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的著作,总体编辑思路是“六经传变”,沿用了《黄帝内经》热论篇的主导思路,整部著作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症状、症状变化、病理,以及方剂组成和成药方法,是医学上的一部巨著。
《伤寒论》首篇是辨脉法,医圣将脉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阴,沉、涩、弱、弦、微,另一类是阳,大、浮、数、动、滑,简明扼要的将脉象展现给了后人,没有有些医学家那么烦冗的脉象,显得简单易学,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让我们后来人觉得学习《伤寒论》就是看小说,丝毫没有学习的压抑感。
《伤寒论》中间阶段说的是表、外感病,阐释了外感病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的结果,把这种能力降低,医圣张仲景分成了了两条路线,一条是少阳,以小柴胡汤症为病机,另一条是肠胃,以五个泻心汤为病机,实质都是肠胃功能降低后,肠胃不能将营养物质推送到体表的反应,或者说肠系膜静脉回收能力低的结果。
《伤寒论》共22篇,简单讲就是三部分,脉、腑以及脏,总体就是按“六经传变”的思路展开论述,始终离不开象、数、理三个要素,一定程度上没有病之说法,只有症状之谈,整个症状及病理体系没有离开《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每一个症状,在《黄帝内经》都能找到其影子,仅仅是医圣张仲景罗列地更精密了点。
医圣张仲景惜字如金,在这惜字如金的观念中,将成药方法却写得细致入微,丝毫没有吝啬笔墨的意思,比如十枣汤方,成药方法的描述用字,超越了病症、方剂的用字总和,可见张仲景对成药环节的重视程度。
学习方法是针对学习内容展开的,《伤寒论》的内容就是症状、组方,以及成药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诊断和用药的问题,诊断要通过望闻问切来实现,达到八纲辨证的目的就好;用药讲究精准用药,要通过阅读《神农本草》来实现药性的目的,所以,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实质是阅读《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的系统问题,不从系统上了解《伤寒论》,无法学好《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