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火锅#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而最能抚慰人心的,当属美食了。

在施秉,有一道独具特色的美食叫“烂牛肉”,是当地人对“牛肉火锅”的俗称,是生活在施秉的人们下馆子常吃的一种火锅,也是施秉在外游子“最熟悉的乡愁味道”

牛肉火锅,为什么会独具特色,主要源自于它“烂牛肉”这个别具一格的名字。说起它的历史,有点像拆词游戏。

先说“烂”字,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食材“烂”。“烂牛肉”最初的食材主要是屠夫卖牛肉剩余的“边角料”,就算低价也很难卖出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相对于卖出去的“好牛肉”,卖不出去、砸在手里的牛肉,就比较“烂”了。第二层是煮得“烂”。即使看起来再“烂”的牛肉,它也还是牛肉,都是自己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屠夫们只能想办法来“止损”。尤其是牛皮、牛筋和以大肠为代表的内杂,常规烹饪方法根本咬不动,通常是用高压锅压,或长时间熬煮,经过一番加工“软烂”后,再入锅烹制。

再说“牛肉”,从古至今都比猪肉贵。在农耕文明时期,牛是用来耕地的,而猪就是圈养起来当食物,人们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牛肉,毕竟干活的肯定比“吃干饭”的值钱。所以在印度,牛的地位比人高,犹如“神明”般的存在。到了现代文明,养殖技术得到很大提升,但牛肉的产出成本依然比猪高(牛的孕期是7个多月,猪的孕期4个月左右;牛一胎可生1-3只小牛,猪一胎6-10只小猪;牛一般养1年才能出栏,猪半年就可出栏),即便在2020年初猪肉价格最贵的时候,也没能超过牛肉。

丢了浪费、贵又想吃,怎么办?勤劳智慧的施秉人民,把剩下的“边角料”,分门别类进行加工处理,将牛肉“最难啃”的部分做成一道便宜、实惠的美味佳肴

起初,“烂牛肉”是在农贸市场的集市上开始售卖的,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十里八乡的村民赶到集市,已经是中午时分,就几个人围成一桌吃饭,老板按人头收费(饭菜包干),因为便宜、下饭被渐渐推广开来。

现在,“烂牛肉”已经逐渐退出了农贸市场,搬到自己专属的美食街,由“干锅”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干锅”“汤锅”“牛骨头”的群花竞艳,从富有乡土气息的名字,派生出“施秉牛肉”“干锅牛肉”“原味牛肉”等国际范名头。同时,它也伴随着施秉人的脚步,走上了州府凯里,走进了省府贵阳,走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烂牛肉”食材一般是一半“好牛肉”,一半“边角料”,搭配糟辣椒、青红椒、芹菜、花生等共同炒制,使牛皮入口即化的胶原蛋白、牛肉的嚼劲充分诠释出来,加上花生的香脆、蔬菜的爽口和内杂的点缀,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下饭下酒菜品。

当然,要认最正宗的“烂牛肉”还得是干锅的,牛皮、大肠、青菜、花生,一样少不了,再配上一碗苗家米酸汤、一碟腌制的萝卜丝,就名副其实了。

目前,施秉“烂牛肉”仍然保持着它亲民的价格,只要每人30块钱左右,就能在施秉街上吃上一顿可口的牛肉火锅。

举报/反馈

蚕絮

3111获赞 143粉丝
偶然读闲书,共享小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