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是“五毒”之中主动攻击性最强的,因为在五毒之中,其他四种毒物看到人往往会跑,但是蜈蚣非但不跑还会主动爬到人的床上、身上,一旦不小心压到它,它就会举起一对带有毒腺的利爪伤人,防不胜防。

那么,蜈蚣的毒性有多强呢?我国最大的蜈蚣究竟有多大呢?被蜈蚣咬伤后会怎么样呢?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一一地来聊一下这几个问题。

蜈蚣的毒性?

蜈蚣是一种凶猛的节肢动物,作为纯正的肉食性动物,蜈蚣有着适合咬和切割的颚,而且在大颚的下方还有两对小颚,这两对小颚主要的作用是操纵猎物以及品尝猎物(内含味蕾)。

当蜈蚣抬起头或者将蜈蚣翻过来时,我们能看到的蜈蚣头部的尖锐的黑色凸起,其实并不是颚,而是它们的身体前端的第一对附肢,这对附肢异化为钳状,末端尖锐,可以插入猎物体内,直接注射毒液,而附肢内部与毒腺相连能产生大量的毒液。

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毒性通常是用半数致死量来标注,而半数致死量是准备一批鼠(实验大鼠或者小鼠),将生物毒素注射到鼠的体内,只要注射的剂量能够杀死一半以上的实验体,该数值就是其毒性,也就是半数致死量,通常用LD50来表示,单位为毫克/千克,比如亚洲最毒的毒蛇银环蛇其LD50在0.08毫克/千克左右,也就是说银环蛇杀死体重为1公斤的动物理论上只需要0.08毫克的毒液。

虽然蜈蚣也是“毒物”,但是科学家们对其半数致死量的研究非常的少,这是因为蜈蚣咬伤人致死在世界范围内的案例太少。

不过,科学家们对蜈蚣的毒液成分研究较多,蜈蚣的毒液与蛇毒差不多主要是蛋白多肽,而且蜈蚣并不止毒腺中有毒液,它们身体其他部位的蛋白多肽种类更多(一共100多种,其中躯干中的种类是毒腺中的10倍),里面主要也是以神经毒素为主,而这就是蜈蚣为何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的原因。

多肽结构

人被蜈蚣咬伤会怎么样?

蜈蚣由于体型的限制,它们分泌毒液的量极其的有限,所以世界范围内极少有被蜈蚣咬伤致死的案例。但是,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神经毒素毒液的动物,一旦被蜈蚣咬伤,也是比较危险的。笔者小时候家住农村就曾经被一条长约10厘米左右的蜈蚣咬伤过。

记得当时我也就七八岁的样子,一天晚上我被腿部一阵刺痛惊醒,当时就看到那条蜈蚣从我的腿部迅速地钻进了被窝里。爸妈也被惊醒了,之后爸爸开始掀开被子抓蜈蚣,妈妈则在一旁安慰我。

很快那条蜈蚣被爸爸用木棍按在了床上,然后在一通鞋底的乱拍了,蜈蚣死翘翘了,而我的胳膊从被咬的地方开始红肿,疼痛也开始扩散,很快就感到胳膊一阵阵的抽痛,被咬的地方也鼓起了一个大包。

第二天,疼痛感稍微有些减轻,但是肿胀的地方没有减小,就这样大约过了五六天,胳膊才彻底地消肿。显然,被咬之后胳膊一阵阵的抽痛就是其毒液在影响胳膊的神经系统,从那以后,每次睡前我都要打开被子甩一甩,生怕里面再藏一只蜈蚣。

我国最大的蜈蚣?

蜈蚣是唇足纲蜈蚣目下所有节肢动物的统称,目前已知的种类有3000多种(命名的),它们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此多的种类,自然会有较大的个体,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蜈蚣是生活在南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秘鲁巨人蜈蚣(Scolopendra gigantea),其成年平均体长在30厘米左右,最大38厘米。

体型庞大的巨人蜈蚣不仅仅会捕杀节肢动物,就算是蜥蜴、青蛙、鸟、蝙蝠,甚至是老鼠和蛇都是它的猎物。

虽然我国最大的蜈蚣不及秘鲁巨人蜈蚣,但是它的体型也比较吓人,有着平均15厘米的体长,而且一些热带岛屿上的个体甚至能超过20厘米,它就是中国红巨龙蜈蚣

中国红巨龙蜈蚣在古代被称为“天龙”,它们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全身深红色,非常的有辨识度。

不过,红巨龙蜈蚣虽然体型很大,但实际上它们生性胆小,喜欢群居,成员之间很少会打架,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而且相比较一些攻击性极强的小蜈蚣,红巨龙蜈蚣遇到危险时更倾向于逃走或者卷曲不动,而不是主动攻击,也正是因为这样,红巨龙蜈蚣成为了许多喜爱爬宠的小伙伴的“宠物”。

写在最后

蜈蚣通常都是昼伏夜出的,而且它们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想要家中没有蜈蚣,首先要解决的是潮湿和一些缝隙,这样它们就没有了容身之所了,其次,蜈蚣虽然很少致命的,但是大家不要像我小时候那样放任不管(以前太落后了),可以先用清水冲洗伤口,以减少毒液,如果有冰块的话,冰敷一下非常的好,因为蜈蚣毒素会让伤口有灼烧感,最后要及时的就医(一般是注射破伤风和口服止痛抗过敏的药物,不要问为什么,有经验)。

举报/反馈

科学猎奇

98.5万获赞 21.3万粉丝
专注动物科普,你想知道的动物冷知识都在这里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自然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