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汭大地历史悠久,山清水秀,自古物产丰饶,闻名遐迩的桐花鱼就是广德独一无二的稀有水产,据《广德县志》记载,桐花鱼是广德“佳肴四绝”之一。
桐花鱼的产地在广德市杨滩镇境内的桐河源头,现杨滩镇燎琳村的梧溪桥至杨山村的额杨桥之间7公里长的桐河水系内,涵盖燎琳村、白马村、五合村、九房村、桐花社区、高白等6个村(社区)。
桐花鱼作为当地野生的小体型小体量多品种“小鱼小虾”,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野生鱼种,是因为桐河鱼的鱼刺是软的,烹饪过后连刺可食。而且桐花鱼其鲜味香味非其它野杂鱼可比,当地有将桐花鱼风干晾干的传统,然后用辣椒爆炒,成为桐花鱼经典名菜。当然,绝大多数人烹制桐花鱼还是以新鲜鱼为主,配以辣椒、胡椒、大蒜子、生姜等众多佐料。也有用稀释的麦子面和桐花鱼混合一起的“油炸桐花鱼”,此种做法,是杨滩镇的传统,吃起来又香又脆,就是小孩子也不会卡刺。
我就是从童年开始吃这种桐花鱼长大的,对桐花鱼的一些传说还记得很清晰。这些传说是否有历史的考证依据,不易随便肯定,但起码桐花鱼的传说是有其地产民俗文化的根基的。
据《广德县志》记载,广德桐河两岸多桐子树,每逢春夏之交,粉嫩的桐花落于桐河水面,桐花鱼嬉戏之间,争而食之。因为其山泉水质清澈优良,对桐花鱼的生长十分有利,且鱼儿吃过桐花桐子,鱼肉嫩鲜,鱼刺变软,烹制过后自然更加鲜美。
桐花鱼为历代皇室贡品。相传嘉庆年间,88岁的太上皇乾隆爷弘历,沐浴更衣后与和坤闲聊之间,一侍女奉上一道乾隆爷最爱吃的火烤“桐花鱼”,弘历连连称好。弘历指着盘中的点心道“尝尝”。和坤朝盘中一看,食物保持原生态完好的体型,且色泽鲜亮,香味扑鼻,他诚惶诚恐地拿筷子进食,也不禁连声道“好”。弘历问和坤“怎么个好法”,和坤起身回话:“形美味鲜,香嫩酥软,称得上稀罕佳肴。”弘历笑问:“和爱卿是在赞鱼吗?”和坤犹豫了一下回道:“奴才的赞誉纯属多余,让太上皇见笑了。”弘历未置可否,接着说:“你想啊,桐花鱼生活在不足二十里的桐河里,一生以水为家,以桐花为食,可谓自洁;更难得的是它赤条条的来到世上,为人类造福,可谓无私。和爱卿品出这个味道了吗?”和坤闻言大惊,颤声道:“奴才愚昧。”弘历道:“你没说错,桐花鱼世上少有。”乾隆爷前后六下江南,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吃过,却对桐花鱼“情有独钟”,桐花鱼自有它不同于其他野生鱼的鲜明特色。当然这只是历史传说,但《广德县志》记载桐花鱼为历代贡品,则不可置疑。
我的祖辈对我也讲过关于桐花鱼的故事,桐花鱼的形成来源是这样的:自古以来,桐河上游的两岸群山连绵,这条河之所以叫桐河,是因其流域内的桐子树而得名。桐河两岸生长着密密麻麻的很多桐子树,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盛开的桐子花随风飘荡到桐河里,河内各种野鱼吃了这些桐子花后,刺就变软了,桐花鱼由此而得名。其实这种传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其他地方也生长桐子树,为什么那里的野鱼刺是硬的呢?我想这样的传说,只是我们的先人缺乏科学知识,一种美好的臆断而已。
其实,桐花鱼的特点特性的形成,解放后便已经“解谜”:听父亲讲,上世纪七十年代,省里、地区、县里地质水利专家,曾经对桐河上游的地质水体进行了考察考证,并进行过样品抽检,得出结论是;桐花鱼软刺是因为这条河水富含一种特有的矿物质而形成。桐花鱼为鲤形目,野生在山涧溪流中,以小鱼和水生无脊动物为食。体型很像小白条鱼,一般长10—20厘米,雌鱼背部呈彩红色,鱼肚有数道轮状花纹,闪闪发光,体型非常美丽。春夏季是桐花鱼的繁殖期,且繁殖速度快,子鱼成活率高,不仅能在桐河内水生存,而且也能在桐河的流域的水田山塘繁殖成长。奇怪的是,自古以来,桐河流域的野生泥鳅、黄鳝、螃蟹和桐花鱼有很多类似的特点,骨刺都很软,而且其烹饪后的鲜香味更是一绝。
桐花鱼作为广德南乡从古至今存在下来的特产,是广德饮食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产物。这种“软刺野鱼”不仅在江南独一无二,就是在全国也属“稀有鱼类”,这对杨滩镇来讲,更是“宝贝”。目前桐花鱼的繁殖仍处于“自生自灭”原始状态,对桐花鱼的科研繁衍更是空白。如何增加桐花鱼的产量,能否在其生存的区域进行人工养殖,不仅是桐花鱼生存的需要,也是将桐花鱼做成地方特色产业的需要。
目前,杨滩镇投入很多资金,在桐花鱼生存的近10华里的桐河中,分段修建了多处滚水坝,积蓄水量,对桐花鱼生长大有益处。然而这只能起到保护稀有物种的功效,但在桐河拦河养鱼是不可能的,因为桐花鱼生存的桐河源头,两岸多山,水急流速快,山洪频繁,且河床都是砂石底子,存水困难。发展桐花鱼养殖产业,可以利用当地野生鱼种,在桐河两岸的小水库水塘养殖,是能成功的。例如,燎琳村的鹁鸪冲水库养的野鱼家鱼其鱼刺就是软的,而且口感香味绝非其他地方的鱼类所比。
(作者系广德市四合乡人民政府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