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Netflix出品了一部火爆全球的电视剧,名字叫做《鱿鱼游戏》。此剧开播仅一个月就登顶Netflix有史以来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剧,全球收视户数超过1.32亿。

《鱿鱼游戏》讲述了456名为生活所困的人,突然接到神秘邀请,去参加一场名为“鱿鱼游戏”的生存游戏,这个游戏一共有6个关卡,每一个关卡都以童年游戏为主题,胜利者将会获得456亿韩元(折合人民币2.33亿元)的巨额奖励。这6个关卡包含的游戏分别是“一二三木头人”、“抠糖饼”、“拔河”、“打弹珠”、“走玻璃桥”和“鱿鱼游戏”。

然而,在童年游戏的外表下,本质上是一场生存游戏——456个因犯罪、贪婪、颓废等个人原因被命运前途横扫出局的边缘人,在走投无路之际被神秘组织以巨额奖金为诱饵走进了“大逃杀”的密室。虽然终极奖金高达456亿韩元,但要获得奖金、走出密室,代价是其余455人的生命。

《鱿鱼游戏》在现实中有一个类似的版本,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伯斯山洞实验。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穆扎弗·谢里夫拿到一笔3.8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他打算利用这笔经费做一项关于人类偏见和群体矛盾根源的实验。

1954年,谢里夫精心挑选了22个智商、身高、体重和家庭背景类似的小学生,将他们带到俄克拉荷马州的罗伯斯山洞州立公园参加一个夏令营。这群小学生都来自于中产家庭,智力均处于中等水平。他们之间互不相识,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参加一项实验,更不知道背后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在跟踪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夏令营为期3周,谢里夫的实验也正好分为3个阶段。

第一周,在这群小学生入住夏令营之前,谢里夫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这两组的成员都不知道有另外一个小组的存在,只知道自己组里的成员。抵达夏令营之后,为了让孩子们彼此之间尽快熟悉起来,谢里夫为他们安排了一些集体活动和游戏,比如徒步旅行、游泳等。谢里夫还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寻宝游戏,奖金为10美元。

几天以后,同一小组的成员之间变得彼此熟悉和亲切起来,他们还给自己的团队取了名字,分别是响尾蛇队和老鹰队。他们还将团队的名字印在衬衫和旗子上。同时,每个团队内部都自发地出现了领导、等级和制度。

第二周,两组人第一次发现了对方的存在。不久之后,响尾蛇队和老鹰队的成员之间发生了一些语言上的冲突。

谢里夫决定设置一些团队竞争比赛来升级他们之间的冲突,包括拔河、橄榄球赛、棒球比赛等,获胜的一方将会获得丰厚的奖励。实际上,这些比赛与《鱿鱼游戏》中的游戏类似,都是参与者之间的零和博弈。

第一场拔河比赛,响尾蛇队获得胜利。老鹰队成员当场撕毁了响尾蛇队的旗子,响尾蛇队成员也不甘示弱,双方扭打在一起。

第二天,橄榄球比赛和棒球比赛继续进行,经过调整后的老鹰队连下两城,赢得丰厚的奖品。当天晚上,响尾蛇队成员偷偷跑到老鹰队的营地,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发起袭击,撕烂他们的蚊帐、抢走他们的漫画和衣服。次日早上,老鹰队成员拿着棍棒前往响尾蛇营地复仇,他们砸毁了营地中的一切。

比赛还在进行,两个队伍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在全部比赛结束后,响尾蛇队获得了总分第一,赢得了最终的大奖。响尾蛇队在赛场上插上自己的旗子,将整个赛场据为己有。随后两个队伍开始相互咒骂,还唱着侮辱对方的歌曲。不久之后,两个队伍就拒绝在同一个房间里吃饭了。

实验进行到这里,谢里夫感叹道:“他们原本长大之后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没想到竟会变成这样邪恶而丑陋的人!”

第三周,谢里夫尝试让两个组的孩子和好。跟往常一样,他以夏令营组织者的身份安排两支队伍的成员在一起看电影和放鞭炮,不过这似乎没有起到作用。

于是,谢里夫决定为这两组孩子设立共同的超常目标。所谓“超常目标”是指所有群体必须通力合作才能确保生存的共同目标。谢里夫把这群孩子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并给了他们很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被告知一些破坏者蓄意袭击了他们的供水系统。在两组人成功合力扫除一个水龙头旁的障碍后,第一粒和平的种子被播下了。

第二个问题,两组人需要凑钱去看一场电影。他们选定了一部大家都愿意看的电影。当天晚上,两组人又一次聚在一起吃饭了。

后面几天,孩子们又“意外地”遭遇了更多的问题,但他们都通过密切合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两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响尾蛇队甚至还掏出了比赛中赢得的5美元,请老鹰队的小伙伴们喝饮料。

夏令营结束之后,所有孩子决定坐同一辆大巴回家,他们终于和解了。

对于罗伯斯山洞实验的结果,谢里夫非常满意,他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整理起来,提出了经典的现实冲突论理论。该理论认为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各种大大小小的冲突,最根本的解释是竞争。也就是说,当人们争夺稀缺资源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敌对情绪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冲突的发生。而要想克服不同团体之间的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高质量的合作。

谢里夫将实验成果发表成论文之后,他的个人声誉扶摇直上,成为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而罗伯斯山洞实验作为现实冲突理论的经典案例也被写进心理学教科书。

然而,这看似皆大欢喜的一切,却在多年之后迎来反转。2018年,当年谢里夫的助手出书揭露了罗伯斯山洞实验不为人知的内幕。

原来,在罗伯斯山洞实验的前一年,谢里夫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实验的参与者同样是22个正在上五年级的小学生,唯一的不同之处是两组的孩子在竞争开始之前,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互相认识并建立友情。

一周之后,原本要好的朋友被分到不同的组里。谢里夫以为,不管他们之前的友谊多么深厚,一旦发生有关切身利益的竞争,那些所谓的友谊都将不堪一击。

然而,实验的结果令谢里夫大跌眼镜,剧情完全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发展。两支队伍在竞争和比赛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仇恨和对立。为了让两队之间互相仇视,谢里夫甚至以上帝视角故意制造裂痕,他偷偷拿走孩子们的衣服,打破一个孩子带来的吉他和行李箱。

尽管被分到两个不同的小组,但孩子们并未忘记彼此之间的友谊,他们通过沟通和推理,甚至为营地出现的怪事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并怀疑有人在背后捣乱,进一步推测捣乱者正是实验者谢里夫。有一个孩子还机智地挑明了实验者的用意:“你们大概就是想看我们的反应吧?”

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理论研究完全背离,谢里夫沮丧至极。当天晚上,谢里夫喝到烂醉,还差点动手打了实验助手。

有了这次实验失败的教训,谢里夫才精心“操纵”了第二年的罗伯斯山洞实验。但是,在罗伯斯山洞实验大获成功之后,谢里夫绝口不提之前失败的实验。

所以,在实验中一步一步走向邪恶的人,到底是谁呢?

举报/反馈

科学进行时

11.9万获赞 8972粉丝
科学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