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行走在黔东南州台江县的村村寨寨,处处皆是丰收之景。
体旅结合,收获“村BA”品牌
从“六月六”吃新节的本村比赛,到黔东南州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半决赛,再到各种交流赛,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的这个篮球场始终不卖一张门票、看不见一条广告,人山人海却秩序井然,既分高下更重友谊。
“每逢节日,必有篮球赛。”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体育中心主任张斌说,篮球比赛场地要求不高、规则简单、既有对抗也兼具观赏,是村民们参与度最高的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大家在比赛过程中的交流和团结。
“近期有很多媒体、机构联系我们,想要采访、合作,还有些想来这里比赛。”张斌表示,“村BA”为台江县和台盘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影响,但不管从政府还是村民的角度来说,大家对于这些关注都非常重视,也在互相的沟通中,达到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不能改变“村BA”的味道,这个味道来自乡村,根植于乡村。
“村BA”处处体现一个“村”字:略显简陋的农村球场,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村民打比赛,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村民观看喝彩,村里常见的农产品作为奖品……浓浓的乡土气息反而演绎了最纯粹的篮球赛事。
夏日的热风正在远去,“村BA”余热却依旧。几位台盘村的少年,一如往常在球场上训练,更大的规划尚在酝酿,更多的关注还在远方,但此刻,他们手里的篮球却无比真实。
生态山水,收获产业兴旺
拿在手里同样真实的,还有台盘村的金秋梨。走进大营顶果园,只见梨树环绕,颗颗硕果挂满枝头。
“我是去年从别人手里承包过来的。自己就是农村人,就喜欢种地,我还有100多亩的李子呢。”果园老板张先杰乐呵呵地用粗略算法给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这片金秋梨有50多亩,2000多棵果树,一棵树产量平均能达到100斤,收购价10块钱3斤,全部卖完差不多能有60多万。”
算完收入,张先杰又给我们算了支出,人工是最大的成本,一天最低要120元一个工人,一年要20多万去开人工工资。
“我们都是台盘村的村民,农闲的时候主要来果园里干活,再加上在周边做点零工,一年收入也有七八千,主要是还能照看小孩和地里的庄稼。”在果园务工的村民杨胜英说。
山上金秋梨果大,山下稻花鱼儿肥。台盘乡阳芳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今年用“古法养鱼,新法种稻”取得了成功。
“台江这边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系统。鱼吃水里的浮游生物和稻花,长得更肥大,鱼的粪便又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来自贵州省农科院的水产博士张显波非常认可稻鱼共生种养方式,同时也提供了更专业的技术指导,“有位村民做育苗孵化的,孵化条件和方式都比较原始,我就给他做了一个小盒子的孵化池,提高了鱼苗存活率,仅仅是卖鱼苗就增收了两万多元。”
“‘新法种稻’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针对我们台江的土壤和气候,精选了华浙优210和中浙优8号两个水稻品种,按照A级标准进行种植。”台江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熊仁友说,从目前出穗的情况看,效果非常好,丰收在望。
有丰收,更有销路。凯里市供电局派到阳芳村的第一书记高偲说,“货郎书记”升级到了2.0版,阳芳村的农特产已经上架了南方电网的电商平台,“去年阳芳村卖出了200多万的农特产品,这些资金全部交给了村合作社,继续用于壮大产业。”
文史相融,收获精神力量
实体产业兴,文旅产业旺。暑假期间,刚投入使用不久的老屯乡长滩村刺绣馆已经接待了数十个研学团队。
“长滩是一个苗族同胞居住的中国传统村落,村里充分挖掘苗族刺绣、蜡染以及独木龙舟等非遗文化,打造了集展示、销售、研学于一体文旅基地。”长滩村第一书记周兴文带着记者走进村里,只听见“咚咚咚”的敲击声此起彼伏。“这是村民在槌布,农闲的时候,妇女们就染布、做刺绣,保持着和过去一样的生活节奏。”
村里有民族文化,更有红色精神传承。在施洞镇岗党略村偏寨的石家老宅里,一个老旧的马鞍见证了红军和苗族同胞的鱼水深情。
1934年12月,红军长征来到台江县施洞镇偏寨,石三林腾出房子让红军居住、养伤,拿出家中所有粮食煮给红军吃。红军离开偏寨时,石三林为红军找船、搭桥,带着红军走了三十多公里山路。分别时,为表达谢意,红军送石三林三块银元,石三林坚决不收。于是,红军便拿一个马鞍送给他:“谢谢你给我们带路和让我们在你家住,我们的马死了,剩下个马鞍就送给你做纪念吧,等我们打赢仗再来看你。”
作为长征中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所在地,在中央、省、州三级组织部门指导下,偏寨成为贵州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以“一址(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一站(红军驿站)、一堂(文化礼堂)、九景(马鞍广场、红军广场、渡江广场、姊妹广场、红军路、红军墓、红军渡、红色交流小屋、议事长廊)、两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为思路,总投资2119万元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的红色教育基地。
漫步岗党略村,迎风摇曳的红旗和马头墙上的红色标语随处可见;刻有“红军长征中央军委纵队驻地——偏寨”的雕塑巍然挺立;身着红马甲的“寨管委”成员正在维护村里的秩序与卫生;议事长廊上参加“院坝协商”的“寨老”们聚集在一起商议村规民约如何修订,他们中的一些代表刚刚被村“两委”评为“新时代最美乡贤”;新建的文化礼堂正在播放着电影《沂蒙六姐妹》;络绎不绝的游客正在拍照留影……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岗党略村徐徐铺开。
巍巍苗岭下,盈盈清江畔,苗族同胞的村寨如星斗散落在台江大地上,他们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也共同编织过长征的红色飘带。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这些村寨又迸发出新的能量,发出更耀眼的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仕豪 杨晓波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863万获赞 90.3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