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项目辛迪加”?全球环境治理观察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国际部注意到,在西方智库世界有一个非常活跃的机构,叫作“Project Syndicate”。但是目前中文世界中,还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个机构的名称和介绍。鉴于这种相对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我们在相关议题上的理解不足或研究缺失,因此,特撰此文,作为笔者的研究作业分享。当今身处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那么,关于话语权、影响力,以及反思如何增强我国国际传播,不妨将本案例当做一个小小的参考。

最初了解到这个机构,是绿会国际部工作人员在接到一位哥伦比亚教授分享的自己近作时,谈到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在“Project Syndicate”上,对方欢迎分享文章,但是要求注明其来源于项目辛迪加;第二次注意到这个传播智库,是在参加罗马俱乐部主席的一次会议时,恰好听到也有嘉宾提到了这个“Project Syndicate”,并且表示希望推荐某人成为该项目的专栏作者。

经过几次的无意中看到该平台,以及从他人那里了解到的该平台的影响力,于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那么,“Project Syndicate”到底是什么?它在怎样地影响着世界?为了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文件精神,我们不光要知己,还要知彼。为此,笔者将小作一篇在绿会融媒发布分享,供国内智库研究界参考。

【缘起】

项目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是一个成立于1955年的国际媒体组织、西方智库,发布和联合发布有关各种全球问题的评论和分析。所有创作内容皆发布于项目辛迪加官方网站(project-syndicate.org),同时也分发到广泛的合作伙伴出版物网络以供印刷。截至 2019年,它已在156个国家拥有506家媒体网络。[2]

项目辛迪加被Ezra Klein描述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专栏” [3],有大约 80 位作者[4](编辑注: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过时的数字,并非最新),他们是来自全球顶级经济学者、诺奖得主、政界领袖等,定期或每月提交意见评论,为全球读者提供各类原创文章、深度评论,就广泛的主题提供评论,从经济政策和全球增长战略到人权、伊斯兰教和环境问题等包括全球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塑造者的观点。它还提供专门针对非洲、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以及中国和俄罗斯的月度系列,为解读“变动中的世界”提供帮助。RealClearWorld还将项目辛迪加评为2012 年世界前五名新闻网站之一。[5]

【资金来源】

从笔者进行的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项目辛迪加”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报纸的捐款(约占其会员基数的 60%),使其能够以免费或优惠价格向各国报纸提供服务新闻资源可能不容易获得的地方。[6] 项目辛迪加还获得了乔治·索罗斯的开放社会基金会(George Soros's Open Society Foundations)、丹麦政治基金会(The Politiken Foundation in Denmark)、德国时代周刊(Die Zeit)、德国时代基金会(ZEIT-Stiftung)以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资助。[7]

项目辛迪加将其专栏从英语翻译成 15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捷克语、荷兰语、法语、德语、印地语、印度尼西亚语、意大利语、哈萨克语、挪威语、波兰语、葡萄牙语、俄语和西班牙语。[8][9] 项目辛迪加中半数以上的合作伙伴皆以折扣价接收项目内容。

【定位】

“只有Project Syndicatec能够不断地从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挖掘最有见地的撰稿人,对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进行尖锐、权威的分析,并促进对世界紧迫问题的可行解决方案。”在项目辛迪加的介绍中提到。而且,该机构介绍中还提到,“Project Syndicate制作并向全球观众提供原创的、高质量的评论文章。我们为新闻媒体和他们的读者提供最前沿的分析和洞察力,而不论其支付能力如何。”下面这张图片,可以在某种意义上阐释该项目的目标人群:

图片来源:项目辛迪加

【影响力数据】

以2021年数据为例。据介绍,该机构“接触全球读者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2021年,Project Syndicate的评论文章在全世界共发表了20,393次。”

【疫情对于媒体的影响】

该机构介绍显示:“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长期疲软,加剧了印刷媒体的长期衰退对我们融资模式的影响。作为回应,我们吸引了来自基金会的支持,使我们能够在发展、教育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采取重大的编辑举措,并扩大我们在非洲和亚洲的服务范围。

Project Syndicate的公共服务任务得到了开放社会基金会、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万事达基金会、欧洲气候基金会、欧洲新闻中心、儿童投资基金基金会、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知识基金会、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基金会、GAM、谷歌数字新闻倡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大自然保护协会以及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的支持。”

【项目辛迪加与中国】

笔者注意到,项目辛迪加的网上,有不少关于中国的评论文章。

专栏作者很多,随便搜索了一下,包括诸如:

部分专栏作家和作品

另外,查找来自中国的专栏作者,其中也有几位,但不是太多。发文较多(不知道是不是最多)的是一位YU先生,自2010年来发文67篇(笔者默默点赞)。

【思考题】

1、像项目辛迪加这种(其资金来源包括了索罗斯的基金会),这类智库平台,来自中国的学者是否应该主动积极参与?

2、我们知道,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建设需要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如何避免“内卷”?如何跨界?但是目前国内的智库交流比较多,个人感觉,中外智库的交流还是略少了一些。那么,如何看待中外智库的交流?

3、如何让更多中国专家“走出去”,去国际智库平台,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4、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智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国如何创建有影响力的国际智库?这个案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小小的作业和自我提问。欢迎各方专家赐稿!

(以上为智库观察,不代表机构观点。供研究人员和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截图来自于项目辛迪加网站。)

作者:兰怡麟、阿华

编辑:绿茵

日期:2022年8月20日

#科技创新中伦理问题前瞻研究#

【参考资料】

1 "Project Syndicate". www.project-syndicate.org

2 "Project Syndicate economists | Business". the Guardian.

3 Klein, Ezra. "Ezra Klein - The World's Smartest Op-Ed Page". Voices.washingtonpost.com.

4 Our Contributors, Project Syndicate

5 RealClearWorld. "RealClearWorld". RealClearWorld.

6"Int'l Syndicate Bringing Op-Eds to the U.S.–Editor & Publisher". www.editorandpublisher.com.

7 "Awarded Grants".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8 a.s., Patria Online. "Project Syndicate - Patria.cz". www.patria.cz.

9 "About Project Syndicate". Project Syndicate.

举报/反馈

中国绿发会

104万获赞 39.9万粉丝
公益基金会,践行生态文明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