作日志。”张一彬说,这就是给河流建了一个定期“体检”的“电子病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长体系。
湘潭建立“河长+河长助手+河道警长+民间河长+检察长”体系,联合公、检、法等多部门执法,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互助、决策协同”的护水治水新平台。在水系覆盖上,实行河流、湖泊、水库、渠道、山塘水系管护治理全覆盖。
自2017年启动“民间河长”项目以来,湘潭以河流一公里为单位,沿河招募市民、村民担任民间河长。
如今,湘潭市民间河长队伍已经发展到1180多人。“民间河长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责任河段巡查,他们既是信息员、监督员,也是宣传员、清洁员。”张一彬说。
“以前每隔一个月就要取水化验,现在湘江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化验次数少了很多;以前净滩要装满30多个编织袋,现在垃圾量都减半了。”多管齐下,张一彬明显感受到了江的变化、人的变化。
民间林长
守护湿地上的生灵
丘陵起伏,涟水蜿蜒流过娄底纳西阳河、孙水后,恰如长藤结瓜,绘就水府庙湿地景观。
水天一色,河洲参差。林木水域间,不时有鸟儿掠过,放声歌唱。
8月23日下午,气温超过40℃,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民间林长湘乡中队长张志军和队员们“全副武装”朝记者走来。“在林子里穿行,裹严实了方便。”
张志军刚刚接到线报,水府庙湿地旁边的林子有几个鸟网,他们准备立即去拆掉。
今年5月,湘潭成立了我省首支市级民间林长队伍,重点关注生态绿心、自然保护地、湿地及野生动物保护等区域。
手套、割绳刀、环保标语,这些是张志军每次出门的必备装备。首批招募的131名民间林长,他就是其中之一。
“看,那里有两个鸟网。”张志军朝林间指了指,快步走去。
鸟网覆盖了一半树冠,只见他熟练地爬上树,拿出割绳刀割断鸟网,队员们也没闲着,合力轻柔地将鸟网和树枝分开。
记者凑近一看,鸟网上挂着两只晒干的黑色小鸟,已辨认不出品种。“小鸟应该在天上飞,不应该被鸟网束缚。”张志军说。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真正构建起“省级统筹协调、市县分级负责、乡村具体落实”的林长制责任机制。
民间林长作为林长制的有益补充,构建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格局,打通了森林保护“最后一公里”。
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变化。湘潭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8%以上,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以上。
珍稀鸟类彩鹮、“鸟中熊猫”黑鹳、濒危鸟类东方白鹳和白琵鹭等珍稀物种近来相继在湘潭出现,它们或觅食或休憩或欢歌,旖旎的湘江边,寂静的浅滩湿地,风光无限。
长株潭绿心内,昭山兀立于湘江边,生机勃勃。
今年7月,长株潭绿心迎来首批72名民间林长。今后,他们将以网格化管理形式开展山林巡护,分片区承担守林、护林任务。
2013年,《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在全国首创地方立法保护一片绿地;省政府今年印发的《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将落实长株潭生态绿心法治化保护,依托湘江水系、山脉和主要道路,打造若干延伸到周边县市的绿色生态廊道,建成全国都市圈独一无二的城市绿心和生态安全屏障。
昭山之上,俯瞰湘江,江水如玉带,绕着昭山北去,云蒸霞蔚,景色无边。
(8月23日,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民间林长(左)和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罗铭座拆除鸟网。本版照片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青年观察】
为美丽家乡贡献青年力量
罗铭座(湘潭大学数学系大一学生)
我是土生土长的湘潭人,我的父母都是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民间河长,几乎每天傍晚,他们都会去湘江边巡河、净滩。
“我也想加入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高考结束后,我和父母这么说。他们听后很欣喜,但也认真地告诫我,“干环保要坚持。”
这次,作为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我跟随协会的志愿者们前往竹埠港、昭山、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当了一天民间河长、民间林长。
炎炎烈日下,我和志愿者们在湘江高新段净滩。不过十分钟时间,我的衣服早已湿透,汗水顺着脸颊滴到尘土中,瞬间就蒸发了。志愿者们仿佛不知炎热,仍旧无言地捡着垃圾。
在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我向民间林长张志军学习如何拆鸟网、如何保护森林资源。“环保这件事,总要有人做,所以我在做,也要带动大家一起做。”看着他熟练的动作,还有说起环保时专注的神情,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些年,我感受到了湘潭悄然发生的变化:湘江水清了,钓鱼和冬泳的市民更多了;空气质量更好了,在街上随时能呼吸到草木的清香;城市更干净了,随手扔垃圾的人少了,大家环保意识更强了。
站在昭山之上,湘江像一条蓝色飘带,娴静美好。看着眼前美景,我更加坚定自己想成为环保志愿者的想法。湘潭好山好水,我在这里出生长大,也想为保护这片青山绿水出份力。
涓滴成海,造炬成阳。从我开始,希望更多青年加入环保队伍中,为美丽家乡贡献青年力量。
举报/反馈

华声在线

242万获赞 30.9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
华声在线官方账号
关注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