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仪与浑象之分
在上古帝王时期,天学就受到重视。上古时代,王权的确立除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外,还需拥有通天手段——与天(神)沟通。古人相信天与人可以达成交流,天也会带给人们信息,“通天者王”的政治观念也因此产生。古代帝王更在掌权后严禁百姓“私习天文”。考古研究发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纹饰可见古人“通天”之线索。而通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天学,天文仪器正是其中一部分。
早在17世纪发明望远镜前,浑仪就成了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必备的仪器。中国浑仪是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上最先进的观星仪,其所使用的赤道坐标系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坐标体系,现已被各国天文台采用。
人们常将浑仪、浑象、浑天仪误解为同一事物,其实,浑仪是用以测量天体坐标的仪器;浑象是用以模拟天体运行、天象变化的演示器。而古人又将浑象和浑仪二者统称为浑天仪。在故宫长画《联珠图》(见图1)中也可见二者不同:观象台上,左边名为“天体仪”的球体,是“浑象”(见图2)。而右边由许多环组成的仪器,是“浑仪”,乾隆皇帝为其命名为“玑衡抚辰仪”。(见图3)
图1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之观象台部分,图片来源于《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之仪象与天文考》,中华科技史学会学刊
图2 钦定天体仪,图片来源于《皇朝礼器图式》,卷三
图3 玑衡抚辰仪,图片来源于 《皇朝礼器图式》,卷三
化繁为简:浑仪的发展过程
浑仪的发展过程历经多个朝代。相传先秦时期就出现浑仪的雏形;西汉时期,落下闳发明的浑仪带有赤道圈和赤经圈;东汉时期,贾逵又为其增加了黄道环;到了唐初,李淳风增加了三辰仪,包括赤道环、黄道环和白道环;北宋时期,苏颂和韩公廉又发明了元祐浑仪,设置在水运仪象台的上层(见图4)。
可见到宋代为止,浑仪的总体发展历程是逐步复杂化的。比较特殊的是北宋沈括在熙宁年间发明的浑仪。为解决浑仪复杂结构导致的观测误差,沈括对浑仪作了诸多改进,并取消了白道环。“熙宁浑仪”引起天文学家关注“因浑仪环圈太多,使用时容易遮挡天区”的问题。到了元朝,郭守敬又进一步取消了黄道环,将地平和赤道坐标分开安装,便有了简仪的诞生。
图4 水运仪象台(水运浑天仪)复原模型,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馆
以管窥天:浑仪的构造与现状
浑仪(见图5)主要用以测定天体坐标、观察天象异变等。主要结构包括最外层的六合仪(见图6)(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层的三辰仪(见图7)及内层的四游仪(见图8)(由旋转的四游环与窥管组成),正下方鼇云柱及四根飞龙柱是主要支撑,屹立在田字形的趺座之上。另外,在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方,设四座云山。其中,浑仪的窥管类似现代所用的天文望远镜,惟不设镜头,是中空管,也印证了古人“以管窥天”一说。
图5 中国科技馆浑仪及结构指示图,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馆
图6 六合仪环规图,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图7 三辰仪环规图(图标数字分别为:1.北天极枢;2.南天极枢;3.赤道环;4.通过二分点的环;5.通过二至点的环;6.黄道环),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图8 四游仪环规图,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现有的浑仪为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37年)仿造元代浑仪的复制品,保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见图9)。清光绪年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德军将浑仪运到德国波茨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归还中国。公元1921年,浑仪从欧洲被运至北京,后又因“九一八事变”,因担心战乱期间文物遭到破坏,浑仪被国民党迁移至南京,并于1935年搬到紫金山天文台;令人遗憾的是,1937年,南京因战乱沦陷,浑仪遭到日军严重破坏,其附属仪表和零件所剩无几。所幸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古代文物修复和保护高度重视,修建天文台,并对当时被破坏的浑仪和简仪以及其他重要文物进行保护和整修。
浑仪对于我国天文学研究而言尤其重要,作为古人的智慧结晶,为全世界科学做出贡献,也激励后人在科研道路上永不止步。
图9、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浑仪,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当代学者发表文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席泽宗、陈九金.席泽宗文集第五卷:科学与大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吴守贤、全和钧.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江晓原.天学外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宋史(卷48)·天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958.
7.史记(卷26)·历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61.
8.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777.
9.晋书(卷11)·天文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4-285.
10.胡维佳.浑仪考源[J].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
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刘钝、韩琦等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57-267.
11.邱韵如.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之仪象与天文考[J].中华科技史学会学刊,2018(23):59-76.
12.香港中文大学历史资源网站:《古代天文学成就》,载自:
策划:王美铃、叶雅玲、戴逸华、周杏芝
制作:王美铃、陈洁萍
审核:崔希栋、王紫色、王学志、李广进、戴天心、戴逸华、叶雅玲
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供稿
(本文转载须经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筹)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