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2858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6分钟

前言


1626年大航海时代,有了「北鸡笼南大员」、1866年,基隆建港、1949年,国民政府从基隆港登陆。看似渺小的基隆是台湾第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更承载台湾众多历史的开端。


2022年6月,基隆举办城市博览会,重新向全台介绍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更重要的愿景。这座占地132.8平方公里,被许多人归类为边缘及边陲的城市,如何在大城市指数型成长发展的压力下,翻转命运,打开新的城市篇章?


本篇文章将以CITY EXPO 城市博览会-基隆城市国际论坛的讲座内容为基础,梳理近年来基隆的亮点政绩,回应由龚书章、Jurgen Rosemann提出基隆的未来想像,重新厘清基隆未来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1

港口转型的基隆

基隆港于1866年建港,后在日治时期开始现代化建设,于1899年到1944年间共五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一直到1970年代前,基隆都是台湾最重要的现代化港口,直到1970年代后,由于高雄港的不断扩建,渐渐超越基隆。之后,台中港、台北港相继启用后,大致确立现今台湾商港的情况。

伴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1980年代原本欲将基隆扩建成「超级深水港」的计画胎死腹中,原作为基隆辅助港的台北港在此时快速发展、「反客为主」,基隆港的吞吐量不断下滑。面对台北与高雄两大直辖市的夹击,基隆透过因运载量下滑而闲置的码头,企图找到转机。

基隆自2000年初开始转往「国际邮轮母港」发展,利用具优势的地理位置,成为不少国际邮轮的停靠站,更被「丽星邮轮」、「公主邮轮」选为航程起点,曾是亚洲第二大邮轮母港。论坛演讲中,Jurgen Rosemann提到「近年来基隆港的货柜运输量远不敌高雄港,其真正的优势在于载客量。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载客量明显下降,但考量全球邮轮业逐渐复苏,应有机会重振。」

转型为邮轮母港的基隆,曾吸引多家国际邮轮公司驻港(来源:台湾港务公司)

因应港口转型,基隆市府近年积极打破与军方、港务公司之沟通藩篱,耗资近60亿进行各式港边整建,包含「基隆市港再生标竿计画」、「基隆市国门广场周边地区城市景观自治条例」、「基隆市建筑管理自治条例」等,重点及亮点成果于此次城市博览会亮相:

1.军港西迁释放东岸码头空间,提供基隆港口活化、长期发展转型的潜力

2.东岸商场兴建,将原地被视为治安死角的东岸停车场移除,开展东岸公共空间的新可能

3.国门广场、海洋广场与东岸邮轮广场的建设,为基隆港打造重要的新门面

由禾磊建筑打造的东岸商场,退缩一楼量体让出行人空间,并建置串连南北两端的都市通廊(来源:https://reurl.cc/2mM6r9)

另外,此次作为城市博览会A1场馆的西二西三仓库未来也将持续被活化运用,成为港边重要的文化、生活空间。由这次城市博览会可见,基隆港口周边空间定位与配置大致底定,下一步该往哪去,则还待持续沟通深化,积极在各空间进行实验与实作。

在讲座中,Jurgen Rosemann多次提到鹿特丹的策略及改变,或许是可积极参照的对象,其中包含:

1.打开旧码头仓库空间,作为住宅或公共休闲设施。鹿特丹的邮轮总站结合高级住宅、办公大楼、艺文表演厅、酒店及餐厅等多重功能。

2.利用广大的海域空间。鹿特丹以漂浮建筑形式,建造博物馆、公共与私人住宅,也建立的海上交通系统(包含:水上计程车、水上巴士、观光船等)

3.重建水岸及行人空间。鹿特丹拥有完善的港口自行车网络,增加港区至其他区域之连结性,也将旧城区重新整修维护,打造徒步区并鼓励新型态的商家进驻。

鹿特丹的港口转型与空间设计,积极以人的尺度作为出发点,对于基隆而言,是一个看似理所当然但重要的提醒。

鹿特丹港口转型结合多项更新政策,并积极利用水域空间(来源:Guilhem Vellut on flickr)

