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

满门出征的英雄家庭


2022年9月2日《焦作晚报》A02版

2022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真实写照,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所在。


当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武陟就有一个挺身而出、毁家纾难、满门出征的英雄家庭,有一位“叫儿打东洋”的伟大母亲。


8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武陟县龙源街道孙庄村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武陟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办公旧址,探访这个英雄家庭的动人故事,感受澎湃的红色力量。


正在修缮中的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办公旧址。

家门口,挂起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的牌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共北方局创办了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共产党革命干部。


1938年3月,为了保卫根据地和发展太行南区的游击战争,在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基础上,太行南区抗日游击司令部在山西陵川夺火乡夺火村成立。


同月,受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刘子超派遣,当时在华北军政干部学校训练班学习的孙永宇、孙永宙兄弟俩和其他学员,奉命回家乡武陟发动青年参军。随后,刘子超带领队伍也来到武陟县,就住在窑头村孙永宇的家里。他们共同筹划、组建了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以下简称五支队),由孙永宇任支队长,也就在那时,孙永宇自家的门口挂起了五支队的牌子。


五支队成立后,在孙永宇和孙永宙的宣传动员下,本村的青壮年和他的兄弟姐妹孙永慈、孙永华、孙永德都参加了游击队。武陟大虹桥“绿枪会”也加入了五支队。


五支队组建后,在武陟做了大量的革命武装工作。木栾店商会会长王高峰和西街的孙介眉,企图在武陟组织维持会,暗地派人到修武请来了5个日本兵,强迫当地居民家家悬挂太阳旗,欢迎日军进城。八路军129师386旅在得到地方上的报告后,派旅参谋长周希汉带领补充团赶到木栾店除奸。他们直接调集指挥孙永宇的第五支队,迅速解决了反动的商会武装,斗争了商会会长王高峰,没收了汉奸孙介眉的家产,将缴获的枪支弹药充实了五支队的战斗力,将没收的粮食、浮财分给百姓。


在孙永宇的带领下,五支队办起了军工厂,生产手榴弹、步枪、大刀等武器,与日军多次交战,截获日本的吉普车和枪支弹药。


1938年10月,奉上级指示,五支队上山整编,除了有病留守和地下工作者外,其余人全部北上太行山。


毁家纾难,孙家五兄妹全都走上抗日战场

在孙永宇、孙永宙烈士故居,烈士后人孙之学结合所留存的图片资料,详细讲述了孙永宇一家举家参加抗战的故事。


孙庄村窑头孙氏家族是方圆百里、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孙永宇和孙永宙的父亲孙甲荣是清朝的举人,一生崇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孙甲荣与妻子牛凤英生育孙永慈、孙永华。后与冯棉茹成婚后,生育孙永宇、孙永宙、孙永德。他们一家人先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抗日救国付出了血的代价。


孙永宇,1938年五支队上山整编,任八路军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即赵谭支队)司令部行政管理股股长,后任指导员。1941年,随部队挺进鲁西南,到达东明县坝头时,与日伪军遭遇并展开激烈战斗。他英勇杀敌,身负重伤,以身殉国,年仅21岁。


孙永宙,1938年五支队上山整编,编入八路军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不计生死,升为连队指导员。1940年,部队转战于濮阳一带,与敌激战于濮阳东南的八公桥。为掩护战友转移,他率部分战士迎击敌人,在上房喊话劝降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7岁。


2009年9月,孙永宇、孙永宙当选“3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2016年7月,被“时代丰碑”焦作英模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表彰为“时代丰碑”焦作英模人物。


孙永慈,1938年参加五支队,根据五支队的安排没有上山,在家乡做我党的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他打入河南财政厅从事秘密党的地下活动,为我党做了大量的工作。


孙永华,1938年参加五支队,上山整编后在一次战斗中腿部受伤,被日军追赶时被一户张姓群众藏在自家夹层墙中。日本鬼子未搜出他,将全村群众集中到张家院中吆喝,如果不交出八路军伤员,就把全村群众全部枪杀。孙永华为了保护群众生命,挺身走出夹墙,群众得救了,孙永华被押往日本兵营。途中,熟悉地形的他和另外两名八路军一起跳入上小下大的枯水窖中,被八路军救出,最终落下了头疾。他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于1995年逝世。


孙永德,现名吴敏。1938年参加五支队,1939年到抗大华北干校学习,学习期满后返部队时,遇到鬼子追杀,他逃到吴庄的一吴姓人家中被救。孙永德为了感谢吴家的救命之恩,改名吴敏。


抗战胜利后,孙永德和丈夫由党组织安排转入地下工作,秘密发展党员,组织学生反抗蒋介石的独裁。解放后,孙永德赴苏联学习,学习期满后回国任中苏友好医院副院长一直到退休,已逝世。


孙之学在烈士故居讲述英雄母亲的故事。
“母亲叫儿打东洋”,她与两个儿子的道别成了永别

在这个英雄家庭里,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五支队,她就是成立五支队时已失去丈夫10年的女强人、孙永宇和孙永宙烈士的亲生母亲冯棉茹。


孙永宇和孙永宙在上前线向母亲告别时,冯棉茹对他们说:“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我虽然不在你们的背上刺字,但是你们一定要精忠报国,不打跑小日本,不要来家看我!”这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和两个儿子的永别。


冯棉茹将自己家的钱财支持儿子抗日,五支队成立壮大后,几百人的吃穿、军需困难,冯棉茹和牛凤英商量卖掉家中的地和房子作为五支队的给养。五支队上山后粮食很紧张,司令部军需困难,冯棉茹又冒着生命危险,扮成开封阔太太去山西探亲,坐着轿车把用卖地的钱买的20担粮、家中的12匹骡马和群众捐的衣物,通过十几名群众护送,穿过一道道封锁线送到八路军手中。


解放后,全国双烈属代表会议之前,孙永慈、孙永华、孙永德回家看望母亲,他们都知道孙永宇和孙永宙已牺牲,不敢告诉冯棉茹。五支队老队员孙永增将孙永宇、孙永宙牺牲的消息说了出来,全家人哭作一团,唯有冯棉茹没有掉一滴眼泪,她知道两个儿子是为抵御外侮、为民族解放英勇捐躯的。


冯棉茹怀着既悲痛又喜悦的心情参加了全国双烈属代表会议,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痛失两个亲生儿子之后,冯棉茹化悲痛为力量,没有以烈士的母亲自居。她拿出孙永慈、孙永华寄来的钱给公家买豆饼,坚持下地锄草、摘棉花,1987年与世长辞,走完了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龙源街道孙庄村有红色教育基地两处,分别是五支队旧址和孙永宇、孙永宙烈士故居,目前正在进行修缮。我们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文化生活糅合在一起,做好红色基因传承人,既让群众实地现场接受红色资源的熏陶,又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党支部书记万利军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允安 摄影报道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举报/反馈

焦作日报

14.4万获赞 2.6万粉丝
焦作最权威的政经信息发布平台
焦作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