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春风尚未吹遍西北广袤的时,魅力粗犷的大西北犹如一位没有开发的少女一样矜持,充满能量并富有活力和野性。从南到北绵延起伏的群山恰似自然的巨人奋力挥舞着皮鞭驱赶着一群群牛羊,并将它们一一分布在西北高原之上生根发芽,繁衍不息;春风从东至西携四季带五色跟日随月,雨露风霜洗礼了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一切生物世世代代。
转眼数千年,事事都变迁。原来贫瘠落后的原野在新时代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零八落的村庄早已被膨胀的人口扩张的遥远的地方去了,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早已替代了一堵堵矮墙和一幢幢平房小屋,栋栋高楼密密麻麻的扎满了整个城市,有的甚至是平了山头,填了沟壑才打印似的建出了整齐的建筑群落。
漫步在生活的长廊,感触现代文明生活,回想那曾经早已过往的岁月,犹如眼前。
古朴的村庄犹如一位长者满脸沧桑。泥泞的小路蜿蜿蜒蜒就像盘踞在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横七竖八,破破烂烂的土坯房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斑驳不已,喜阴的苔藓早已经在小青瓦上安家落户了,本来单薄的身子被包裹的严严实实,好像一个怀孕的小媳妇一般,大门前的那一棵老梨树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开花结果叶落的历史使命,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仿佛看到了伫立在门口的老母亲正在伸长脖子、张开嘴巴深情的呼唤着孩子回家吃晚饭的场景。
庄子的后山高峻突兀,山体一直绵延的远处。就在山顶上镶嵌着一座古老的建筑,苍劲雄壮,数年来牢牢的镇守着这座山,远远的俯视着村落。四季更迭从来都不会迟到,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一辈又一辈人的生息繁衍维系着村庄的香火,唯独这个堡子年复一年的屹立在这高耸的山峦之上。
堡(bù)子,这个叫法是西北人对这一类建筑的统称,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当初主要用于匪患的抵御而设计建筑的,一般都是建设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地。至于堡子的建造规格各不相同,建设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因地制宜,合理建筑。
在西北当地通常情况下堡子一般呈正方形,由四堵夯墙构成,夯筑均是由黄土借助木椽用人力逐层夯筑而成,堡子墙一般高度在3.5米左右,墙自下而上剖面呈楔形,下面宽大,上面紧缩,下墙一般宽度在3米所有,墙体的厚度随着墙身的增高按照一定的坡度规范收缩,墙体的顶层一般至少也有1.6米左右,常见的堡子墙顶至少可以轻松走架子车。
堡子一般只有一个门洞可供人进入,堡子内部,地势开阔,或许是由于时间的缘故在内部看不到其他的设施设备了,但据推测,在内部肯定会有一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设备,比如生活资料的储备场所,饮用水的储备地,牲畜的临时圈养以及防御设施的储备地等等。只能看到满目荒草,独自一人进入空旷的堡子院时不时会叫人感到一阵阵头皮发麻,毕竟从老人口中得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庄子里的某个人在堡子里上吊死了的惊悚场面会显现在我的眼前。
虽然,岁月掩盖了堡子曾今应有的真实模样,但仔细查看还能发现些许蛛丝马迹,四度堡子墙内部的墙体各设置了一条向上攀登阶梯,两人相互上下互不冲撞。从而使内部形成了一条闭合的循环线路可以通向堡子顶层进行瞭望和防御。同时,堡子内墙向阳或者背阴的地方会发现一些人为挖掘的小坑洞,有普通的小竹篮子大小,听老人讲这是过去人避难时临时存放东西的地方;顺着堡子内墙的阶梯攀爬到墙顶端,荒草依旧占据了所有,过去的防御墙老早都被人们挖出掉将墙上的肥土全部填到土地中了,所以只能看到平直的四条墙顶。环顾一周真是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环绕堡子墙一周会惊奇地发现,四面的墙体上竟然没有生长出一根杂草,全是平平整整的黄土墙面,虽然岁月让他变得有十足的“苔藓感”,但它的安全感依旧满满。也听老人说过筑墙的土是经过特殊加工制作的,或蒸或者加入了一些特殊材料才能保证墙体牢固不受侵蚀,多年已过也不曾见到墙体上生长杂草。
依靠在壮硕的墙体上感到无比踏实,或许当年的先民在遭受匪患的入侵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只要防范措施得到,人员精诚团结,短暂的较量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在一次次的躲土匪,防土匪,保安全的过程中,堡子大显神威保佑了一方人畜安全,长此以往堡子也就成了先民们的心灵保护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治理越来越好,人们安居乐业,草寇盗匪早已不复存在了,人们与堡子的生活交集就越来越疏远了。越来越多的群众都在城里生活住进了高楼大厦,更多的人则生活在三间大上房好不安逸,但堡子依旧矗立在原来的山峁之上独自镇守着山川河流。
虽然,堡子已悄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但在新时代里也赋予了堡子新的生命,重新燃起了应有的活力。
文化保护。在西北多地文化部门积极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对辖区内的堡子文化进行发掘并予以保护,通过建立完善的台账记录详实的数据,为后期发掘保护提供基础数据资源。
资源开发。对筛查建立台账的堡子分门别类管理,对于文化资源丰富,重新开发价值较大的堡子进行投资建设,建成当地具有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地标建筑,供域内群众参观瞻仰,为其赋予新的文化生命,同时继续传承了堡子文化。另外对一些较为偏远利用价值较低的堡子可以结合村级资源盘活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将堡子租赁给有发展养殖意愿的农户进行饲养牲畜。还有当地群众将自家的院落建造在堡子中间,在当地有好多个地方有群众将院落建在其中,三五户人其乐融融。
文化传承。当地有好多地方把曾经闲置后的堡子进行了修建,建成了佛教、道教相关庙宇殿堂用于供奉神像,当地信众都会在逢年过节时或者每年固定庆典日进行专门祭拜活动,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堡子闲置的问题,更解决了群众祭拜难的问题。
但仍然有好多堡子在经受风吹雨打的考验,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徜徉,没有对曾经过往的过多追忆,更没有对未来时光的更多憧憬,只是在默默无闻的守候着已经守候多年的那座大山,与之为伴,不离不弃。
多年以后我们已不在,或许堡子依旧矗立在西北绵延的群山之上,即使风吹雨打也不会黯然伤神,即便是地动山摇更不会倏然不动。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印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精神符号,更是西北黄土高原之上能够锁住乡愁、留住乡愁的地标建筑。
但愿你久久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