除此之外,Jurgen Rosemann在演讲中也提到,台北港与基隆港结盟成为「北台湾要港」应被列入国家级政策,与中央层级的整合才更有机会促成各大利害关系人的紧密合作,相关规划与执行则应采取「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原则,促成产官合作。由「港口转型」与「区域合作」的角度看待基隆,能更清楚城市未来的定位与发展路径,重塑基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串连山海的基隆

基隆港腹地狭小,且山坡地占比高达93%,环山夹内港、市区可建设面积小,以城市特性而言,基隆对都市规划者而言,就像是一题难解的考题。在此次论坛中,龚书章也以基隆的城市特性为基础,探讨基隆该如何往宜居城市迈进,找到自己的发展途径,他认为「特殊的地形条件使环绕着基隆港的生活关键必须建立于多重视角,且在于如何在垂直山城建立宜居的新生活路径。」而这些看似负面的城市特性,却也创造了能以不同角度眺望这座城市的机会。

远眺基隆港剖面图(来源:NCTU GIA 龚书章。周书贤。方俊凯&2020|2022 MArch1 4th Core Studio Team)

在海港山城的特性下,串连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字,水平与垂直的串连,在基隆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垂直串连上,基隆市府团队近年积极串连山海路径,并在山城上建立城市节点,落实最贴近的城市特性的发展样貌。

在山海连结上,即将落成的基隆塔,以闲置的基隆市警察局第二分局作为基地,经由参与式工作坊、走读等方式汇集在地民众建议,建造垂直连结至中正公园的竖梯,成为基隆垂直串接的新路径,搭配环境营造以及周边动线之改善,企图缝补原先破碎的东岸步行空间。

另外,太平国小成为近年来具代表性的山城据点,以城市的设计基地为号召,不仅曾在此举办过多次都市设计的论坛及工作坊,近年来基隆的重大空间改造议题,都是在此拍板定案,俨然成为基隆市府的「秘密基地」,这样的山城不仅是空间上的据点,串连起海港与山城生活,更成为了人际网络连结上的重要节点,汇聚公共意见,让基隆都市改革能落地生根。

(俗称竖梯的基隆塔,是在地民众透过参与式规划讨论出的建设)

针对水平面上的串连,龚书章则于演讲中聚焦在海港附近的动线想像,提出「建立『洄游式步行系统』」、「极小化私人化运具并扩大大众交通」、「延伸人行及自行车动线至大基隆历史广场」的构想,并建议参照「巴尔的摩内港再生计画」、「芬兰赫尔辛基南港」等区域,细究两个城市的规划内涵,都以亲水自然、行人友善空间、周边区域串连为重要特点。

(巴尔的摩内港再生计画(Baltimore Inner Harbor 2.0),优化了行人与港口水岸间的关系)

同时拥有山城与海港的基隆,除了参照国际案例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近年积极「造点」的作为之后,开始进行空间介面上线与面的串连与规划,并积极纳入在地使用者的声音持续调整、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港都。

3

再造属于基隆的港都意象

经历过担纲台湾国际门户、全球重要货柜港的辉煌,再到港区没落、通勤人口大增,负债飙高的萧条,基隆不仅曾是失业率、离婚率及自杀率的三高城市,全市山坡地高达93%、年降雨天数多达200天,更让基隆增添了几分悲剧色彩。

近年来,基隆市府透过都市规划与建筑的语言,企图翻转这座城市看似不可扭转的命运。除了上述的港口转型、串连山海等积极的空间介入之外,正滨渔港、潮艺术、86设计公寓等文化层面的注入,都成为了港都文化的催化剂。基隆城市意象的革命,已经从拉开序幕渐渐走向成熟,等待开花结果。

(潮艺术已经成为基隆文化活动的代表之一)

成为人本城市、带动人口回流,稳固产业转型,基隆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较于双北的690万人口所拥有的丰沛资源,及同为海港城市高雄获得的大力扶植,这个36万人的港都正在用自己的「基隆经验」,走自己的路。

举报/反馈

城市化新观察

2141获赞 506粉丝
研究全球及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