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谭木匠给大家分享了梳子曾经凹过的造型,这期我们来聊一聊谭木匠梳子的纹饰。


说起纹饰,这个词听起来非常学术,它并不单指图案,而是指用纹样或图案来装饰、修饰梳子或其他器物。


在纹饰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文化。举个例子:谭木匠漆艺梳“鹊俏枝头”。


在这把梳子上有喜鹊、花叶等纹样,喜鹊是报喜鸟,喜鹊飞上枝头,俗话说会有好事降临。这把梳子的的背后,反应的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祈福文化。

那么,梳子上的纹饰是从什么时候变成祈福文化的外在表象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古人在谭木匠梳子上画的图案到底想表达什么。

神秘的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由于先民们对于大自然的认知有限,巫术礼仪、图腾活动成为他们与上天交流的形式,并认为人的精神与灵魂会附着在器物之上得以延续及传递。特别是谭木匠梳子,它是插在人的头上的,更是赋予了神性的色彩。


例如,马家窑文化中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它的内部纹饰就展现了一种原始宗教祭礼的场景。此时的纹饰,更像是一种先民们日常生活的记录。

这一时期发现的梳篦纹饰也极具宗教色彩,以看似抽象的几何纹来表现动植物或是山川河流,像是一种带有记录性质的“符号”。


尽管这种“符号”今天已不再使用,但它直接构筑了先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朴素的艺术观念。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汶口出土的透雕象牙梳,其“S”形的纹饰可能代表水流湍急的河流。


在新疆哈密五堡墓出土了一件原始社会晚期的骨梳,该梳梳背上刻有两组涡旋纹,并且根据动物肢骨的形状随形而制,使得纹样与骨梳的外型得以匹配。

这两组涡旋纹似云之动态,又似鸟的羽毛,究竟是哪一种的“符号”化,实在无从考证。不过从纹样的造型上来看,其线条极为舒展,如行云流水一般,实在是先民们的佳作。


此外,由于先民们认为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力量,因而常以玉为梳子的材质加以雕刻。这其中神人兽面纹是典型的图案,包含了三个造型元素:神人、兽面和鸟羽。其图案的设计也极具中国艺术的典型特征——中轴对称。


比如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中出土的神人兽面神徽玉质梳背,就是当时的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表达。其中,鸟代表天道、兽代表地道、神人代表人道。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中出土的

神人兽面神徽玉质梳背

威严的先秦时期


商周时期,原始巫术宗教观念被逐步摆脱,百家群起,诸子争鸣,这种理性精神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定了后期士人美学的基本基调。


此时的服饰除了蔽体保暖外,还要“分贵贱、别等威”,成为了阶级统治的工具。纹饰更多地是以一种狰狞的面目展现人前,或是带有严肃、静穆与神秘气息的动物纹样,其目的在于加持统治阶级的力量。


例如: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象牙梳的梳背两面都雕琢着兽面纹。有着卷云形的双角,似人一般粗而长的双眉、圆睛,两侧有耳,与该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鬄纹饰十分相似。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兽面纹象牙梳

大同的秦汉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秦在统一中国之后不仅结束了连年的战乱,人们的生活逐步稳定、丰富起来,也创立了各种制度,汉代基本上保留了这些制度。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纹饰发生了风格上的突变,从前面几个时期的严肃、板正的感觉日趋表达自由起来,题材也变得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例如: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彩绘人物纹木质梳篦。

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彩绘人物纹木质梳篦


彩绘人物纹木质梳篦呈马蹄形,其梳背的正面描绘的是人们参加盛宴的场景,背面则描绘的是参加盛宴的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

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彩绘人物纹木质梳篦

另外一把木梳的正面描绘的是男女送别的场景,其背面则描绘了人们相扑竞技的场景。如此生动的手法,流畅的线条,栩栩如生的题材,即便是在今日见了,也十分亲切有趣。

精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谭木匠梳子的纹饰就更接地气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年代,文化氛围空前活跃,艺术交流更加频繁。


女子也不再拘泥于闺阁之中,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自然对于插梳的装饰需求也越来越甚,由“粗放”转向“精致”,崇尚修长、挺拔、高耸的端庄俊秀之美,常以人物、凤鸟、野兽及几何纹样作为装饰,雕刻工艺也是栩栩如生,题材多样。

斑斓的唐宋时期

到了唐代,疆域辽阔,政治更加开明、经济越发发达、民族交融使得文化得以更加繁盛,社会风气更加开化,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


特别是吉祥图案成为纹饰的典型风格样式,逢图必意,每意必吉,形成了“福禄寿喜财”五大题材的中国吉祥装饰图案样式,成为真正纯粹意义上的装饰纹样,在某种程度上摒弃了阶级高低贵贱的意义,实实在在地走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之中。


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由于工艺变革达到纹饰顶峰的精品。


例如:在江苏扬州三元路(今文昌中路)出土的唐代金梳,其梳背纹饰是一对飞天神女图案,一个吹笙,另一个持板,下为如意。两飞天图案旁饰有卷叶蔓草纹,靠外轮廓部分饰有细密的锦纹,更饰有梅花、蝴蝶等造型,可谓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叠。


在江苏扬州三元路(今文昌中路)出土的唐代金梳

返璞归真的明清时期

在此之后,梳背的纹饰更有返璞归真的发展倾向,民俗性也越来越强。虽然还是以花卉、卷草竹节等唐代以来使用的纹样,但更加贴近于世俗的生活。


例如:清代的金鱼荷花银插梳便是在月牙形的梳背上,雕刻出了金鱼戏莲的纹样,富有动感,与今日我们梳背上喜闻乐见的题材极为相似。


图 清代金鱼荷花银插梳

总的说来,梳篦上的纹饰有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从鬼魅的原始宗教的物化,到精神品德的抽象,再到生活场景的再现,直至最后归于世俗。


举报/反馈

也谈梳篦

64获赞 23粉丝
打开青丝里的时光,讲述一把梳子的故事
重庆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