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祭月拜月、吟月诵月,中秋词、颂月诗不计其数,能流传后世的却寥若晨星。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苏轼全诗》收录苏轼诗作2700多首,其中咏月诗多达300多首。苏轼笔下的月亮千姿百态,意象纷呈:明月、皎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暗月、江月、海月、森月、霜月、斜月、素月......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心境。苏轼的月亮,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构成。
  在苏轼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传达着恋人们的相思,表现江山之秀美,抒发思古之幽情,激发和启迪着我们考量人生、返朴归真。苏轼诗歌月意象对后世作家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
  聚散离合是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常事,不管是分隔在天涯一方,还是海角一隅,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离别之苦。在月明星稀之夜,诗人苏轼望着空中如银似水的月亮,不觉就想起远在异乡的亲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不少描写离合悲欢的诗句。
  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作了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词赠行。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词人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所以这首月夜送别友人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但“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二句,是说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家中的亲人牵挂着游子,远方的游子牵挂着亲人,他们时常会对着明月发问,我的亲人平安吗,我的朋友康健吗,我祝愿他们永远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二、月意象传达着恋人们的相思
  恋情诗与明月的关系也很密切。月光之柔和与恋人之柔情,和谐交融;月下朦胧,会使意中人显得更加的美丽动人,因为在朦胧的月色下,细小的缺点都被掩盖过去了,所以民间俗语有“马上点壮丁,月下看佳人”之说。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便有以明月象征爱情的诗了。苏轼自幼饱览诗书,借鉴其中的月意象写下了不少描写男女恋情的诗歌。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东坡还朝,除判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五月后,苏轼元配王弗已经病绪厌厌,院子里的秋千再也没有用过,身上也没有以前的香味了,粉红的脸色变得苍白,就像涂上污泥一般,总是一个人坐在回廊里落泪,脸上总是阴沉沉的。 五月二十八日王弗逝世,苏轼作《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词,回忆与王弗的生活景象和对妻子深深的怀恋。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词的上片,回忆夫妻清明节前后美好生活情趣。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清明未到,街坊中的秋千已经荡起来了。杏树枝头花苞渐渐绽放,淡红渐渐褪成白色,像被胭脂浸染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所写的杏花绽蕾的景色,一个“香蓄”“破”开了,杏子由胭脂一淡红一白色,美丽极了。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深留恋。
  词的下片,回忆夫妻长年的多情苦恋。被多情带来的痛苦的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这是一段深沉的回忆,丝思缕情尽在不言中。
  全词运用回忆之笔,重现了苏轼夫妻两次典型的生活情趣画面,将多情苦恋的夫妻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多情变苦,苦恋成病,度日如年,是本词的中心题旨。

  三、凭月意象表现江山之秀美
  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自然界的万物皆因披上其雪白的银装,而显得更加绚丽多姿。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眼中《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的满江明月万顷碧光。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碧色琉璃。
  上片前两句“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极写有美堂的形胜,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下片结尾两句“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四、借月意象抒发思古之幽情
  最能体现出苏轼在词的题材方面作出重要拓展贡献的,是他借助月意象抒发自己的思古之幽情。月下思古、怀古、抒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激昂慷慨的精神情怀,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艺术套路。要突破陈规,写出新意,非苏轼这样的大手笔不行。例如他的那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咏月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这一年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壮志未酬,功业未竟,反而事业上遭受重挫,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同三十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意气难平。眼前的壮阔江山,前辈的英雄伟业,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万丈豪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抒情主人公从怀古归到伤己,由伤己延展到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于是乎,诗人虔诚举杯,邀请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尽其豪兴一醉同销万古愁。
  这首怀古词兼具感奋和感伤双重色彩,词人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五、月意象激发着诗人考量人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他特别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带萌芽性质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令人陶醉的幸福生活[3]。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伟岸耿介的人格。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仰望星空,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出了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怀念亲人、遥祝美好等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如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上片以设问句徒然领起,在追问神秘之月中,引出“乘风归去”与留在人世间大干一番的心理上的矛盾斗争,在对矛盾双方的取舍中,表现了作者对人世间的爱恋。
  下片转写月光,在月光随着时间流逝的变换移动中,推出无眠之人,又由无眠之人对中秋圆月的质询中,抖出离别情思,但笔到而意转,遂借月之圆缺的“物理”排解人之离合的“人情”,最后以由衷的美好祝愿收结全篇,表达了作者超逸旷达的情怀,颇具哲理意味。
  苏轼对人世沧桑、人生如梦的观照,对出世与入世纠结心绪的梳理,是从自己具体的人生际遇开始的。这种对人生价值取向的观照最终落实为较纯粹的哲学性的把握。
  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位写月名家,虽然他的咏月诗词不及李白咏月诗歌的数量繁多,但仅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可见其不凡的气势,也许正是他继承了李白的浪漫情怀和宝贵品格,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被贬黄州期间,多次于月明星稀之夜,邀约三五友好泛舟长江,顺流而下。诗人和游伴们一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可见,苏轼对月亮是情有独钟的!在苏轼的艺术感觉里,月亮是美好的,多情的,无私的。

  明月千里,月光如银,洒在房舍、旷野、山川、湖泊上,如梦似幻的山川大地,全都笼罩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之中。月色的美丽,见之于夜晚,夜色沉静,月华如水。苏轼以其高妙的艺术才华,在他的咏月诗歌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咏月诗歌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因子。作为广阔渺远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因诗人主观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申出不同的感想;面对恒古不变,清辉永照的明月,自然勾起人们腾跃飞升的遐思,鼓舞着人们积极而勇敢地去探索人生的真谛与宇宙的奥妙。苏轼诗歌的月意象对后世诗词的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举报/反馈

寒锄

4418获赞 1041粉丝
国学爱好,诗意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