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毫呈现的毛发勾勒,形神兼备的立体轮廓,山中之王虎虎生威;“冰墩墩”“雪容融”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走进成安烙画收藏博物馆,古朴的四方院落里枝蔓交错,大大小小的葫芦暗香摇曳。移步馆内,一件件烙画作品陈列案格,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或细致逼真浑然天成,让人忍不住伸手感受烙画的质感。桌子上,摆放着体态各异的佛手葫芦,八宝葫芦,手捻葫芦,油锤葫芦……“有的是我从市场上精心淘来的宝贝,有的则是自己亲手种的……”王海,1954年出生,成安烙画代表性传承人。烙画,源于西汉,盛于明清。又称烙花、烫花、火笔画,古称“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制铁笔的温度,不加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丝绸、绢布等材料上进行烘烫作画。清朝时,成安东关有“刘记画行”,南街有“张记画行”,聚集了一大批能工画匠,除进行彩绘、泥塑外,他们将铁针在油灯上炙烤后,在木制家具、扇骨、梳篦上进行烙绘,故称“灯画”。相传15岁的成安北街人史桂曾先后在“刘记画行”“张记画行”学徒,后成为民国时期成安彩绘和烙画高手。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成安县文化馆美术组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工艺美术活动,美术组组长秦欣生便是当时成安烙画的代表,带动了一大批爱好者。
上世纪80年代,王海在县城开斑寅斋工艺门市,最初以三合板为主要原料进行烙画,后逐渐以葫芦烙画为主。因其扎实的美术功底,他所烙制的山水、花鸟、人物、动物装饰画匾深受大家欢迎。
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需先用铅笔在葫芦上画个草图,然后用烙笔一点一点地烫出痕迹。烙笔温度不同,烫出的颜色深浅不同……一件完整的葫芦烙画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等步骤,从构思到完成,短则一两天,长则达数月。只见他左手握有一只葫芦,右手持一支烙笔,按照葫芦上的底图运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进行创作,不时变换把握烙具的行进速度、角度和压力,发出嗞嗞的响声,冒出些许白烟。王海说,葫芦烙画必须打好底稿,运烙时不能有半点差错,一把成功,因为烙画作品是不能修改的。烙画不仅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还要结合材料的造型,使图案更具立体感。因此烙画不仅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的写实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成安烙画艺术,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扶持,为王海在毛主席视察成安纪念馆建立了“烙画工作室”,帮助其在县职教中心设立了烙画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使成安烙画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5月,王海被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9月,以王海葫芦烙画为代表的成安烙画被评为河北省非遗项目。这标志着成安烙画正式成为烙画界一支独具特色的流派。
灼灼烙笔,非一日之功。“烙画,值得我花更多精力潜心专研,我也会尽自己所能让这项传统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王海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英颖 通讯员 王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