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经史学者、文学家魏源在《戏自题诗集》中称 “太白十诗九言月 ”,虽有些夸大,但毋庸置疑的是李白诗中用的最多的意象就是明月。月高悬于清虚万里的天际,光洁澄澈,最受诗人喜爱,结下了非同寻常的缘分,可以说李白与月到达了心与物化的境界 。

   (一)理想人格的化身
  月,光洁明亮 、冰清玉洁,犹如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质 。月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为了追求高洁的理想境界,便有了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突发情致;有了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的脱俗绝美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身居长安,官场失意、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在春夜的花间,摆上一壶美酒,月下独酌,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凄凄切切。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登时热闹起来了。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
  在这春暖花开的夜晚,李白酒兴一发,渐入醉乡,边饮边歌边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月与影紧随他感情的起伏而起伏,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诗人、明月、身影,醒时相互欢欣;酩酊大醉时,才无可奈何地分别。自得其乐的背后,有无限的凄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尾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写尽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诗人描写了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冷落孤单的情景。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坚守超然物外、独善其身的高洁品格,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尘脱俗的节操 。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二 )豪情壮志的象征
  李白怀抱美好而伟大的政治理想,试图以积极进取的精神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去勇敢实践追寻自己的理想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正是其宏伟志向的生动反映和形象 写照 ,是诗人豪情壮志的象征,是他对清明之世的渴望,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美政理想的执着以及力求冲破困境的愿望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的秋天,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这首饯别抒怀诗并不直言离别,诗人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人说: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揽月入怀。“上天揽月”,诗人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豪情壮志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让我们感觉到了诗人的昂扬情绪,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三 )女性的诗化象征
   月是女性的诗化象征。阴柔的月亮与柔美的女性,互为诠释,这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李白也多用月来形容女子佼好的容貌 。如“长干吴儿女, 眉 目艳星月”(《越女词》之一),“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无论是耶溪越女还是秋浦菱娃 ,不施粉黛, 纯出自然,仿佛天上素雅无瑕、晶莹剔透的皎月一般 , 真可谓 “光景两奇绝”(《越女词》之五)。
  渌水净素月,
  月明白鹭飞 。
  郎听采菱女,
  一道夜歌归 。
    --李白《秋浦歌·其十三》
  秋浦的水,碧绿碧绿,在远离喧嚣都市的这块荒远之地,水是晶莹澄澈的,没有半点杂质。圆圆的月亮映在水中,水因月而更加澄明,月因水而更加皎洁。静静的山林里,夕阳西沉,百鸟归飞,倾刻万籁俱寂。可月亮的升起使山谷重现光明,正如王维诗中描绘的那样:“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白鹭因月明如昼而惊飞,它们掠过湖面,向着山阴处飞去,寻找新的栖处。这时,从湖面深处,传来一声声采菱姑娘的山歌,那喜悦的歌声,洋溢着姑娘们喜庆丰收满载而归的欢乐。姑娘们的歌声刚歇下,一阵粗犷的男声又接上,原来是小伙子早就等着她的归来。姑娘的歌声使他满怀的激情喷发而出,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摇着小船迎了上去。只听男声女声渐渐接近,对唱着,合唱着,歌声笑声船桨击水声,渐渐地渐渐地一同远去了。
  全诗短短二十字,刻画出一幅生动的月夜采菱图。月夜采菱归来的姑娘不仅人如月亮明亮、洁白、漂亮;而且勤劳、善良、质朴。"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更是写出了山地男女青年的一曲纯情的恋歌。风景如画,景美人更美,让人产生许多美丽的遐想和美好的祝愿。

   (四 )抒发怀乡思亲之情
  四川是李白的故乡,年轻时的他曾游历过峨眉山, 峨眉山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峨眉山月歌》里吟道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晚年 的他 在武昌又写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里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是如此触动李白的思乡之情,他一看到明月便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所以在那首千古传诵的《静夜思》中才会脱口吟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名句。
  李白除了借月抒发自己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还推而广之来表现普天下人的共同情感,特别是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 。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 问。长风几万里,吹度玉 门关 ”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写的,大约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一向生活在四川,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诗人初次出四川,依恋家乡的山水,写在舟中所见的夜景:高峻的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诗人将月之倒影置于江海之中,让无法触及的天上月化为伸手可及的江中月。诗篇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全诗二十八个字,但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如果是别人这么写,那简直会议是帐房先生记流水帐,肯定死板得无法读下去。但李白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仍然没有堆砌感和沉重感。主要是他打破了平行结构,没把这五个地名完全对称地排列起来。同时使用空间的变动来展示时间的流逝,有效地把凝固的空间转化成流动的时间。不断地写空间的变动,空间上离故乡越远,时间上就离故乡越长,而离故乡越长,对故乡的思念就越深,因而诗人成功地将空间转换成时间。
  全诗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是一首用一堆地名堆出的好诗。

   (五 )孤独寂寞之情的写照
  李白一生不得志,在现实中屡遭打击。如“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夜泊牛渚怀古 》),诗人面对秋月,只能空忆,表现了心情无限的孤寂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则饱含了对昏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悲愤控诉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用月亮比喻美人,可望而不可即,用美人暗喻皇帝,隐含了李白刚入长安怀才不遇时的惆怅 。诗人在失意、彷徨 、无可奈何的时候,借月言愁,道尽了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的仕途艰辛,月亮已经成为孤独和失意的象征 。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其一》
  这首诗以“长相思”开头,又以“长相思”作结,首尾呼应,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一个孤栖幽独者“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人通过层层渲染的悲凉环境气氛来表现他内心的寂寞和凄楚。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进而写卷帷所见,抬头望着空中那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沉痛叹息。忽明忽灭的灯光,映照着他茕茕孑立的身影。短短14字,一个思恋成狂,悲伤欲绝的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为何他会陷入这样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的境地呢?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他所思念的美人好像离他很近,抬头便能看到,又好像与他隔了十万八千里,所谓“可望而不可即”便是如此。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他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广袤无垠苍穹,下有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渌水。“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即使不畏艰难,日夜跋涉,追求不已,也难以穿越这重重关山,最终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对于这个没有结果的追求,他忍不住发出“长相思,摧心肝”的沉重一叹。“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明显有托兴意味。我国古典诗歌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举报/反馈

寒锄

4418获赞 1044粉丝
国学爱好,诗意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