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大力实施“文旅靓县”战略,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土家余门拳
充分挖掘保护,非遗资源“实”起来。自2005年起,宣汉县对境内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先后成立了宣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小组和保护中心,负责对非遗文化保护有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和专业指导。制定“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系列文件,为非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目前,全县总计有62个非遗项目,其中,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国家级项目1项,土家余门拳、王幺贡爷系列故事、背篼戏(相书)、马渡民歌等省级项目7项,宣汉民歌等市级项目11项,土家族孝歌等县级名录62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不断丰富载体,非遗活动“热”起来。建立非遗文化传承推广团队和帮扶非遗发展专项资金,全面开展非遗文化进剧院、进校园、进社区、进院坝“四进”活动,创新探索“1+37+N”(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37个乡镇街道和N个重要点位)非遗传承发展新模式,投资翻拍传统非遗剧目,通过“文艺轻骑村村行”文化惠民行动,深入37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企业厂矿、农家院坝、学校医院开展巡回展演。推出“少儿非遗之旅”“巴风古韵”“让世界看见巴文化”等系列文化活动,编排大型本土非遗节目“梦回巴国”,连续举办十一届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会、七届余门拳展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活动,同时,编辑出版余门拳学习教材,在全县中小学普及推广余门拳课间操,让非遗文化在各种特色活动中传开来、“热”起来。
《梦回巴国》剧目
大力宣传推介,非遗品牌“靓”起来。强化非遗文化宣传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纳入全县重点项目。以渡口土家族乡中心校为基地,省级非遗土家“余门拳”为载体,通过“展馆+演艺+旅游”三结合模式,深度打造巴文化宣传、余门拳展览、非遗风采展示、重要文物展呈等四个展区,对非遗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宣传展示。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纳入巴山大峡谷旅游项目,聘请非遗知名传承人定期开班授课、展示表演,让非遗文化充分绽放魅力。组织引导非遗项目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新春、元九登高等节会活动,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不断擦亮非遗品牌。
立足丰厚底蕴,非遗产业“强”起来。积极引导非遗文化进行市场化尝试,深入挖掘本土非遗名人、名篇、名品效益,发挥传承人技能,大力引进资金发展传统非遗手工工艺,精心打造一批更具鲜明地方特色、民族元素的非遗文创产品。同时,积极探索“非遗+网络”“非遗+旅游”“非遗+康养”保护传承新模式,开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级非遗徐鸭子、县级非遗根雕、巴人村苦荞酒网上非遗购物平台,邀请非遗形象代言人直播带货“非遗产品”,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更好助力就业增收,做大做强非遗文化产业,形成1+1>2的效果。
薅草锣鼓赛歌会
拓展传承路径,以文塑旅“融”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将非遗元素与县域旅游进一步融合,通过平台搭建、模式创新,主动将独具特色的土家刺绣、土家美食、土家乐器向旅游景区延伸,并借助“832”平台,向全国各地进行网上展销,进一步扩大非遗效益转化和影响提升。充分利用县内3个4A景区、7个3A景区,组织开展“春祈会”“土家庙会”“薅草锣鼓”“余门拳展演”等非遗文化活动,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来源:党建网,作者系中共宣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监制:张振明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仁锋
制作:王仁锋
党建网微平台传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相关信息 传播全国各地党的建设相关信息
15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举报/反馈

党建网

56.4万获赞 69.8万粉丝
党建网官方百家号
党建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